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是系统工程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
[
2019/02/02 23:00 | by admin ]

陈世清: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是系统工程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和灵魂的系统工程。二战后日本(林毅夫自己承认直到1950年日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靠民族凝聚力、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跃而起成为发达国家就是例子。日本的人口密度不亚于亚洲四小龙,但战后日本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人口密度高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如果用整体论的眼光来看,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总体上也是学习借鉴日本战后崛起的赶超模式,而不是林毅夫说的比较优势政府有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系统理解、把握的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赶超模式,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行赶超战略可借鉴的最好模式。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战后崛起模式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和林毅夫比较优势视野中的“人”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人,后者是工具。渗透在林毅夫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观后面的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方法把人仅仅看成生产的要素,看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的对象,看成赚钱、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不是把人看成创造的主体与生产的目的,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在创新—创造—创业中的作用,否认了创新—创造—创业在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方面有比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更大的作用;他的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产生的成本与利润的边际效率只能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才能得到变现,否认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内需导向型经济的可能,这种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增长方式否认了微观经济主体人的创造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体现了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局限性。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战后崛起模式说明:体现民族主体性的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和灵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中缺了任何一个要素,赶超战略都不成功,但不等于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本身不成功;同时也说明,人的主体性(团队精神也属于主体性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集中体现人的主体性的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林毅夫之所以否认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根本原因是因为林毅夫否认人是主体;同时他把作为宏观主体性、本身是系统工程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凯恩斯主义混为一谈说明,林毅夫所谓的发展经济学1.0发展中国家政府进口替代战略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失败—发展经济学2.0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崩溃—他自己的发展经济学3.0比较优势政府有为模式成功,都是断章取义砍头去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线性偶然性推理而非系统必然性推理,违背了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同时也说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由于缺乏人的主体性这个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缺乏系统性思维方式这个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所以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