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五)
[
2016/01/11 14:12 | by admin ]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金融体制改革——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向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转化;通过直接投融资去杠杆化,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主体性与经营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
把金融仅仅理解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中介或间接投融资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在对称经济学范式中,所谓金融,就是资本运营,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直接投融资、特别是再生性直接投融资将逐步取代间接投融资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投融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决定投融资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范围。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国际金融体制之间的不对称,国际金融投机使这种不对称所蕴含的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直接投融资。除了要大力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工程,首先要规范现有股市的运作,防范投机。股市只能投资不能投机,否则一切监管手段统统失灵。只要股市有投机存在,任何监管政策、手段出台只是自欺欺人。为了贬抑投机、鼓励投资,应该除了加强股市监管以外,还要扩大股市容量,开辟二板、三板——创业直接投融资市场,使直接投融资由大企业为主转向创业与中小企业为主,使直接投融资纳入创业工程。
投机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要被历史所淘汰。真正的股市监管,使股市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要杜绝投机;连溢价上市都要控制。价格由市场来调节不是由投机来调节。上市只是融资的渠道而不是圈钱的渠道。既然上市入场卷是垄断资源,其股票发行原始价格必须听证。在股市监管问题上不是与国际接轨,而是与国际潮流合拍。与时俱进,不是与美国俱进,不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俱进,不是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领导下前进,而是与时代脚步俱进。
金融属于经济系统的高端;金融衍生品的远期合约、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信用约束、风险回避功能,说明市场越来越立体化、系统化、主体化、自觉化,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越来越让位于自觉调控。金融衍生品是经济系统的整合器、经济系统功能的催化剂。金融衍生品是中性的,既可以拿来投资,也可以拿来投机。如果拿来投资,可以回避、分散风险,通过杠杆原理以小博大、融通资金。如果拿来投机,就只能扩大风险、并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产生经济危机。是投资还是投机,要看它的根扎在投资还是投机上面。把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而片面长足畸形发展,必将形成金融泡沫,而走向金融衍生品功能的反面。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回避投资性风险,但不能回避投机性风险。
认为土地不可再生是稀缺资源、房地产等不动产可以无限增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延伸延长,本身就是一种投机。因为随着人类二次创业时代的到来,生态产业链使土地再生成为可能。“土地不可再生”已成为昔日黄花,房地产产品必将供过于求后趋于平衡;房地产绝不可能靠土地不可再生的神话来坐而赚钱,必须靠同其他产业、产品一样的质量竞争才能赢利。以竞争产业来定位房地产业,其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就是投资,否则就是投机。投机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要使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其稳定型经济的作用,避免其成为投机的工具,必须使其建立在再生型经济基础上。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成为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化的环节,而不是放任自流。否则金融创新工具一旦失控,将成为泡沫经济的催化剂。
经济结构对称问题是范式问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不要对称的问题是范式问题。当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社会化到了必须由社会直接占有资本、实现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金融体制必须是直接投融资为主、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实业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增长方式由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的时候,整个国际金融体制仍然停留在间接投融资为主、股市直接投融资为主、虚拟资本直接投融资为主、配置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增长方式停留在以资本运营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状态时,投机泡沫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必然产生。这是增长方式中客体因素与主体因素、客观趋向与机制设计、经济微观活动与宏观调控的不对称造成的危机;危机将迫使人类转换机制、加强调控以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而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主体因素,改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转变发展观与经济学范式,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金融组织必须制定新规则、建立新体制、设计新机制、设立新机构,实观经济运行中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以消除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
产能过剩,不仅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而且表现为游资的无序运动。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建构游资和游资通道之间的对称机制,使游资向投资领域而不是投机领域运动。建构游资和游资通道之间的对称机制是化解广义产能过剩——无序运动的游资的必要一环。增长方式中客体因素与主体因素、客观趋向与机制设计、经济微观活动与宏观调控的不对称的直接表现,就是游资和游资通道之间的不对称。游资各个通道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游资通道基本的有两条:间接投融资与直接投融资。游资可导不可堵。当今时代,为了避免投机,就要开辟直接投融资的渠道,因势利导、开源疏流,使游资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否则,如果由于金融体制滞后造成游资通道堵塞,无序运动的游资将变成洪水猛兽。如果说,工业市场经济时期,投机的源头在于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经济运行中主客体的不对称主要也是表现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那么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机的源头、经济运行中主客体的不对称则主要表现在国际国内大量游资的无序运动、巨额游资与投资渠道的不对称、以及巨额游资与投资的对称要求同现有的投融资体制的不对称。大量游资的无序运动与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为金融投机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国际金融投机屡屡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说明必须改变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通过直接投融资,实现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使社会不但直接占有资本,而且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金融体制改革是资本运营向知识运营上升、知识运营对资本运营提升的资本运营与知识运营之间的双向运动。金融体制改革的这一双向运动是共性化与个性化同步增长的过程。共性化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货币稳定化;个性化是投资银行的发展、企业直接投融资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体现知识运营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再生型、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将根绝金融投机,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论”,使社会大量游资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使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以统一,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使各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这一潮流,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揭示这个历史必然性、并为这个必然性开辟道路的历史机遇。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使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与国际金融发展必然趋势合拍。
原载:大公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四)
[
2016/01/11 14:10 | by admin ]

[[color=#FF1493]size=6]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科学的经济理性是财富理性而不是金钱理性。财富理性就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金钱理性就是GDP的增长、钱赚更多、口袋装得更满。财富的本质是价值,经济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实现价值靠价值本身的价值而不完全是靠价格,靠价格实现的价值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价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交换价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经济理性是价值理性而不是价格理性,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幸福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任何财富只有在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时,才能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只有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的财富才是实现其价值的、现实的财富。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是潜在的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能成为累赘。财富的大小不是以值多少钱为标准,而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人民感到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价值为尺度建立国民核算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要改变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目标,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品、公益品体系,重建社会主义福利保障制度。要把教育、医疗重新定位于社会公益品。教育、医疗产业化本质上是一种配置型产业而非再生型产业,在货币形态上,只是一种转移支付。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来看,政府投资的产业并非是能在金钱创造利润的产业,而是能给社会带来效益(公共品只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不是全部)的产业。所以,如果说医疗、教育也要产业化,那么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消费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税收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退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来鼓励消费以开发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目前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与住房,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使人民不敢消费,造成消费低迷、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不但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连增长都不可持续。社会福利不是纯粹的支出,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帮助居民安排积累与消费、长远消费与眼前消费的关系,是税收的再生功能,而税收的再生功能就是宏观调控的再生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称发展、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而非价格,以经济为中心是以生产力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来统筹安排——不要轻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计划和计划经济混为一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客观上也要求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经济主体。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国家是完整的经济系统,不等于国家是放大的企业,不等于宏观经济是放大的微观经济,不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GDP增长,不等于让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供需平衡。我国国家的发展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而不是以GDP增长最快、经济规模最大、资本积累最多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由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产业、技术结构,与其说是政府直接干预,不如说本身就是产业技术的内生变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经济不等于金钱,利益不等于利润;利润不是经济的根本目标,也不是经济的唯一指标。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利润看成经济的根本目标、唯一指标,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所以反对“国退民进”,不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亚于或高于民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国家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否则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财富外流、产业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畸形发展、产能过剩,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果没有把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由价格机制同步转变为价值机制,将使整个社会上下都向钱看,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很容易形成政商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造成国空民穷、衙空民穷、官富民穷,使社会道德沦丧、潜规则横行,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在全世界最高并还在连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苏东剧变后在原来的上层官僚中迅速形成亿万富翁阶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同于金钱化改革,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名副其实的走资本主义道路。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价值机制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充分竞争、保障有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而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主张以价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让价格自由涨落调节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不但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破产,也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转换。
原载:大公网
[/size][/color]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科学的经济理性是财富理性而不是金钱理性。财富理性就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金钱理性就是GDP的增长、钱赚更多、口袋装得更满。财富的本质是价值,经济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实现价值靠价值本身的价值而不完全是靠价格,靠价格实现的价值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价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交换价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经济理性是价值理性而不是价格理性,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幸福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任何财富只有在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时,才能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只有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的财富才是实现其价值的、现实的财富。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是潜在的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能成为累赘。财富的大小不是以值多少钱为标准,而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人民感到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价值为尺度建立国民核算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要改变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目标,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品、公益品体系,重建社会主义福利保障制度。要把教育、医疗重新定位于社会公益品。教育、医疗产业化本质上是一种配置型产业而非再生型产业,在货币形态上,只是一种转移支付。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来看,政府投资的产业并非是能在金钱创造利润的产业,而是能给社会带来效益(公共品只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不是全部)的产业。所以,如果说医疗、教育也要产业化,那么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消费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税收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退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来鼓励消费以开发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目前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与住房,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使人民不敢消费,造成消费低迷、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不但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连增长都不可持续。社会福利不是纯粹的支出,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帮助居民安排积累与消费、长远消费与眼前消费的关系,是税收的再生功能,而税收的再生功能就是宏观调控的再生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称发展、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而非价格,以经济为中心是以生产力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来统筹安排——不要轻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计划和计划经济混为一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客观上也要求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经济主体。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国家是完整的经济系统,不等于国家是放大的企业,不等于宏观经济是放大的微观经济,不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GDP增长,不等于让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供需平衡。我国国家的发展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而不是以GDP增长最快、经济规模最大、资本积累最多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由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产业、技术结构,与其说是政府直接干预,不如说本身就是产业技术的内生变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经济不等于金钱,利益不等于利润;利润不是经济的根本目标,也不是经济的唯一指标。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利润看成经济的根本目标、唯一指标,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所以反对“国退民进”,不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亚于或高于民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国家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否则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财富外流、产业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畸形发展、产能过剩,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果没有把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由价格机制同步转变为价值机制,将使整个社会上下都向钱看,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很容易形成政商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造成国空民穷、衙空民穷、官富民穷,使社会道德沦丧、潜规则横行,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在全世界最高并还在连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苏东剧变后在原来的上层官僚中迅速形成亿万富翁阶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同于金钱化改革,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名副其实的走资本主义道路。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价值机制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充分竞争、保障有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而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主张以价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让价格自由涨落调节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不但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破产,也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转换。
原载:大公网
[/size][/color]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三)
[
2016/01/11 14:07 | by admin ]

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用生产力发展超越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包容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要阻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使中国走出产能过剩危机,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停止以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做法,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对理论范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进行正本清源,使一切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在对称经济、再生经济的基础上。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就业率,都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非目标。如果不是从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解决问题,而是仍然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标,以GDP增速为参照,把供给侧改革定位于通过采取某项具体措施以保证当年GDP增速不低于往年,为GDP而GDP,用GDP救GDP,闹出“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等笑话,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昙花一现。产能过剩本身就是泡沫经济、透支消费造成。根本上,产能过剩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来刺激市场、消化产能过剩、保证GDP增长率,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生产力的本质是再生而非配置。我国产能过剩说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由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回归再生经济的必然性。我国产能过剩说明:虚拟经济很容易演变为泡沫经济,但泡沫经济并不仅仅由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也有泡沫经济。实体经济的泡沫经济,也并非仅仅表现在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价格虚高上面。各地各级政府为了GDP数字增长,花样翻新、巧立名目大搞配置经济、口袋经济,造成GDP数字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本脱节,是实体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泡沫经济仅仅理解成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把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仅仅归结为金融投机或者投机,是片面的。这种理解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挤掉泡沫,而且由于转移目标,在挤掉不重要的表面的泡沫的同时,助长深层次的、更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立在再生经济而非配置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才不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分不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配置经济与再生经济的GDP增长观必须让位于以再生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再生发展观。应该通过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的偶然性,看出再生发展观的必然性。
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展开。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投资,投资决定消费。表面上是消费决定投资,根本上是投资决定消费。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以及由对称经济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再生经济学原理。解决内需不足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型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均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摆脱金融危机。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经济增速减缓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产能过剩之际适时提出供给侧改革,说明了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以及价格经济学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的破产。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运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转变为现实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主客体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主客体的对称程度决定社会系统有序化程度、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挥程度。而一切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主客体的不对称造成;主客体的不对称程度,决定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的方向,就是使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因此经济学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统一的发展观,就是对称经济发展观。应该通过产能过剩的偶然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
解决产能过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应该用税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用财政手段代替银行手段。税率高低那个有利经济发展、税收增减是否有利经济复苏,政府宏观调控是治标还是治本、供给侧改革是否能真正走出中国经济低迷,取决于政府执政能力强弱。政府执政能力,包括政府清廉度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属经济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使银行手段休息、财政真正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是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上层是传统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中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底层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政府执政能力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综合功能。要从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我国产能过剩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偶然性中看出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从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中看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国家经济主体性既是这个必然性的产物,也是使这个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必要前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必须统一,当然是在再生经济与再生经济学、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基础上的统一。
原载:大公网
[color=#32CD32][/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