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为什么旧的范式共同体不具备评价新范式科学成果的话语权?


1、不同范式共同体之间认识上不可通约

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由于建立在不同范式基础上,所以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是正常的。相对论刚产生时,爱因斯坦被德国物理学界斥责为“疯子”;而爱因斯坦本人也至死不承认量子力学。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对称经济学是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是新的经济学范式,号称可以令人信服地“一举”解决所有经济和经济学问题,不仅“试图”而且已经彻底推翻了一般均衡理论、需求供给定律、需求供给曲线等“著名”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接受西方经济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和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及整个中国“主流经济学界”也同样不可通约、“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人类科学史上的范式转换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学说范式向科学范式转换。如在对称经济学产生以前,经济学无法找到与其他科学等价的公理,只是一种学说,只有对称经济学产生后经济学才成为一门科学。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范式向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范式转换,就是学说范式向科学范式转换。

其次,抽象科学范式向具体科学范式转换。如宇宙论从地球中心论向太阳中心论再到无中心论转换。宇宙是无限的,如何地方都可以是、也都不是宇宙的中心,关键看参照系。以地球为参照系,地球中心论是真理。以太阳为参照系,太阳中心论是真理。以宇宙为参照系,任何地方都是、也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以地球为参照系的地球中心论和以太阳为参照系的太阳中心论都是抽象真理,以宇宙为参照系的任何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才是具体的真理。

第三,人类认识的深化形成的科学范式转换。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宏观低速领域的科学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人类对自然界宏观高速领域的科学认识,量子力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微观高速领域的科学认识,它们在各自领域都是真理。它们的先后出现不仅是物理学在不同领域的扩展,而且带来了人类对物理世界整体认识的深化与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四,科学自身的发展完善形成新旧范式的转换。如牛顿力学为代表的三维空间观向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再向对称论五维空间观发展,是人类空间观发展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对称逻辑产生以前,形式逻辑一统天下,以致形成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正是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形成一大堆人类几千年无法解决的悖论。对称逻辑产生后使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得以统一形成完整的逻辑科学体系,全面揭示了人类思维运行发展的完整规律,才解开了人类以前无法解决的悖论。对称逻辑科学范式代替形式逻辑学科范式是人类思维学的完善化。

上述范式转换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除非范式共同体内的相关学者、科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否则要他们自己理清不同范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不可能的,认识上的局限性使他们不能正常交流是正常的。你和那些把一般均衡理论、需求供给定律看成经济学公理、常识的西方经济学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讲对称平衡论、对称经济学无异于鸡同鸭讲。

2、  不同范式共同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几何公理一旦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一定会遭到反对;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不仅有不同范式之间不可通约的认识论上的原因,还有利益冲突的原因。新范式产生、旧范式被推翻必然会触犯原有范式共同体的既得利益,新范式遭到旧范式共同体的集体抵制、拼死抵抗是必然的,正好像对称经济学遭到中国主流经济学界的集体抵制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要奉行西方经济学范式的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接受已经被逻辑和长期实践检验过的对称经济学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不能否定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过程就是由“不能达成基本交流”的不同“科学共同体”的转化组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中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就是由牛顿力学向量子力学转化的中间环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宇观的深化。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是一般均衡理论,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是对称平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对称平衡理论也“不能达成基本交流”,但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的西方经济学向以对称平衡理论为“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的对称经济学转化,是人类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科学史就是“不能达成基本交流”的具有不同“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基础范式”的不同“科学共同体”的转化史。

这说明,在旧范式共同体心目中的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不但不是伪科学的本质属性,而且恰恰是原创理论的本质特征。所以旧的范式共同体不具备评价新范式科学成果的话语权。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