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六)
[
2019/02/20 21:56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六)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说明,发展中国家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遵循比较优势,也不是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而是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因此,发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不是林毅夫讲的遵循比较优势,而是把增长纳入发展轨道,用包容性发展包容增长。只要包容性发展,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赶超战略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即产业升级乏力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不是原因;林毅夫把“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当做“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同义反复、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没有发挥比较优势,所以对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开出的处方是遵循比较优势(林毅夫: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得遵循比较优势。2016-08-24 澎湃新闻网)。林毅夫忘了:正是自我设限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其背后的GDP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乏力的根本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本质原因的分析说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以唯利是图的新古典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方式、体现GDP增长方式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模式、体现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与“领头雁模式”不但不能使发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只能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