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什么是原创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二)
[
2019/02/05 14:07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原创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二)
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形式逻辑、数学)反映世界的质,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本质和本质关系的展开;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知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类认识的目的;理论狭义来讲,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论的存在方式是论文、专著与教科书。抽象性、逻辑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四大本质特征。人类形象思维的成果,如书法艺术作品不是理论。没有严密逻辑推演过程的随感、散文、模式、技术、实验报告、可研报告不是理论。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不是理论。暂未证实也未证伪的学说或假说也不是理论。
原创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原创理论严格指别人没有说过、可以证实不可证伪的科学理论体系。原创理论首先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出发点,从抽象到具体,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一环扣一环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以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为表现形式。原创理论必须逻辑(形式逻辑与对称逻辑)上自圆其说,经得起实践检验。原创理论不是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新模式,而是新理论。原创理论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的原创理论往往是原有理论或前人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原创理论不包括那些虽然别人没有说过、但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和不可以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原创理论,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中,凡是理论的部分都不是他自己的原创,他自己原创的只有“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词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方式设想及政策建议,这些都不是理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既没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也没有由这个概念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原理体系,所以这本书在结构上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只是一本经济随感集或经济学散文集。
陈世清:什么是民族主体性?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字不提民族主体性?
[
2019/02/05 13:01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民族主体性?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字不提民族主体性?
民族主体性 民族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性质。民族主体性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民族凝聚力是核心。在现实中,民族主体性往往表现为国家主体性。由于国家是制度的组合,所以民族主体性的依据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加上制度自信。在现实表述中,国家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是同义词。
根据民族主体性的要求,一个国家是否强国,不在现象,而在本质;不在数字,而在根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整体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在国际上傲视群雄、与狼共舞的强国。强国是国民素质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知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城镇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体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上述十大现代化是强国的硬件,民族凝聚力是强国的软件,现代化+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体性——国际竞争力是强国从内到外、层层递进的功能展示。没有平等、正义、自由、民主、人民幸福,就没有民族凝聚力;没有民族凝聚力,就没有民族主体性;没有民族凝聚力与民族主体性,就没有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强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强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向国外倾销低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不是和大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能力,不是和强国建立“谁也离不开谁”的“婚姻关系”的能力,而是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举止优雅长袖善舞风度翩翩拥有举足轻重话语权的能力,在和任何强国交往中拥有主动权、在国际政治经济走向中拥有主导权的能力,为维护国际公平秩序维持国际关系平衡敢于和任何强国叫板的能力,使本民族文化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在国际上得到尊重的能力,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本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信息安全的能力。
GDP只是大国的指标之一,不是大国的核心指标,更不是大国的目标。大国只是强国的有利条件,不是强国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强国的充分条件。如果既是大国又是强国,就是超级大国。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作为大国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中国的强国梦就是超级大国梦。说我们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无异于说我们中国永远不做强国,将“韬光养晦”进行到底,这只能造成人心涣散、民族凝聚力降低。强国,既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模式。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统一的模式,就是在经过计划体制确立中国国家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改革开放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建成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模式。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是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中国一穷二白、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主体性几乎丧失殆尽的基础上建成独立完整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计划经济这个阶段才能确立中国国家独立自主、主权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与形成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前提。建国30年的计划经济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政治经济前提,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阶段,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也经过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两大步骤。没有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与高扬,没有民间创业潮形成的经济活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主体基础。在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机制已经成型时,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使政治体制成为民主与法制相统一、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的、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制度保障,经济自由化的结果只能是腐败盛行、世风日下、人的道德素质降低、数字泡沫经济与两极分化,造成人心涣散、民族凝聚力降低。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发展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逻辑。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强国的契机,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爬行永远只能是弱国而不可能成为强国。
根据上述民族主体性的定义和释义,民族主体性属于价值范畴而不属于价格范畴,也不属于能够还原为价格的价值范畴。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提民族主体性?因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只承认价格不承认价值,只承认能够还原为价格的价值不承认不能还原为价格的价值;它的“比较优势”以“国际化视野”为参照,以拆除民族主体性藩篱为前提,如果承认民族主体性将使 “比较优势”因没有立足的根基、没有变现的条件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