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十三)    
——用对称逻辑解“正确错误两难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悖论: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这个悖论的要害在于:奶牛在空地这个正确判断是建立在错误认知基础上,说农民正确和错误两者都不成立,形式逻辑排中律在这里失效。

解悖:把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区别开来。决定认知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知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不是认知的过程是否符合事实。虽然农民判断奶牛在空地的依据是空地上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但奶牛在空地却是事实,由于农民没有判断奶牛在“黑白相间的纸”这一特定的空地上,作为农民认知的结果的判断“奶牛在空地”确实是事实就是正确的。但如果农民有判断奶牛在“黑白相间的纸”这一特定的空地上,农民就是错的。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区分认知过程和结果,并对判断所依据的特定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明确结论,解开悖论。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十二)    
——用对称逻辑解杨小凯“分工形式化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分工形式化悖论”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试图用数学模型对分工进行超边际分析,但是因为无法用数学模型给企业家的作用与利益机制进行解释和描述,不得不削足适履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用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机制来定位企业家的利益机制,以致杨小凯用数学模型对分工进行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企业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现象,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是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分工之一。以对分工的超边际分析为出发点,却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这一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的分工,就是杨小凯的“分工形式化悖论”。
解悖:杨小凯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无法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建立数学模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杨小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而是因为数学方法的局限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不是利益机制上的实际股权和剩余分配权(干股)的区别,而是企业家的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投资者的实际股权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都是相对确定的,而企业家的成本收益是不确定的——当企业家前期投入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时,谁也无法保证肯定能获得实际股权或“剩余分配权”的回报。对于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建立数学模型,即使牵强附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也没有实际价值。杨小凯以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家利益机制模型根本不是企业家利益机制的真实反映。杨小凯的“分工形式化悖论”说明,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形式化的尝试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对分工的超边际分析研究,而是分工的“形式化”研究——分工的数学模型化研究。“形式化”不是经济学发展的必要环节,分工“形式化”不构成分工研究的真正周期。一篇经济学论文充满数学模型的要害在于:用形式逻辑作为经济研究的充分条件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这个不对称决定了这些经济学论文不可能把握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正确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指导经济发展;无论对经济学理论还是经济实践均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从经济学研究运用形式逻辑的必要性推出经济学研究运用数理逻辑的必要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推出任何层次经济学研究片面空洞抽象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有益性推出所有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的必然性。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研究经济本质与经济规律需要理性逻辑——对称逻辑,知性逻辑——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只能描述经济现象。数学模型只能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解释增长,不能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靠理性逻辑而不是靠知性逻辑,以建构数学模型为方法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迄今无法真正解释发展。由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思辨性质决定,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运用数学模型。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十一)    
——用对称逻辑解“顶级期刊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顶级期刊悖论”  “刊物级别论”是一个悖论。按照“刊物级别论”,“高级”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好论文、“低级”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差论文的逻辑,好论文都应该往“高级”期刊去挤。可是“高级”期刊只有那么多,“高级”期刊版面有限,好论文如果都想在“高级”期刊发表肯定要排队。而真正的好论文都是有原创性的论文。那么,真正的有原创性的好论文是宁愿冒着被别人超越的风险在“高级”期刊那里排队,还是希望尽快发表?可以说,真正的有原创性的好论文都是希望尽快发表、能出真正的原创性成果的真正的学者会把尽快发表自己的成果、使自己的心血不至付诸东流摆在第一位,而不会把自己的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把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摆在第一位、宁愿在“高级”期刊排队排一年半载的论文,一般都是没有原创性因而不怕别人超越的“职称论文”,这样的论文不会是什么“好论文”。有的所谓“顶级学术刊物”公然宣称不发表原创程度太高的论文,理由是把握不准,怕闹笑话,损害自己“顶级学术刊物”的形象。有的所谓“顶级学术刊物”为了避免把握不准的风险维护自己的形象居然要求在它那里发表论文的作者必须有博士学位。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论文的水平高低和论文的原创程度高低成正比。“顶级学术刊物”顾及形象不敢发表原创程度高、学术水平高的论文,只发表原创程度低、学术水平低、风险度低的论文,原创程度高、学术水平高、风险度高的论文只能留给不顾及形象的“低级刊物”发表,是悖论。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是博士学位来自论文,而不是论文来自博士学位。“顶级学术刊物”为了避免把握不准的风险要求作者必须有博士学位,颠倒了论文与学位的关系,是悖论。上述悖论最后浓缩成一个最大的悖论:在中国高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有原创程度高的论文,原创程度高的论文基本上都在低级别刊物上发表。

解悖  “刊物级别悖论”典型说明了刊物级别和学术水平不是对称关系,说明了“刊物级别论”对学术的逆向误导,说明了只有任何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术评价的起点平等,才能规范学术评价标准、促进科学发展。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一篇学术论文,是在网络上发表还是在期刊上发表,在“顶级”期刊发表还是在“低级”期刊发表,其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与学术含金量没有任何区别。同样一篇论文,在“高级”期刊发表就成了高水平论文,在“低级” 期刊发表就成了低水平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就是论文,在网络上发表就不是论文,没有任何根据。如果评价一篇论文的水平高低要借助刊物“级别”来参照,与评价者自己的水平不高有关,与论文本身的水平无关——一个真正高水平的学者,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不会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为参照,一篇论文没有发表过也可以根据打印稿对其水平做出准确评价。如果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论文水平与刊物级别有关,那也是目前行政强制推行的“刊物级别论”学术评价标准的误区对学术界和公众心理的误导造成;这种误导以及由此造成的学术腐败与学术资源分配的错位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的建成和科学的健康发展。“刊物级别论”得以冠冕堂皇地推行是学术行政化的产物、学术产业化的产物、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的产物、学术评价与学术资源分配中的官僚主义与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物。“刊物级别论”为超学术的人身依附关系提供了基础、为学术论文发表中的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为学术评价中的腐败提供了温床。必须从科学认识论的层次对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正本清源。学术论文的水平高低由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决定、发表在“高级”刊物上的论文水平高于发表在“低级”刊物上的论文没有科学根据。一篇学术论文有没有原创性、原创程度如何、原创理论有没有科学价值、水平高低,与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无关。

从科学学的意义上,有没有自己真正的原创理论、原创理论能不能成立、原创程度高低、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大小,才是衡量一篇论文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以论文发表在哪一“级”的刊物上或论文引用率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除了原创理论及应用价值,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价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学术评价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误导科学的发展。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论文学术评价的科学标准。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二十三)


商业模式  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目标的一般方式,对于该企业经营活动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因此企业商业模式不同于企业的某个决策或经营行为。但企业在实际运用商业模式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现商业模式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商业模式的要素与结构才有可操作性。商业模式也可以称为企业的盈利模式。

创业股  1、指企业家通过帮助企业孵化、经营、发展中形成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和机会成本形成的企业家在所创立企业中占有的企业股份。创业股在股权形态上和货币资本或有形资产入股没有区别。创业股在企业全部股本中所占比例由企业家和投资者商定,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情况下创业股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和创业风险大小、企业成长性高低成正比。2、指在企业创业阶段投资的原始股,包括种子资金、天使投资资金等。3、指在创业板(二板)上市的企业股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般为高科技企业。

经济结构调整  使经济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形成经济结构对称态以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宏观调控或企业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两方面。有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全部内容。不能把经济结构调整狭隘地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又确实能够带来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典型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说明了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必要环节。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产业结构升级也叫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成长性  由企业的产业定位、运营模式、核心技术、管理水平、产品附加值、盈利能力与提高市值能力决定的企业发展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经营能力、扩展经济规模能力(包括融资能力、并购重组能力、扩大再生产能力与多元化投资经营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长性企业  由良好的产业定位、运营模式、核心技术、管理水平、产品附加值、盈利能力与提高市值能力决定的有良好发展能力,包括良好规模经营能力、扩展经济规模能力(融资能力、并购重组能力、扩大再生产能力与多元化投资经营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企业家  在智慧经济时代,企业家是通过创新—创造—创业—创办企业活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给自身带来利益的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现象。企业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机制是公平竞争。企业家既不是能人也不是资本家或投资商,智慧经济是能人经济、资本家经济向企业家经济转变。企业家通过创业活动拥有企业创业股,所以企业家和企业产权主体(包括初始产权主体和法人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产权主体和产权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最本质区别。此外,企业家通过创业活动实现和产权主体对接,而不是通过人才市场和产权主体对接,也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次创业  狭义的二次创业指人类第二次创业即生态产业,广义的二次创业指人类两次创业过程,包括人类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与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

二次创业理论  用人类两次创业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过程的理论。

生态创业  是与生存创业相对而言、比生存创业更高级的人类经济形态。在生态创业时期人类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是解决生态问题展开创业型经济活动。从宏观来看,生态创业是实现包容性发展,即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与人民幸福感指数同步发展的创业型经济活动。从微观来看,生态创业是企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创业型经济活动。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股权融资  企业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或股权权益来直接融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创业股、发起人股、原始股、溢价股、干股等。创业股是企业家创业活动付出资源和机会成本拥有的股份。发起人股主要是企业创立阶段投入的资金拥有的股份,包括种子资金、天使投资资金等。原始股指企业主板上市前拥有的股份。溢价股指股价高于票面价值的股份。溢价股的溢价比例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成长性、市值决定。干股指不拥有实股但拥有股权收益的股权。

债权融资  企业通过负债方式来融资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借贷、发行债券和股权转债权等方式。其中发行债券和股权转债权属于直接融资,通过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

基金融资  通过投融资专家来管理和决策实现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融资的投融资机构与投融资方式。之所以基金融资通过基金管理公司实现投融资仍然属于直接投融资,是因为基金投资者通过基金管理公司实现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包括控股)并承担经营风险。基金融资是带有间接融资特征的直接融资。基金有明确产业投资目标的,叫产业基金;没有明确产业投资目标的,叫一般基金。

上市融资  把企业股权以股票方式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包括主板、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交易的融资方式。

挂牌融资  狭义上的挂牌融资是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融资和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四板)挂牌融资。狭义上的挂牌融资和上市融资有本质区别。广义上的挂牌融资包括狭义上的挂牌融资和上市融资。

创业  开创自己能够独立创造价值而不必依附于他人的事业的活动。主体性、独立性与价值性是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

管理  管理者通过协调组织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往往要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

智慧生态大健康  作为社会产业形态的健康概念,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有机统一、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态。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是以智慧经济来定义、定位健康产业,把人的健康作为社会全息系统工程来开发建设运营的新型业态,是智慧经济、幸福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是以生产“治未病”保健食品为核心,从终端产品、低端产品、原料、肥料、种子、土壤、农药、渠道、环境都体现健康理念,综合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社会系统工程。

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理念、制度、人才、技术)的整体功能。在企业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某一方面的要素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有不同的地位。名牌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市值  1、由企业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成长性决定的企业市场评估值。企业市值是上市企业市盈率的基础、上市企业股票市值的基础。2、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总市场价值。

市盈率  上市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和股本票面价值的比率。在排除垄断与投机的正常情况下,市盈率是企业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是利润率的反映。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二十二)


盈利模式  广义指经济主体(企业或个人,一般指企业)的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狭义指经济主体的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中直接决定盈利的要素与结构。广义的经营模式指资源经营、产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信息经营、知识经营、智慧经营、综合经营。狭义的盈利模式有普遍、一般、特殊、个别四个层次。普遍:产出高于投入的投入产出比模式。一般:提高附加值、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交易成本、通过投机或垄断使价格高于价值。特殊: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规模经营、全产业链、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品牌经营等。个别:共享单车模式——信息、产品与资本经营;滴滴打车模式——信息与资产经营;百度腾讯模式——互联网(线上)信息经营;亚马逊、阿里巴巴模式——信息与产品经营;房产中介——平台(线下)信息经营,爱国者联盟模式——信息与品牌经营;等等。低层次的盈利模式渗透、体现高层次的盈利模式,并且往往是同一层次多种盈利模式的综合与集成。现实中经济主体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设计盈利模式,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

底线思维  底线是超越时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总结出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有序运行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共同行为规则,“底线思维”就是道德思维、法律思维、规则思维、常理思维、人权思维、生存思维、科学思维、发展思维。底线思维是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不因制度、种族、时代不同而不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说明,全民健康是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彻底否定了以“中国特色”、“中国国情”为由无底线发展经济的荒谬做法,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根据底线思维,不能为了GDP增长而造成道德沦丧、法治崩溃、环境污染、假冒伪劣横行、黄赌毒骗泛滥。根据底线思维,不能为了GDP、人均GDP增长指数提高而降低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底线思维为包容性发展、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官科  所谓“官科”,狭义指体制内科学家,广义指在自己研究领域取得教育部承认的海内外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人员。从“官科”的定义可以看出,凡是“官科”的研究成果都是真科学,凡是“民科”的研究成果都是伪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不是基于科学学原理的、规范的、负责任的学术评价,而纯粹是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学术行政化的产物。

伪科学  伪科学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理论假说或假设。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理论假说或假设往往是科学发现的拐杖。实践证明,科学史上的假说或假设95%是错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说或假设(包括被证伪的假说或假设)在人类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结论理论假说或假设本身就是伪科学。只有理论假说或假设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情况下,仍然将错就错当做科学予以推广的,才可以认定为伪科学。在理论假说或假设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情况下,提出者没有将错就错继续把该假说或假设当做科学予以推广,社会上仍然把该假说或假设当做伪科学甚至科学骗局穷追猛打,将挫伤科学家或科学爱好者科学探讨的积极性。如果把伪科学和某种特定身份如民间科学家划等号,则是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的手段;在把不是伪科学当做伪科学进行攻击的同时,为真正的伪科学开绿灯。如果说,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产生以前,西方经济学可以作为假说而存在,那么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产生以后,再宣传推广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就成为伪科学。在中国以反伪科学反民科为由反对称经济学的人,都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既得利益者,反对称经济学的目的是维护西方经济学的话语权与自己的利益。

产业  由社会经济活动中可盈利的部门、即GDP部门组成的行业,组成产业的各个经济部门其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流量可以作为社会GDP统计数据源。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当今社会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产业知识业。产业结构升级也称为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  组成产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一般由资源、产品、资产、资本、知识几个要素组成。

产业化  把原来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盈利的公益部门、即非GDP部门转变为GDP部门使之成为社会产业中的组成部分的政策取向与改革活动,如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等。

实业  狭义指制造业或工业,广义指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而言,是指能够直接产生实际物质价值的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而言、能够直接产生实际物质价值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线下经济。

虚拟经济  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能够直接产生精神价值,不能直接产生物质价值,但能够通过帮助实现物质价值和促进资源整合间接产生物质价值。一般称为线上经济。

论文  也叫学术论文,是提出、论证新理论的文章。论文的“论”,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既指理论,也指论证。既然是论证,肯定是论证新理论。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

格雷欣法则  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在交易时人们总喜欢保存物质形态良好的、新发行的良币,优先使用物质形态不好的、旧发行的劣币;当大家都这样做时,久而久之就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是劣币,良币全部被收藏。

反格雷欣法则  即良币驱逐劣币法则。在交易时人们总喜欢使用币值稳定的良币,拒绝使用币值不稳的劣币;当大家都这样做时,久而久之就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是良币,劣币全部被驱逐。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也可以表述为: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

反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低。也可以表述为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高。

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增长方式与商业模式。知识运营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智慧——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的知识与现代信息手段(主要为信息高速公路,包括智能机),通过市场机制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与各种生产资源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商业模式。知识运营通过高新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再生、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系统运作、集团融合、规模经济,全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实现企业超速发展。通过知识运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生产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品的高附加值,具有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性质,因而具有垄断性质。知识运营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企业高速成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智慧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运营模式与商业模式。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宗旨:用智慧经济模式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孵化高增长性企业,为中国实现GDP增长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的全面包容性发展提供样板模式与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点。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目标:用智慧生态大健康模式帮助中国企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二次创业,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经济效益,通过产品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规模效益带来企业高成长性。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定位:智慧经济是新的经济学体系、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知识运营商业模式是智慧经济的全息元。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运作模式:内容:论坛—培训—知识运作—资本运作—资产运作—产品运作—资源运作。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模式和实体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通过高新技术、变废为宝、循环再生、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系统运作、集团融合、规模效益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大健康产品,实现企业超速发展。

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