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不要把生意经当发展经济学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三)
[
2019/02/07 20:36 | by admin ]

陈世清:不要把生意经当发展经济学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三)
林毅夫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发挥我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符合发展经济学原理,也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
林毅夫: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改变发展思路,开始发展那些利用我国工资水平低,又能创造就业,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工资成本,我们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所以生产成本低,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所以,对外的出口才能以每年15%、16%的速度增长。并且,在增长的过程中,创造了利润,积累了资本,使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富变成资本相对丰富,比较优势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于2017年9月20日在“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一期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人类社会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以主体为主导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像做生意那样单因素比较优势价格变现赚差价的结果。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只是生意经,不但解释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连现代企业的发展都解释不了——林毅夫无法解释为何一个成立以来连年亏损从未赚钱的企业能够在美国纳斯达克溢价几十倍乃至几百倍上市。林毅夫不了解:现代企业已经不是靠价差来赚取眼前利润的时代,而是靠成长性来赚取长远利润的时代。成长性靠什么?靠企业文化,靠创新能力,靠核心技术,靠团队精神,靠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靠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创新,靠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所以林毅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原因的解释不正确。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转型中通过制度融合建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人的主体性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团队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区域主体性、政府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总体上国民整体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制度高于技术,结构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产权制度只是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私有制是产权制度的必要环节,而非必要条件)对人的主体性的导向、催化和提高来实现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
人的主体性的解放是创业的前提,人的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来实现,国民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潮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与国有企业的二次创业。在创业潮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策环境对称、和社会法制环境对称、和社会信息环境对称、和社会心理环境对称、和市场竞争环境对称,摆脱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
以创业潮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复杂系统工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真正原因作出解释,需要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分析的线性思维方式无能为力,勉为其难只能捉襟见肘,贻笑大方。
陈世清:违背比较优势就一定失败吗?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二)
[
2019/02/07 16:18 | by admin ]

陈世清:违背比较优势就一定失败吗?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二)
林毅夫认为我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迟缓、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经济、扭曲价格、违背比较优势失败的例子,不符合发展经济学原理,也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
林毅夫:在1949年社会主义建国以后,为了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时的发展思路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也就是试图快速建立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大的现代化产业。那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自己发明。这样也就放弃了前面所讲的“后来者优势”的好处。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而我国当时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资本非常短缺。资本密集的产业最重要的生产成本是资金的成本,我国资本短缺,资金的价格非常高,生产成本就会比发达国家高,这种产业我国没有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其中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只有依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这些重工业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靠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来降低重工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够得到所需资源,以及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的直接干预以保证企业会按政府的计划生产。靠计划体制让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快速建立起现代化的重工业体系,在60年代就能试爆原子弹,70年代卫星能上天。但是效率非常低,导致人均收入水平在1978年时,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于2017年9月20日在“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一期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在真正的发展经济学看来,无论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是GDP增长速度,都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真正发展速度的指标。
我国建国30年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确立国家主体性的需要。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体性。在中国一穷二白、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主体性几乎丧失殆尽的基础上建成独立完整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阶段才能确立中国国家独立自主、主权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与形成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前提。建国30年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确立我国民族主体性、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政治经济前提,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新古典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边际效率分析方法来看是失败的,从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来看往往是成功的。
我国建国30年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后面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产业、产业链之间的本质关系就是经济规律。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所反映的经济规律,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所以,我国建国30年国家投资优先、节约优先、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度高的重工业,不但是建国后国家主体性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本身的要求;虽然从局部来看扭曲了价格、违背了比较优势,然而在整体上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