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经济新常态与经济结构有关,与经济增速无关



7%是常态,8%是非常态没有科学根据








来源:人民网

把GDP增长与GDP增长方式、增长与发展区别开来,在发展中定位增长,在科学定义新常态经济的基础上准确定位GDP概念,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使我国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真正提高,是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批判GDP增长方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是最早从理论高度系统批判GDP增长方式、提出幸福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家。陈世清认为新常态经济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对称发展观。首先要区别发展与增长,对“GDP”这一概念合理定位。把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增长GDP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把“发展才是硬道理”偷换成“GDP增长才是硬道理”,玩偷换概念游戏的GDP经济学是忽悠经济学。

陈世清认为,GDP增长方式就是把GDP、人均GDP增长看成一国经济增长的目标,GDP、人均GDP增速看成一国经济增长的指标的增长方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经济增长方式。GDP经济学是把GDP看成一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指标和目标的经济学理论,是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GDP经济学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划等号,西方经济学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都属于GDP经济学,GDP经济学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兼容的经济学理论,GDP经济学不是、也不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GDP增长方式不是、也不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新常态经济不是把原有的所谓GDP高速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而是根本改变GDP增长方式,用再生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GDP增长方式。

陈世清先生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中,对“GDP”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经济总量”、“生产”、“消费”、“价值”、“产业”、“成本”、“收入”、“最终产品”、“新增价值”等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且由于参照系不同及概念间的相关性,对 “GDP”的不同解读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中可以等价。但任何概念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精确、从多义到一义的过程,“GDP”也不例外。中国转型经济为“GDP”概念的深化提供了典型环境。以中国转型经济为背景,运用中国的对称思维方式,看起来极其简单、一目了然、毫无歧义的“GDP”概念,其内容丰富多彩,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中会有不同的内涵,在实践中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证明,增长方式有姓“社”姓“资”,市场经济有姓“社”姓“资”,GDP增长方式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常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再生型发展模式。陈世清先生指出,“GDP经济”和“解放生产力”分属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前者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后者属于再生经济学范式。在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就是金钱,以经济为中心就是以赚钱为中心,经济总量增长、GDP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经本位”是“金本位”、经济总量本位、GDP本位。在再生经济学看来,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经本位”不是“金本位”,货币GDP不但不等于社会新增财富总量,而且不等于生产力发展速度,有效经济总量本位才是“经本位”。社会发展不但要有利于人的素质提高,而且要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型——改革开放发展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要解放人的智力,解放人的智力就要摆脱人身依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官本位”、“金本位”及由此造成的官僚主义行政体制、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与教育体制,树立能力至上、成就第一的唯能主义的社会评价体系;尽快纠正目前一切“向钱看”、属于口袋经济学的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政策,彻底杜绝滥发文凭、公款买文凭买版面买书号并进而买职称、买头衔现象;杜绝配置型“创业”、消融配置型“企业”、纠正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此类配置型“产业”,快速建立国民创新-创造-创业体系。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应该由追求GDP增长回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轨道上来。

陈世清先生指出,靠几千万套空置房和其他大量产能过剩造成的泡沫GDP与泡沫人均GDP增长是我国养老金缺口、社会保障体系缺钱的根本原因。财富GDP与货币GDP、社会GDP与货币GDP内涵、外延都不一样。住房、医疗和教育就像空气,是人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只能属于社会GDP而不能属于货币GDP。如果把医疗和教育等不该产业化的也拿去产业化(狭义的),那么由此造成的GDP增长率提高,不仅是泡沫,而且是畸形增长。无论是目前的银行钱荒还是地方债务危机都主要是GDP增长方式及官员政绩考核形成的泡沫经济造成的,而泡沫经济往往是官员灰色收入的源头。前者是资源浪费,后者是强取豪夺,二者都会在使GDP大幅增长的同时,减少有效供给降低货币效率造成通货膨胀,使人民财产(包括银行储蓄)严重缩水,这是国空民穷、衙空民穷、官富民穷、官民对立的主要原因。

陈世清先生指出,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等于GDP增长,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GDP增长,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西方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大地震为GDP作贡献论”、“公款消费铺张浪费为GDP作贡献论”、用先制造污染再治理污染来为GDP作贡献的“增长”方式以及各地政府官员在进修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课程后,纷纷回去把刚盖不久、耗资巨大的建筑推倒重建以增加当地在其任内的“GDP数字”等均属此类“折腾经济学”。折腾经济学本质上就是浪费经济学。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陈世清先生指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中也有不同的解读。在GDP经济学看来,“抓老鼠”是指货币总量的增长、GDP总值的提高;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抓老鼠”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如果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同时不能把配置经济转变为再生经济,那么这样的转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教育、医疗产业化本质上是一种整钱经济学。本来是支出的变成收入,本来应该由政府公共品支出的变成政府收入源的教育、医疗产业化——同样那些钱,只是支出主体不一样、移动方向不一样,就使钱的性质不一样:一个是公共品支出,不能纳入GDP增长数量统计,一个是增加收入,可以纳入GDP增长数量统计。它们只增加社会交易成本,没有创造出任何新增物质财富。

陈世清先生指出,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是经济结构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供给不足、货币效率降低、通货通胀的根源。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产能过剩却有效供给不足。

陈世清先生指出,GDP经济学就是唯价格主义,以价格机制作为全球经济的核心机制的GDP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要害,是打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用价格机制“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的幌子,用全球化和全球价格机制来吞掉发展中国家与民族的经济主体性,用国内两极分化来供养全球两极分化,用全球两极分化来催化与深化国内两极分化;在全球“价格”机制的基础上,把西方价值观念推广到全球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陈世清先生指出,新常态经济不但要GDP泡沫,而且要挤掉人均GDP泡沫。当教育产业、医疗产业、住房商品化“三座大山”一方面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却为人均GDP增长作出巨大贡献时,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均GDP数字同提高老百姓收入有关。GDP、人均GDP年年增长却出现养老金缺口,说明“GDP为纲”与“以人为本”相悖。提高老百姓“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幸福经济学范式,起码是财富经济学范式,而不应该是泡沫GDP范式。提高老百姓收入的具体政策,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切实提高老百姓收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必须以对称经济学、再生经济学与幸福经济学范式为基础,而不能以GDP经济学为基础。把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看成改革最大红利,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陈世清先生指出,“新常态经济”意味着转变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不可持续增长的GDP增长方式,用发展来代替单一的GDP增长。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新常态经济为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新常态经济学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陈世清先生指出,新常态经济不是不讲GDP,而是不讲GDP增长方式。新常态经济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只要根本改变GDP增长方式,代之以再生型经济增长方式,用生产力发展扬弃GDP增长,就可以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作为发展组成部分的增长,增长率永远不会太高,增长率无论多高,都不会导致“经济过热”,经济结构也不会失衡。对于对称经济学而言,属于发展范畴的增长无极限。“经济过热论”、“增长极限论”,以及给GDP增长减速降温、封顶设限等,是一般均衡论的产物。认为经济存在过热的理论根据是经济发展“均衡点”理论。“均衡点”理论是配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那时人们的需求结构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可再生资源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容易“失衡”;一旦“失衡”,就会出现所谓经济危机。然而到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括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带来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无静态的均衡。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无均衡问题。“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一般均衡论都已过时,再秉持这种理论只能损害可持续发展。把通胀、产能相对过剩归咎于结构失衡是正确的,但把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归咎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把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归咎于投资增长过快,就是吃错药乱弹琴,损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世清先生指出,我国新常态的新经济增长点应该是农村生态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自觉建构与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相吻合的我国新常态经济的稳增长结构。农村生态化基础上的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之所以是新经济增长点,是因为它是知识经济时期再生链、产业链、创业链的基础,是二次创业的基础,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农村生态化基础上的城镇化使农业生态化、系统化、立体化、知识化、文化化、高端化,为城市生态化提供衔接点与平衡点,形成我国农村与城市在生态化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稳增长结构。

陈世清先生指出,新常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经济是以创业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广义上讲人类经济就是创业型经济;从狭义来讲只有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要方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创业型经济。只有运用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的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创业型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才能科学定位作为新的增长方式的创业型经济。科学定位的作为新的增长方式的创业型经济改变了经济规律,最根本的是把经济与经济学的最一般规律由一般均衡规律转变为对称规律,既主客体对称的规律,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配置型经济向再生型经济的转化,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http://tech.ce.cn/news/201505/20/t20150520_5411920.shtml


新常态经济是创业型经济

[不指定 2015/05/20 21:14 | by admin ]




新常态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经济新常态就是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运营,就是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因此新常态经济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经济。

创业,就是通过创造与把握机会,创立自己的事业。 创业型经济,就是创业的规律化、整体化、基础化,使资源再生、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再生、生产力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创业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以资源配置、GDP增长为本质特征的要素配置型增长方式属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创业型经济是创业规律化。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对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不但能把握机会,而且还能创造机会,并将通过创造机会来把握机会。一旦创业成为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把握的对象,人类在创业中就能够把握自身的命运。创业规律化还表现在创业普遍化,创业成为东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遵循的、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前提,是提高人的主体性。而提倡创业和创业精神是提高人的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增长方式,实现了要素禀赋经济向主体性经济转化、配置型经济向再生型经济转化、“帕累托改进”向生产力发展转化。

创业型经济是创业整体化。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过了两次创业。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人类二次创业的完整过程,说明创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而且是人类社会深层次的本质。

创业型经济是创业基础化。创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类社会系统的要素与功能,在创业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展开。作为人类社会本质与规律的创业,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创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创业,才有个人和企业的主体化,才有经济的企业化、企业的公司化、公司的法人化、法人的人格化,才有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才有公平竞争的法律道德环境,才有市场经济可言。创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持续繁荣,不是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带来的,而是以网络潮为代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潮带来的。只有创业潮才能使资源得到直接地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高就业、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因。

创业型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人的主体性的解放是创业的前提,人的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来实现,国民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潮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与国有企业的二次创业。在创业潮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使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由博弈上升为对策,从而使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环境对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潮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

应该在人类二次创业的背景下定位我国的创业型经济,明确我国创业型经济的结构、功能与发展方向。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人类第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只有知识运营,才能走向世界大同——人类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以人类二次创业为背景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经济,实现微观企业层次上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宏观产业层面上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使劳动力密集和资本知识密集得到统一。这种统一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使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或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由从属转为主导。只有知识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这就是世界大同——人类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创业型经济是以创业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广义上讲人类经济就是创业型经济;从狭义来讲只有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要方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创业型经济。只有运用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的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创业型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才能科学定位作为新的增长方式的创业型经济。科学定位的作为新的增长方式的创业型经济改变了经济规律,最根本的是把经济与经济学的最一般规律由一般均衡规律转变为对称规律,既主客体对称的规律,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配置型经济向再生型经济的转化,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原载: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5-05/20/c_1115343937.htm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