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
[
2016/12/31 18:36 | by admin ]

陈世清: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
原载:求是理论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是从本质论层次回答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培养出一流人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世界一流人才?世界一流人才就是有世界一流能力的人才。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把人才和非人才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是智力而非体力。智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把人才和非人才、高级人才和一般人才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能力,其中最本质的,是理论创新能力。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原创思想;但原创思想只有系统化为原创理论,才能现实发挥它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原创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原创基础理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标准,本质上就是培养的学生出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
无论是知识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本质上都是理论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就是原创理论的产生、发展史。评判大学教授的水平不是获取博士学位的美国院校的排名,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水平不是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价值不是论文的引用率高低,而是原创理论。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原创理论不是由撰写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评价教授与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标准不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而是产生原创理论的能力。
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原创基础理论包括新的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与原有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不管哪一种,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其他理论的母体,一门学科其他理论都是其基础理论的衍生与推演。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该原创基础理论是同一门学科其他基础理论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同一门学科原有范式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范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建立在新领域新学科基础上,是科学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不管哪一种,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处于人类科学发展前沿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其产生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狭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其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科学发展的大圆圈、因而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里程碑贡献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大师级人才。广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型大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的大学。创新型大学把学力摆在学历前面,人员匹配、机构设置、人才评价、资源配置,都围绕着培养能出原创成果的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创新型大学的创新能力、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
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门主要学科由大师主持,使该学科处于国际前沿、取得世界其他大学高山仰止的地位,使该学科对整所大学产生光环效应、示范效应与平衡效应。要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除了拥有大师级人才以外,还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而不是对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的改良。要对高校智力开发模式进行康德式的“哥白尼革命”——使高校教育、学术与智力开发的主客体中心地位转移。要用主体性的“六经注我”式教育代替客体性的“我注六经”式教育,用主动型、能力型、智慧型、互动型、素质型、综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教育代替被动型、应试型、知识型、单向型、要素型、偏科型、继承型、就业型教育。0乘以一百个0还是0;把最先进的知识复制一万遍,也不会增加任何新知识,学习型人才无论如何也不等于创造型人才;通过大学扩招使学习型人才成倍增加也并不必然带来创造型人才的同比增长。培养创造型人才只能根本改变目前的信息型智力开发模式,重建创新型智力开发平台。
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就要区别“学力”与“学历”两个概念。“学力”,就是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包括两种: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而这两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应试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型学习能力差;创新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应试型学习能力差。这根本上是由于: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的智力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创新型学习需要创造性理解能力,而应试型学习则更需要机械记忆能力,而机械记忆能力长足发展往往会抑制创造性理解能力,反之亦然。当然,也有科学处理创新力与学习力的关系、用创新力带动学习力、使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同步发展的人。但再怎么同步发展,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的相互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我国高校推行应试教育是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全世界最多,原创成果全世界最少的根本原因。我国高校要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应该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用学力主导学历,把学力摆在学历之上,而不是相反。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占地面积,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学的博士,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在一流大师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能出世界一流成果的一流人才。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智力是知识的本质,创造力是智力的本质,想象力是思维的最高本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理论创造力作为衡量教授学术水平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唯一依据、以科学论文的原创程度作为评价教授学术成果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原创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大学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准。除了原创理论及应用价值,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价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学术评价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误导科学的发展,使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着力点错位。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论文学术评价的科学标准。
产生大师级人才,培养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必须有“科学范式”概念。“科学范式”概念说明,不能把学术水平的“同行评价”(主要形式为各种评奖、评职称、聘任等)堕落为同一“范式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定、互相吹捧,对“范式共同体”外部成员的学术成果进行异体排斥。真正的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是既有范式替代性、又有历史必然性的成果。兼容并包,不拘一格,优胜劣汰,后来居上,是一流大学的必备资质。
原载:求是理论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是从本质论层次回答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培养出一流人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世界一流人才?世界一流人才就是有世界一流能力的人才。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把人才和非人才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是智力而非体力。智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把人才和非人才、高级人才和一般人才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能力,其中最本质的,是理论创新能力。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原创思想;但原创思想只有系统化为原创理论,才能现实发挥它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原创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原创基础理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标准,本质上就是培养的学生出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
无论是知识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本质上都是理论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就是原创理论的产生、发展史。评判大学教授的水平不是获取博士学位的美国院校的排名,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水平不是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价值不是论文的引用率高低,而是原创理论。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原创理论不是由撰写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评价教授与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标准不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而是产生原创理论的能力。
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原创基础理论包括新的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与原有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不管哪一种,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其他理论的母体,一门学科其他理论都是其基础理论的衍生与推演。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该原创基础理论是同一门学科其他基础理论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同一门学科原有范式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范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建立在新领域新学科基础上,是科学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不管哪一种,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处于人类科学发展前沿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其产生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狭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其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科学发展的大圆圈、因而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里程碑贡献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大师级人才。广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型大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的大学。创新型大学把学力摆在学历前面,人员匹配、机构设置、人才评价、资源配置,都围绕着培养能出原创成果的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创新型大学的创新能力、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
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门主要学科由大师主持,使该学科处于国际前沿、取得世界其他大学高山仰止的地位,使该学科对整所大学产生光环效应、示范效应与平衡效应。要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除了拥有大师级人才以外,还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而不是对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的改良。要对高校智力开发模式进行康德式的“哥白尼革命”——使高校教育、学术与智力开发的主客体中心地位转移。要用主体性的“六经注我”式教育代替客体性的“我注六经”式教育,用主动型、能力型、智慧型、互动型、素质型、综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教育代替被动型、应试型、知识型、单向型、要素型、偏科型、继承型、就业型教育。0乘以一百个0还是0;把最先进的知识复制一万遍,也不会增加任何新知识,学习型人才无论如何也不等于创造型人才;通过大学扩招使学习型人才成倍增加也并不必然带来创造型人才的同比增长。培养创造型人才只能根本改变目前的信息型智力开发模式,重建创新型智力开发平台。
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就要区别“学力”与“学历”两个概念。“学力”,就是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包括两种: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而这两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应试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型学习能力差;创新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应试型学习能力差。这根本上是由于: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的智力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创新型学习需要创造性理解能力,而应试型学习则更需要机械记忆能力,而机械记忆能力长足发展往往会抑制创造性理解能力,反之亦然。当然,也有科学处理创新力与学习力的关系、用创新力带动学习力、使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同步发展的人。但再怎么同步发展,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的相互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我国高校推行应试教育是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全世界最多,原创成果全世界最少的根本原因。我国高校要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应该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用学力主导学历,把学力摆在学历之上,而不是相反。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占地面积,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学的博士,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在一流大师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能出世界一流成果的一流人才。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智力是知识的本质,创造力是智力的本质,想象力是思维的最高本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理论创造力作为衡量教授学术水平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唯一依据、以科学论文的原创程度作为评价教授学术成果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原创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大学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准。除了原创理论及应用价值,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价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学术评价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误导科学的发展,使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着力点错位。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论文学术评价的科学标准。
产生大师级人才,培养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必须有“科学范式”概念。“科学范式”概念说明,不能把学术水平的“同行评价”(主要形式为各种评奖、评职称、聘任等)堕落为同一“范式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定、互相吹捧,对“范式共同体”外部成员的学术成果进行异体排斥。真正的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是既有范式替代性、又有历史必然性的成果。兼容并包,不拘一格,优胜劣汰,后来居上,是一流大学的必备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