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三个“双一流大学”校长林建华的四大常识性错误说明什么?
[
2018/11/24 15:25 | by admin ]

陈世清:三个“双一流大学” 校长林建华的四大常识性错误说明什么?
曾经当过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三个“双一流大学” 校长、本硕博学业均在北大完成、拥有博士学位与博导头衔的林建华先生,所犯的四个常识性错误,本质上都是科学素质问题。
1、 科班思维方式鼓吹天下知识出课本、天下英才出科班,只承认科班知识不承认非科班知识、只承认科班学习不承认非科班学习、只承认科班人才不承认非科班人才、只承认科班成果不承认非科班成果,主张科学专业性、博士权威性、自学无效性、民科神经病,否认自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否认自学成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否认终生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教育产业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反民科思潮的思想认识根源。林校长的科班思维方式触及科学素质的底线。
2、 否认质疑精神对人类文明、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质疑不能产生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这种非批判无质疑思维方式触及科学素质的底线。
3、 把鸿鹄变鸿浩的读音错误归因于小学语文课本,犯了简单归因的常识性逻辑错误,触及科学素质的底线。
4、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无法通过自学掌握“鸿鹄”两个字的正确读音,把课堂当做自己获取终生知识的唯一渠道,自学能力为零,触及科学素质的底线。
至于鸿鹄变鸿浩的读音错误本身虽然也是常识性错误,但不属于科学素质问题。每个人都会犯常识性的读音错误,仅仅抓住鸿鹄变鸿浩的读音错误不放,可以说是小题大做。但上述四大常识性错误确实是科学素质问题。
曾经当过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三个“双一流大学” 校长、本硕博学业均在北大完成、拥有博士学位与博导头衔,在学术行政化、教育行政化的标准看来,确实是登峰造极、至高无上的精英人士、顶尖人才、学术界的佼佼者。这样的“精英人士”居然会触及科学素质的底线,绝非偶然,只能说明我国教育体制、博士培养模式、博导资质认定机制、学术体制、人才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说明我国目前的高校自主办学主体并不具备与高校自主办学话语权及其衍生出来的学术话语权、教育体制改革话语权相匹配的科学素质、实际水平与实际能力。改革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人才体制是根本;“双一流大学”就像“双顶级人才”(世界顶级大学毕业博士、世界顶级刊物发表论文)一样,其评审标准没有科学根据,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