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的转轨、变迁与融合
[
2016/06/13 16:53 | by admin ]

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的转轨、变迁与融合
在知识经济形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国目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制度的转轨、变迁与融合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樊纲:“改革初期经济学界、政策界花了大量的工夫研究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研究到最后都是做了很大的妥协,从官方开始的文件最早的转轨目标,如果今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话,当时正式提法是向一个计划经济以商品要素相结合,大概这么一个目标转轨。但你仔细想想,你不要光想一开始,你把这全过程想想。把这三十年的过程想想,哪一步改革包括领导人,包括学者,不是要把西方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怎么做,他们这个法是怎么定的。香港是怎么搞的,台湾是怎么搞的,新加坡怎么搞的,美国怎么搞、欧洲怎么搞拿来借鉴借鉴。然后,你一定不可能一步实现这个东西,你就做很多的妥协,做很多的变故。但是你每一步都在参照一块,下一步又出了问题了,这不转轨嘛,一会我要讲转轨的过程如果是一渐进的过程,它中间会出现很多中间形式,中间形式每一步往前走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每遇到新的问题又是把别人东西拿来照照,每一次学者研究的时候,领导人前三个问题里面其中一个问题一定是别人怎么搞的?市场经济国家怎么搞的?国际规则是什么?你一下子实现不了,就说明你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转轨,但是转轨的每一步它的目标模式,它的目标其实是有意识无意识的存在。你的参照系是存在的,你是已知的。后面还要讲,你的信息可能不一定完全,但你多少是知道。”①樊纲在这里是把参考当参照,把“香港是怎么搞的,台湾是怎么搞的,新加坡怎么搞的,美国怎么搞、欧洲怎么搞拿来借鉴借鉴”当做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混为一谈,如果有什么特点也只不过是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适当照顾一下旧计划体制下既得利益者的某些利益,否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并用所谓的“制度转轨”来概括这种模式、用所谓“渐进式改革”来概括这个过程。这是把中国的改革看成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并轨,把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前段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面临着自我完善的制度变迁;所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所谓的向西方看齐的“制度转轨”,而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制度变迁”;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要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而言,根本不存在、也不应该以西方为参照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才有可能后来居上,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快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真正的市场经济也即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樊纲之所以认为中国不可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制度变迁中后来居上,也同样是因为他否认知识经济,否认知识经济对现有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洗牌作用。樊纲认为,“新经济并不能改变体制。……现在不少人以为新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体制也会随之改善——并非如此!虽然好的体制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但新经济本身不会带来新体制,所以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痛苦的改革过程是绕不过去的。”②
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知识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知识经济必然使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因此樊纲认为新经济并不能改变体制的观点,把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脱离,认为社会经济体不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片面的、抽象的、简单的、线性的、非系统的经济观,这样的经济观根本不符合任何经济现实。
知识经济使市场经济成为立体的市场经济,立体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制度变迁经济实际上是制度融合,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因此,所谓转型,就是融合,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制度,实现相容与超越,而不是以西方市场经济为模本的渐进式改革。
哲学
横断科学
理论 思维科学
真:是什么 社会科学 纵
自然科学(科学)
技术 深
知识
认识 因为什么:因果关系——规律性 科
善:为什么
为了什么:道德关系——目的性 学
世界应当怎样:理想
美:怎么样
应当怎样去做:实践观念(行动计划)
经验
知识、科学与技术:知识经济不是技术经济
①樊纲:“改革三十年——转轨经济学的思考”,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讲坛,2008-06-12。
②经济学家樊纲:“新经济不新在哪里”,《羊城晚报》 2000。11。3
在知识经济形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国目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制度的转轨、变迁与融合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樊纲:“改革初期经济学界、政策界花了大量的工夫研究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研究到最后都是做了很大的妥协,从官方开始的文件最早的转轨目标,如果今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话,当时正式提法是向一个计划经济以商品要素相结合,大概这么一个目标转轨。但你仔细想想,你不要光想一开始,你把这全过程想想。把这三十年的过程想想,哪一步改革包括领导人,包括学者,不是要把西方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怎么做,他们这个法是怎么定的。香港是怎么搞的,台湾是怎么搞的,新加坡怎么搞的,美国怎么搞、欧洲怎么搞拿来借鉴借鉴。然后,你一定不可能一步实现这个东西,你就做很多的妥协,做很多的变故。但是你每一步都在参照一块,下一步又出了问题了,这不转轨嘛,一会我要讲转轨的过程如果是一渐进的过程,它中间会出现很多中间形式,中间形式每一步往前走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每遇到新的问题又是把别人东西拿来照照,每一次学者研究的时候,领导人前三个问题里面其中一个问题一定是别人怎么搞的?市场经济国家怎么搞的?国际规则是什么?你一下子实现不了,就说明你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转轨,但是转轨的每一步它的目标模式,它的目标其实是有意识无意识的存在。你的参照系是存在的,你是已知的。后面还要讲,你的信息可能不一定完全,但你多少是知道。”①樊纲在这里是把参考当参照,把“香港是怎么搞的,台湾是怎么搞的,新加坡怎么搞的,美国怎么搞、欧洲怎么搞拿来借鉴借鉴”当做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混为一谈,如果有什么特点也只不过是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适当照顾一下旧计划体制下既得利益者的某些利益,否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并用所谓的“制度转轨”来概括这种模式、用所谓“渐进式改革”来概括这个过程。这是把中国的改革看成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并轨,把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前段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面临着自我完善的制度变迁;所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所谓的向西方看齐的“制度转轨”,而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制度变迁”;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要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而言,根本不存在、也不应该以西方为参照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才有可能后来居上,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快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真正的市场经济也即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樊纲之所以认为中国不可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制度变迁中后来居上,也同样是因为他否认知识经济,否认知识经济对现有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洗牌作用。樊纲认为,“新经济并不能改变体制。……现在不少人以为新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体制也会随之改善——并非如此!虽然好的体制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但新经济本身不会带来新体制,所以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痛苦的改革过程是绕不过去的。”②
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知识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知识经济必然使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因此樊纲认为新经济并不能改变体制的观点,把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脱离,认为社会经济体不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片面的、抽象的、简单的、线性的、非系统的经济观,这样的经济观根本不符合任何经济现实。
知识经济使市场经济成为立体的市场经济,立体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通行的转型、制度变迁经济实际上是制度融合,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因此,所谓转型,就是融合,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这个融合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是扬弃、综合、升华的过程。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发展,用历时性的方法、层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时性的矛盾,整合同时存在的不同经济制度,实现相容与超越,而不是以西方市场经济为模本的渐进式改革。
哲学
横断科学
理论 思维科学
真:是什么 社会科学 纵
自然科学(科学)
技术 深
知识
认识 因为什么:因果关系——规律性 科
善:为什么
为了什么:道德关系——目的性 学
世界应当怎样:理想
美:怎么样
应当怎样去做:实践观念(行动计划)
经验
知识、科学与技术:知识经济不是技术经济
①樊纲:“改革三十年——转轨经济学的思考”,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讲坛,2008-06-12。
②经济学家樊纲:“新经济不新在哪里”,《羊城晚报》 20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