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九)
[
2016/01/05 10:48 | by admin ]

供给侧改革 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形式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辩证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理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含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两大类型或两个阶段。辩证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辩证逻辑靠分析综合(主要是典型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辩证法 辨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经济学人 从事经济学研究与工作的人,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工作者。
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
经济学者 拥有自己原创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人。
经济学研究者 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
经济学工作者 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
对称思维方式 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统一,对称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思维方式;把对称逻辑作为思维方式就是对称思维方式。对称思维方式实现了思辩性与实证性的统一,是解开悖论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研究复杂现象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 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对称非线性思维方式。
GDP增长方式 以GDP增长为经济增长的目标、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的增长方式。GDP增长方式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使一国经济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上危机重重,以致陷入增长方式陷阱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使一国经济增长停留在资源运营、资源配置型与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等低级增长方式,难以实现从低级增长方式向高级增长方式转变,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如我国30多年来推行的GDP增长方式,使我国长期依靠房地产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以致造成环境污染、人民生活水平未能随着GDP与人均GDP增长而同步提高。GDP增长方式还是货币效率降低、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途径,是转变GDP增长方式。
经济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
转型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经济形态。
经济学基本原理 科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包括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科学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经济学核心 经济学核心就是经济规律。
经济学核心思想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核心规律 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市场核心机制 决定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规律。市场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通过平等交换产品来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平台,所以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价值机制的展开和近似表现。
市场 市场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通过平等交换产品来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平台,包括互相交换产品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场所、促进交换产品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机制,保证平等交换产品充分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制度。
市场经济 在人类互相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平等交换价值为主要内容与根本动力、通过平等交换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形态。
需求 广义的需求即人的一切需要,包括消费需求与非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 必须通过购买商品才能满足的人的需求,如通过购买保健品来满足人保健的需求。
非消费需求 不需要通过购买商品就能满足的人的需求,如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来满足人保健的需求,
有效需求 具备购买力来满足的消费需求。
无效需求 不具备购买力来满足的消费需求。
供给 生产出来的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产品。
有效供给 生产出来的与人的有效需求对称的产品。
无效供给 生产出来的与人的有效需求不对称的产品。
生产过剩 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人的有效需求,以致卖不出去。
过剩产能 生产超出人的有效需求产品的能力。
经济结构 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结构。
经济基本结构 是经济主客体的基本关系,包括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核心是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经济动力 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的对称关系,即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公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经济增长点 指能够使GDP快速增长的新的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性经济。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新经济增长点指能够使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性经济。
原载: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