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国家基本建设是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
[
2016/09/15 10:22 | by admin ]

陈世清:国家基本建设是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
提要:国家基本建设作为我国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既可以增加投资以保持高增长、高就业率与高消费率,又可以化解过剩产能,延缓直接消费品生产能力,同时扩大就业、提高消费信心指数与扩大消费,摆脱目前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经济低迷的“滞涨”悖境,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全方位进行国家基本建设是系统工程,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国家基本建设 产业升级 产能过剩 新经济增长点 生态效益
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当下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的:1、产能过剩是特定产品的产能过剩。2、产能过剩是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3、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造成的。目前产能过剩主要指某些生产生产资料的产能——煤炭、水泥、钢材等——过剩,而不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产能过剩,也不是指所有生产生产资料的产能过剩。根据产能不等于产品、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的原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仅仅靠去库存。解决产能过剩仅仅靠去库存,是把产能和产品混为一谈。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有二:一是去产能,二是增加社会对过剩产能产品的需求。对于已经形成产能的企业,除了落后产能,一般都是优质企业。不能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全部看成“僵尸企业”, 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当做“僵尸企业”以去产能为名全部去掉,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根据产能过剩的相对性原理,只要社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就可以正常生产,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既不是去库存也不是去产能,而是产业升级与增加社会需求,也就是我们提倡的用增量化解存量。
怎样用增量化解存量?首先靠扩大国家基本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国家和跨区域为项目单元、中央财政为投资主体的长期、超大型基本建设,包括主要河流变水患为水利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变绿洲治理;野生动物生态链系列保护工程;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大运河重新开发疏通综合利用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能太阳能电站建设;材料轻型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低碳化;以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体的国家绿化生态化建设;城市生态化与农村生态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性开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国家基本建设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硬件部分,可以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可以带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工程,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民族主体性与国际竞争力、抗国际国内风险能力,也是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缝对接、扩大开放的基础,是支撑、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基本建设要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要么必须以国家为单元、中央财政投资通过特大型央企运作才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性、生态性、开放性,是国家基本建设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不断自觉进行公民个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不愿进行也无法进行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和计划经济不能划等号。
国家基本建设既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基础,又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本身可以大量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国家基本建设是复杂系统工程,国家基本建设的各个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截然分开。要使黄河变水患为水利,离不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使沙漠变绿洲,离不开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与国家绿化生态工程;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产业化对旧材料旧能源的挤兑,要靠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太阳能电站建设来化解。国家基本建设复杂系统中各个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不断衍生新的项目,使国家基本建设复杂系统层次不断升级,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国家基本建设作为与时俱进的复杂系统工程,本身就是可以无限消化过剩产能的“黑洞”——仅仅用钢筋水泥筑坝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就相当于再造一个钢铁长城。治理不断扩展的国家基本建设不但本身可以消化过剩产能,而且其对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乘数效应,可以按几何级数放大对过剩产能的消化能力。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社会投资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牵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工程导致的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两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和通过扶持创业工程解决就业问题两方面。国家基本建设为我国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国家基本建设要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包括产业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1、国家基本建设虽然是复杂系统工程,但不是小而全大而全工程,没必要每个项目都面面俱到。从西藏引水到黄河工程全线近1000公里,按海拔高度计算全线落差才不到100米,根本不可能在河道上建水电站,但不能由此认为该引水工程没有价值。
2、不能把生态混同于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混同于天然生态。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界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自然界的不断人化是自然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尊重自然、和自然平等发展不是远离自然,让自然自生自灭,而是和自然建立良性互动再生循环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天然的不是生态的,生态的不是天然的,人化-人工-人造的自然才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从西藏引水到新疆不但可以使新疆的沙漠变绿洲,而且可以使西藏的水库湖泊的水活起来,在提高西藏水质的同时提高西藏水域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和自然划等号、自然和天然划等号、破坏天然和破坏生态划等号的结果,是使大量真正的大生态工程无法上马或中途夭折,造成不必要的生态损失与经济损失。
3、要区分小生态与大生态。不可否认,任何国家基本建设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项目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原有天然的生态环境,但如果该国家基本建设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项目会直接间接建构更大的生态环境,那么对原有天然生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破坏就是值得的。从本质意义上,国家基本建设就是通过牺牲小生态来建构大生态的生态工程。
4、任何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都应该把生态效益摆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二位,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三位。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国家长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保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成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5、建立绿色金融体制。绿色金融是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从目的来看,绿色金融是指以生态产业项目、有利于生态产业的项目、能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为目标的投融资活动。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绿色产业进行资金扶持,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投融资活动的必要条件,从而从资金源头上杜绝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从手段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直接投融资为主导、能有效防范金融投机、避免金融危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监管体制。绿色金融也叫绿化金融或金融绿化,为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以绿色金融为纽带,可以把国家基本建设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绿色金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6、国家基本建设中,交通枢纽是基础,水资源与能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是核心,绿化是主导,大生态是整体框架,野生动物生态链的形成、完善与保护是大生态的综合指标。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对国民经济的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为投资驱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创新驱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造成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不敢消费而不是没有需求。“内需不足”,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消费预期危机。所谓消费预期危机就是广大民众长期有效消费能力评估值低下,普遍、长期不敢消费、自我抑制消费需求,造成消费市场低迷、制约经济发展。有效收入预期与物价预期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消费预期会严重影响人的消费水平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造成广大民众长期有效消费能力评估值低下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人民的有效收入低下的预期。提高人民有效收入预期的根本途径,是在国家基本建设基础上使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发展,扶持创业工程,转变出口导向型与外贸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结构与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停止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品产业化政策,扩大政府对社会公共品的开支,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生产资料投资 长线
投资
经
济
基 消费资料投资 短线
本 国家基本建设、生产资料投资需求
结
构 长期
关 投资需求
系
消费资料投资需求
需求
潜在需求:消费预期
消费需求 短期
现实需求:消费
投资—需求—消费关系模型
主客体及其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客体对称关系分析是经济结构分析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相对应的主体只能是本国政府。属于宏观经济领域的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属于财政投融资范畴,而财政投融资与民间投融资有不同的目标、原则和功能。对于根本没有利润的国家基本建设,财政投融资应该坚持取于民、用于民原则,在税收中开支。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不是没钱,而是钱用错了方向;中国不是供给不足,而是肥水流入他人田。只要资金运用得当,战略正确,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充分的资金保证。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民为本”的口号有无落实到实处。“以民为本”,只能由本国政府来落实;公益性、无直接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只能由本国政府来投资。如果政府只能投资有经济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将因为无人投资而无法启动。这将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被误导为急功近利的项目,使社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没有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被有经济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挤兑的结果,是使社会发展不平衡而走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反面。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府主体,国家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发展相应的政府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政府是市场的内在环节,政府公共财政包括财政投融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的财政投融资包括生产性财政投融资主导产业结构平衡是建构合理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必要环节,是避免虚拟经济演变为虚幻经济的必要实体经济保证,是用长线投资拉动短线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扶持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基础,是解决失业、消费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民间垄断、保证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必要措施。政府生产性经济职能包括财政投融资不是政府部门赚钱职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制定的过程不是政府同公众、民间企业博弈的过程,而是因势利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过程。
财政投融资形成的运作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是国家建立幸福经济的基石,对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起价值导向作用。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国家基本建设投融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财政拨款基础上通过发行国债来平衡预算。
国家基本建设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因而属于宏观经济范畴;扩大国家基本建设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对称型调控不是均衡型调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内容。在目前产能过剩的特定历史时期扩大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均衡功能,但使中国经济结构对称可持续发展产能永远不会过剩是扩大国家基本建设这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属于对称型调控的扩大国家基本建设的政府宏观调控是长期行为不是短期行为——投资国家基本建设不仅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权宜之计,而且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从逻辑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是比产能与需求的矛盾更深层次的矛盾;从现实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不一定都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只有GDP经济学才会把投资和形成直接产能划等号,发展经济学中的投资有着比形成直接产能更广泛的视野。消费需求只是需求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投资和消费可以从量上平衡,投资和需求则只能从质上对称。在质上对称的前提下,投资只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需求拉动供给,供给推动消费,消费推动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结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如果说投资为主导与消费为主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投资主导与需求主导则是内在的统一。符合发展经济学对称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不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只有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与消费相对应的、属于供给范畴的投资,才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的基本矛盾,必须以国家基本建设为基础。一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人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由此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远郊山上,享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亭台楼阁、花前月下、夜夜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幽静浪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应该是国家基本建设引导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引导国家基本建设;正好像应该用地产引导房产,而不是房产引导地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是国家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国家基本建设导向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理论基础是再生经济学。一旦把国家基本建设作为基础产业,多少钱都可以放进去,也就不存在流动性过剩。通过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延缓直接消费品生产能力,同时扩大就业、提高消费信心指数与扩大消费,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途径。
国家基本建设有基础性与辐射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全方位考察其可行性,不像其他项目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考察和运营。国家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核心机制是效益不是效率,是价值不是价格;国家基本建设的方法论,是规模分析不是边际分析。国家基本建设是主体与客体、要素与结构、程序与环节对称的系统工程。国家基本建设应该遵循从内到外、从无形到有形、从大到小、从下到上、从远期到近期的程序。看不到任何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看得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看得到长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看得到中短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通过提供政策资源,建立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工程,疏通民间再生型直接投融资渠道与游资通道,改变游资与投资渠道不对称状态,根除股市、房市投机、圈钱赖以滋生的金融土壤,全面牵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家创新工程与创业工程。国家基本建设的视角应该是对称型调控;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称型调控实现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运动。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运动的起点应该是新农村建设,包括知识农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农村土地收归国有、清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权瓶颈的前提下,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农村城镇化建设。大量发行国债搞国家基本建设,不但本身即可解决大量游资出路问题,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民间创业工程顺利开展、吸纳大量游资提供以小搏大的杠杆。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社会复杂系统工程。
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包含但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基本建设并不直接和可盈利项目联系,微观经济学中新古典的一般均衡论与边际效率分析方法在这里行不通,盈利、“回报”不是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的出发点。这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领域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所谓政府干预经济的计划有本质的不同。国家基本建设只有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国家基本建设只能以价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不能以价格经济学——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经济领域只能进行边际效益分析。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是必要的,但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的目的不是政府盈利,而是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周到、社会保障健全、产业结构合理、创业环境有利、生活品质提升、资源可再生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家基本建设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受益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
通过扩大国家基本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不能仅仅靠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化手段。西方经济学以一般均衡论为一般方法论,以边际效率分析为方法论的核心,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主张让价格自发调节市场,让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优化配置资源,主张市场无政府主义;重实证分析,以线性、非对称、非主体的思维方式为方法论特征。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一般均衡方法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一般方法。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主张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标本、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模本,用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主导中国改革,以GDP增速为中国改革成功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把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误导为以金钱为中心的发展。然而,由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复杂经济系统的不对称,所以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推导出来的经济学结论经常被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伪,使之在理论上陷于悖论,在实践上陷于悖境。靠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产能过剩,只能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投融资主体、制度、体制、目标、对象、手段、途径、过程是对称的,资金来源结构与项目结构是对称的,国家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创业工程建设是对称的,只有对称分析才是标准的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要有效组织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离不开标准的经济结构分析。实践证明,不管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不能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不能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理论基础。应该用中华民族固有的对称思维方式代替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用对称的结构经济学代替线性的“新结构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就是结构经济学——科学的结构经济学。对称的实践要求产生对称的理论,对称的理论指导对称的实践。对称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是对称的,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结构是对称的,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是对称的。对称经济学才是发展经济学——真正的发展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对称经济学既是特殊的中国经济学,又是一般的人类经济学;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西方经济学范式成为人类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是通过空间交替体现时间之矢的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国家基本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才是产业升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提要:国家基本建设作为我国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既可以增加投资以保持高增长、高就业率与高消费率,又可以化解过剩产能,延缓直接消费品生产能力,同时扩大就业、提高消费信心指数与扩大消费,摆脱目前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经济低迷的“滞涨”悖境,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全方位进行国家基本建设是系统工程,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国家基本建设 产业升级 产能过剩 新经济增长点 生态效益
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当下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的:1、产能过剩是特定产品的产能过剩。2、产能过剩是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3、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造成的。目前产能过剩主要指某些生产生产资料的产能——煤炭、水泥、钢材等——过剩,而不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产能过剩,也不是指所有生产生产资料的产能过剩。根据产能不等于产品、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的原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仅仅靠去库存。解决产能过剩仅仅靠去库存,是把产能和产品混为一谈。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有二:一是去产能,二是增加社会对过剩产能产品的需求。对于已经形成产能的企业,除了落后产能,一般都是优质企业。不能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全部看成“僵尸企业”, 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当做“僵尸企业”以去产能为名全部去掉,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根据产能过剩的相对性原理,只要社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就可以正常生产,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既不是去库存也不是去产能,而是产业升级与增加社会需求,也就是我们提倡的用增量化解存量。
怎样用增量化解存量?首先靠扩大国家基本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国家和跨区域为项目单元、中央财政为投资主体的长期、超大型基本建设,包括主要河流变水患为水利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变绿洲治理;野生动物生态链系列保护工程;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大运河重新开发疏通综合利用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能太阳能电站建设;材料轻型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低碳化;以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体的国家绿化生态化建设;城市生态化与农村生态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性开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国家基本建设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硬件部分,可以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可以带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工程,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民族主体性与国际竞争力、抗国际国内风险能力,也是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缝对接、扩大开放的基础,是支撑、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基本建设要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要么必须以国家为单元、中央财政投资通过特大型央企运作才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性、生态性、开放性,是国家基本建设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不断自觉进行公民个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不愿进行也无法进行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和计划经济不能划等号。
国家基本建设既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基础,又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本身可以大量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国家基本建设是复杂系统工程,国家基本建设的各个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截然分开。要使黄河变水患为水利,离不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使沙漠变绿洲,离不开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与国家绿化生态工程;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产业化对旧材料旧能源的挤兑,要靠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太阳能电站建设来化解。国家基本建设复杂系统中各个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不断衍生新的项目,使国家基本建设复杂系统层次不断升级,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国家基本建设作为与时俱进的复杂系统工程,本身就是可以无限消化过剩产能的“黑洞”——仅仅用钢筋水泥筑坝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就相当于再造一个钢铁长城。治理不断扩展的国家基本建设不但本身可以消化过剩产能,而且其对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乘数效应,可以按几何级数放大对过剩产能的消化能力。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社会投资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牵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工程导致的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两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和通过扶持创业工程解决就业问题两方面。国家基本建设为我国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国家基本建设要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包括产业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1、国家基本建设虽然是复杂系统工程,但不是小而全大而全工程,没必要每个项目都面面俱到。从西藏引水到黄河工程全线近1000公里,按海拔高度计算全线落差才不到100米,根本不可能在河道上建水电站,但不能由此认为该引水工程没有价值。
2、不能把生态混同于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混同于天然生态。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界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自然界的不断人化是自然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尊重自然、和自然平等发展不是远离自然,让自然自生自灭,而是和自然建立良性互动再生循环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天然的不是生态的,生态的不是天然的,人化-人工-人造的自然才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从西藏引水到新疆不但可以使新疆的沙漠变绿洲,而且可以使西藏的水库湖泊的水活起来,在提高西藏水质的同时提高西藏水域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和自然划等号、自然和天然划等号、破坏天然和破坏生态划等号的结果,是使大量真正的大生态工程无法上马或中途夭折,造成不必要的生态损失与经济损失。
3、要区分小生态与大生态。不可否认,任何国家基本建设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项目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原有天然的生态环境,但如果该国家基本建设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项目会直接间接建构更大的生态环境,那么对原有天然生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破坏就是值得的。从本质意义上,国家基本建设就是通过牺牲小生态来建构大生态的生态工程。
4、任何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都应该把生态效益摆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二位,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三位。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国家长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保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成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5、建立绿色金融体制。绿色金融是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从目的来看,绿色金融是指以生态产业项目、有利于生态产业的项目、能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为目标的投融资活动。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绿色产业进行资金扶持,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投融资活动的必要条件,从而从资金源头上杜绝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从手段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直接投融资为主导、能有效防范金融投机、避免金融危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监管体制。绿色金融也叫绿化金融或金融绿化,为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以绿色金融为纽带,可以把国家基本建设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绿色金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6、国家基本建设中,交通枢纽是基础,水资源与能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是核心,绿化是主导,大生态是整体框架,野生动物生态链的形成、完善与保护是大生态的综合指标。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及其牵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对国民经济的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为投资驱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创新驱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造成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不敢消费而不是没有需求。“内需不足”,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消费预期危机。所谓消费预期危机就是广大民众长期有效消费能力评估值低下,普遍、长期不敢消费、自我抑制消费需求,造成消费市场低迷、制约经济发展。有效收入预期与物价预期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消费预期会严重影响人的消费水平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造成广大民众长期有效消费能力评估值低下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人民的有效收入低下的预期。提高人民有效收入预期的根本途径,是在国家基本建设基础上使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发展,扶持创业工程,转变出口导向型与外贸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结构与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停止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品产业化政策,扩大政府对社会公共品的开支,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生产资料投资 长线
投资
经
济
基 消费资料投资 短线
本 国家基本建设、生产资料投资需求
结
构 长期
关 投资需求
系
消费资料投资需求
需求
潜在需求:消费预期
消费需求 短期
现实需求:消费
投资—需求—消费关系模型
主客体及其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客体对称关系分析是经济结构分析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相对应的主体只能是本国政府。属于宏观经济领域的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属于财政投融资范畴,而财政投融资与民间投融资有不同的目标、原则和功能。对于根本没有利润的国家基本建设,财政投融资应该坚持取于民、用于民原则,在税收中开支。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不是没钱,而是钱用错了方向;中国不是供给不足,而是肥水流入他人田。只要资金运用得当,战略正确,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充分的资金保证。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民为本”的口号有无落实到实处。“以民为本”,只能由本国政府来落实;公益性、无直接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只能由本国政府来投资。如果政府只能投资有经济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将因为无人投资而无法启动。这将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被误导为急功近利的项目,使社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没有经济回报的国家基本建设被有经济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挤兑的结果,是使社会发展不平衡而走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反面。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府主体,国家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发展相应的政府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政府是市场的内在环节,政府公共财政包括财政投融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的财政投融资包括生产性财政投融资主导产业结构平衡是建构合理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必要环节,是避免虚拟经济演变为虚幻经济的必要实体经济保证,是用长线投资拉动短线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扶持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基础,是解决失业、消费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民间垄断、保证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必要措施。政府生产性经济职能包括财政投融资不是政府部门赚钱职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制定的过程不是政府同公众、民间企业博弈的过程,而是因势利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过程。
财政投融资形成的运作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是国家建立幸福经济的基石,对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起价值导向作用。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国家基本建设投融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财政拨款基础上通过发行国债来平衡预算。
国家基本建设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因而属于宏观经济范畴;扩大国家基本建设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对称型调控不是均衡型调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内容。在目前产能过剩的特定历史时期扩大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均衡功能,但使中国经济结构对称可持续发展产能永远不会过剩是扩大国家基本建设这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属于对称型调控的扩大国家基本建设的政府宏观调控是长期行为不是短期行为——投资国家基本建设不仅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权宜之计,而且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从逻辑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是比产能与需求的矛盾更深层次的矛盾;从现实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不一定都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只有GDP经济学才会把投资和形成直接产能划等号,发展经济学中的投资有着比形成直接产能更广泛的视野。消费需求只是需求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投资和消费可以从量上平衡,投资和需求则只能从质上对称。在质上对称的前提下,投资只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需求拉动供给,供给推动消费,消费推动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结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如果说投资为主导与消费为主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投资主导与需求主导则是内在的统一。符合发展经济学对称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不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只有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与消费相对应的、属于供给范畴的投资,才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的基本矛盾,必须以国家基本建设为基础。一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人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由此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远郊山上,享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亭台楼阁、花前月下、夜夜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幽静浪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应该是国家基本建设引导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引导国家基本建设;正好像应该用地产引导房产,而不是房产引导地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是国家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国家基本建设导向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理论基础是再生经济学。一旦把国家基本建设作为基础产业,多少钱都可以放进去,也就不存在流动性过剩。通过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延缓直接消费品生产能力,同时扩大就业、提高消费信心指数与扩大消费,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基本矛盾的途径。
国家基本建设有基础性与辐射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全方位考察其可行性,不像其他项目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考察和运营。国家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核心机制是效益不是效率,是价值不是价格;国家基本建设的方法论,是规模分析不是边际分析。国家基本建设是主体与客体、要素与结构、程序与环节对称的系统工程。国家基本建设应该遵循从内到外、从无形到有形、从大到小、从下到上、从远期到近期的程序。看不到任何直接经济效益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看得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看得到长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看得到中短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通过提供政策资源,建立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工程,疏通民间再生型直接投融资渠道与游资通道,改变游资与投资渠道不对称状态,根除股市、房市投机、圈钱赖以滋生的金融土壤,全面牵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家创新工程与创业工程。国家基本建设的视角应该是对称型调控;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称型调控实现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运动。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运动的起点应该是新农村建设,包括知识农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农村土地收归国有、清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权瓶颈的前提下,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农村城镇化建设。大量发行国债搞国家基本建设,不但本身即可解决大量游资出路问题,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民间创业工程顺利开展、吸纳大量游资提供以小搏大的杠杆。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社会复杂系统工程。
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包含但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基本建设并不直接和可盈利项目联系,微观经济学中新古典的一般均衡论与边际效率分析方法在这里行不通,盈利、“回报”不是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的出发点。这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领域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所谓政府干预经济的计划有本质的不同。国家基本建设只有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国家基本建设只能以价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不能以价格经济学——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经济领域只能进行边际效益分析。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是必要的,但政府投资国家基本建设的目的不是政府盈利,而是在国家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周到、社会保障健全、产业结构合理、创业环境有利、生活品质提升、资源可再生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家基本建设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受益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
通过扩大国家基本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不能仅仅靠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化手段。西方经济学以一般均衡论为一般方法论,以边际效率分析为方法论的核心,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主张让价格自发调节市场,让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优化配置资源,主张市场无政府主义;重实证分析,以线性、非对称、非主体的思维方式为方法论特征。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一般均衡方法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一般方法。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主张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标本、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模本,用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主导中国改革,以GDP增速为中国改革成功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把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误导为以金钱为中心的发展。然而,由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复杂经济系统的不对称,所以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推导出来的经济学结论经常被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伪,使之在理论上陷于悖论,在实践上陷于悖境。靠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产能过剩,只能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投融资主体、制度、体制、目标、对象、手段、途径、过程是对称的,资金来源结构与项目结构是对称的,国家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创业工程建设是对称的,只有对称分析才是标准的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要有效组织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建设、各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离不开标准的经济结构分析。实践证明,不管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不能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不能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理论基础。应该用中华民族固有的对称思维方式代替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用对称的结构经济学代替线性的“新结构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就是结构经济学——科学的结构经济学。对称的实践要求产生对称的理论,对称的理论指导对称的实践。对称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是对称的,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结构是对称的,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是对称的。对称经济学才是发展经济学——真正的发展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对称经济学既是特殊的中国经济学,又是一般的人类经济学;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西方经济学范式成为人类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是通过空间交替体现时间之矢的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国家基本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才是产业升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十六)
[
2016/09/15 10:20 | by admin ]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十六)
包容性发展 发展经济学概念。包容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容性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任何真正的发展都是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发展。“包容性发展”概念突出发展的包容性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把“发展”和“增长”明确区别开来,避免打着“发展”旗号的“增长”,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顶层设计。
产能过剩 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所以产能过剩是相对的:1、产能过剩是特定产品的产能过剩。2、产能过剩是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3、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造成的。根据产能不等于产品、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的原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仅仅靠去库存。解决产能过剩仅仅靠去库存,是把产能和产品混为一谈。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有二:一是去产能,二是增加社会对过剩产能产品的需求。对于已经形成产能的企业而言,一般都是优质企业。不能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看成“僵尸企业”, 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当做“僵尸企业”以去产能为名全部去掉,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根据产能过剩的相对性原理,只要社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既不是去库存,也不是去产能,而是增加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讲的,用增量化解存量。
国家基本建设 国家基本建设,是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国家和跨区域为项目单元、中央财政为投资主体的长期、超大型基本建设,包括主要河流变水患为水利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变绿洲治理;野生动物生态链系列保护工程;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大运河重新开发疏通综合利用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能太阳能电站建设;材料轻型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低碳化;以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体的国家绿化生态化建设;城市生态化与农村生态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性开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国家基本建设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硬件部分,可以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可以带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工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民族主体性与国际竞争力、抗国际国内风险能力,也是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缝对接、扩大开放的基础。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性、生态性、开放性,是国家基本建设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不断自觉进行公民个人、民营企业无法进行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之一。
经济学研究范式 通过经济学研究方法、建构经济学体系的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是经济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经济学研究范式就是经济学范式中的方法部分。如还原论方法、假设方法、一般均衡方法、数理模型方法、可证伪方法、刊物级别与论文引用率排名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线性思维研究范式。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公理方法、对称平衡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典型分析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对称思维研究范式。在经济学范式中,经济学研究范式决定经济学内容,西方经济学线性思维研究范式产生一般均衡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改进理论、GDP增长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对称思维研究范式产生对称平衡理论、主体性理论、平等理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总体上,中国经济学对称思维研究范式是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但西方经济学线性思维研究范式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绿色金融 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从目的来看,绿色金融是指以生态产业项目、有利于生态产业的项目、能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为目标的投融资活动。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绿色产业进行资金扶持,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投融资活动的必要条件,从而从资金源头上杜绝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从手段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直接投融资为主导、能有效防范金融投机、避免金融危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监管体制。绿色金融也叫绿化金融或金融绿化,为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以绿色金融为纽带,可以把国家基本建设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绿色金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司法体制改革 是以公正审判为核心的司法系统人事、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在公检法三大司法部门中,法院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审判体制改革以确保公正审判,是法院体制改革的核心。司法体制改革本身,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一切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围绕着实现社会公正这一目标展开,而司法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集中表现,又是社会公正的最重要保障。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基础设施 也叫国家基础设施,是为国民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其中为国民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产生的资金流量可以成为GDP增长统计数据源,为国民非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产生的资金流量不可以成为GDP增长统计数据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概念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经济使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指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包括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法制建设、教育科研、医疗养老、新农村建设、绿色环保工程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
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
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其原创的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为人类经济学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经济学人。
非GDP部门 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流动不成为GDP统计数据源的部门,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公共、公益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学术刊物、出版社、学校、医院、文化艺术新闻单位、社会保险救济部门、社会团体、军队等,在国家部门分类中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防部门五大类。非GDP部门一般为非盈利部门。非GDP部门是国民非收入效益的主要来源,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中占有比GDP部门更高的权重。
包容性发展 发展经济学概念。包容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容性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任何真正的发展都是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发展。“包容性发展”概念突出发展的包容性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把“发展”和“增长”明确区别开来,避免打着“发展”旗号的“增长”,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顶层设计。
产能过剩 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所以产能过剩是相对的:1、产能过剩是特定产品的产能过剩。2、产能过剩是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3、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造成的。根据产能不等于产品、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的原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仅仅靠去库存。解决产能过剩仅仅靠去库存,是把产能和产品混为一谈。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有二:一是去产能,二是增加社会对过剩产能产品的需求。对于已经形成产能的企业而言,一般都是优质企业。不能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看成“僵尸企业”, 把因产能过剩而无法正常运转的企业当做“僵尸企业”以去产能为名全部去掉,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根据产能过剩的相对性原理,只要社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既不是去库存,也不是去产能,而是增加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讲的,用增量化解存量。
国家基本建设 国家基本建设,是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国家和跨区域为项目单元、中央财政为投资主体的长期、超大型基本建设,包括主要河流变水患为水利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变绿洲治理;野生动物生态链系列保护工程;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大运河重新开发疏通综合利用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能太阳能电站建设;材料轻型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低碳化;以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体的国家绿化生态化建设;城市生态化与农村生态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性开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国家基本建设不等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硬件部分,可以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可以带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工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民族主体性与国际竞争力、抗国际国内风险能力,也是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缝对接、扩大开放的基础。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性、生态性、开放性,是国家基本建设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不断自觉进行公民个人、民营企业无法进行的国家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之一。
经济学研究范式 通过经济学研究方法、建构经济学体系的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是经济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经济学研究范式就是经济学范式中的方法部分。如还原论方法、假设方法、一般均衡方法、数理模型方法、可证伪方法、刊物级别与论文引用率排名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线性思维研究范式。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公理方法、对称平衡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典型分析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对称思维研究范式。在经济学范式中,经济学研究范式决定经济学内容,西方经济学线性思维研究范式产生一般均衡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改进理论、GDP增长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对称思维研究范式产生对称平衡理论、主体性理论、平等理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总体上,中国经济学对称思维研究范式是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但西方经济学线性思维研究范式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绿色金融 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从目的来看,绿色金融是指以生态产业项目、有利于生态产业的项目、能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为目标的投融资活动。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绿色产业进行资金扶持,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投融资活动的必要条件,从而从资金源头上杜绝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从手段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直接投融资为主导、能有效防范金融投机、避免金融危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监管体制。绿色金融也叫绿化金融或金融绿化,为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以绿色金融为纽带,可以把国家基本建设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绿色金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司法体制改革 是以公正审判为核心的司法系统人事、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在公检法三大司法部门中,法院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审判体制改革以确保公正审判,是法院体制改革的核心。司法体制改革本身,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一切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围绕着实现社会公正这一目标展开,而司法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集中表现,又是社会公正的最重要保障。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基础设施 也叫国家基础设施,是为国民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其中为国民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产生的资金流量可以成为GDP增长统计数据源,为国民非生产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产生的资金流量不可以成为GDP增长统计数据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概念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经济使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指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包括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法制建设、教育科研、医疗养老、新农村建设、绿色环保工程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
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
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其原创的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为人类经济学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经济学人。
非GDP部门 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流动不成为GDP统计数据源的部门,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公共、公益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学术刊物、出版社、学校、医院、文化艺术新闻单位、社会保险救济部门、社会团体、军队等,在国家部门分类中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防部门五大类。非GDP部门一般为非盈利部门。非GDP部门是国民非收入效益的主要来源,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中占有比GDP部门更高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