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什么是产业革命?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只字不提产业革命?
[
2019/02/06 21:15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产业革命?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只字不提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产业革命即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通过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人类迄今已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畜牧业,第二次农业,第三次手工业,第四次工业,第五次信息业,第六次知识业;并形成五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产业知识业。由于知识产业不仅指知识产业化,而且指知识产业龙头化,所以没必要把知识产业按生态原则来重塑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称之为第七、第八次产业革命。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产业革命,是因为:
产业革命是人的主体性地位跨越式上升的过程,缺主体的林毅夫所运用的新古典方法无法解释与把握产业革命。林毅夫的产业结构升级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前提;虽然林毅夫也提到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动态的作用,但他的技术创新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属于要素禀赋的范畴,不属于主体性的范畴。不以主体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无法解释作为产业革命的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只能把产业结构升级看成产业升级中没有质变的连续过程。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语境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是同义语,作为产业革命的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微观的企业产业升级没有质的区别。产业革命作为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微观的产业升级质的飞跃的结果,没有主客体对称结构的林毅夫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无法解释从微观企业产业升级到宏观产业革命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产业革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跨越式发展的非线性过程而不是线性过程,秉持线性思维方式的林毅夫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只能推出“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等全球性线性发展模式,无法解释与把握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先行发生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的过程,只能对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边际分析的林毅夫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无法解释与把握能够使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消失的、最新发生的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信息产业革命、知识产业(智慧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