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什么是政府宏观调控?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只字不提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只字不提政府宏观调控?

1、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思维方式。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具备理解把握定位政府宏观调控性质、地位、结构和功能的逻辑视角。

2、在小商品经济时期,政府属于市场外部性。到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政府已经逐步内化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的组成部分。要理解这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变迁后面的经济学原理,需要逻辑和历史相对称的非线性科学方法。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方法不具备逻辑和历史相对称的非线性科学方法的兼容性,不具备理解把握定位政府由市场外部性转变为市场内部性的历史视野。

3、作为市场经济形态内部性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主体性的表现,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否认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无法理解把握定位政府宏观调控。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思维方式使之把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微观化的凯恩斯主义混为一谈,把凯恩斯主义历史上的“失灵”视同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失败,视同为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实践依据。


 


陈世清:什么是成长性?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只字不提成长性?

成长性  发展经济学中的“成长性”即指企业成长性,属于微观经济领域的范畴,与宏观经济领域的“发展性”相对而言。企业成长性是企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企业不断增值的能力,既包括长期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能力。企业成长性以企业主体性为基础,由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产业定位、运营模式、管理水平、团队精神、经营能力、产业升级能力决定,是企业全要素综合生产力。企业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产业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趋势,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摆在经济效益的前面,是决定企业成长性的根本。企业成长性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企业自生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长性企业分为显成长性企业与潜成长性企业。显成长性企业是同时具备高成长性、高盈利模式、高利润率的企业;潜成长性企业是虽具备高成长性但暂无高盈利模式、高利润率,或虽具备高成长性与高盈利模式,但暂未盈利甚至亏本的企业。成长性企业把企业成长性摆在第一位,盈利模式摆在第二位,利润率摆在第三位。成长性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社会包容性发展的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成长性,是因为:

1、 理解企业成长性需要系统性思维方式,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是线性思维方式,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无法理解企业成长性。

2、 把握企业成长性需要价值经济学范式,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属于价格经济学范式,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无法把握企业成长性。

3、 发展企业成长性需要发展经济学作指导,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把GDP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指标和目标,把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的指标和目标,把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形成价格差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变现边际效率作为企业形成、积累利润的唯一途径,是增长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与企业成长性不兼容,只能指导增长不能指导发展,不能作为发展企业成长性的理论指导。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