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一)?
[
2019/05/24 15:42 | by admin ]

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一)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而非增长经济学。增长经济学着眼于企业利润的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发展经济学着眼于国家民族主体性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看来,经济全球化并不否认国家与民族的主体性;相反,经济全球化以国家、民族的主体性为前提。产业结构由劳动
…………………………
注: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反思》,《新常态改变中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2,P54
力密集为主向资本密集、知识密集为主的提升,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为主向资产、资本、知识运营为主的转变,既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与技术重新洗牌的机会比发达国家更自觉地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发展转变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而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是使这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要靠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如果否认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纯客体的“要素禀赋”上面,寄托在引进模仿外国廉价乃至免费的已经落后淘汰的“新技术”上面,那么只能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引进模仿是必要的,但自主创新更重要;而且引进模仿与自主创新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统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引进模仿,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要理解这一点,必须靠中华民族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之所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其说是例外,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五维空间模式的典型,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与经济发展的典型现实相对称。根据五维空间模式,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体化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是双向同步过程。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逻辑性是对立的。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形式逻辑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使其内容和形式、观点和方法、理论和实际不对称,整体上滞后于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更是一种误导。由于林毅夫秉持西方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学范式,所以他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关系,无法正确定位中国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林毅夫:“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结构上以及社会、政治制度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以及制度看起来都比发达国家落后,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必须的,但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是内生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如果不提升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而试图去提升这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结果就是拔苗助长的赶超。” ⑨林毅夫:“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会有竞争力,企业靠自己改善经营管理就可以获得正常利润,政府可以减少补贴,社会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按照赶超发展战略,经济就会变得没有效率,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在分析问题时,需要看到短期和长期的差别。假如现在有两个发展中国家,初始的经济规模一样大,一个国家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一个国家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在短期内之内,采用赶超战略的国家重工业确实会迅速建立起来,满足了很多刚刚独立的或解放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但是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这个国家所创造的剩余却很少,因为它所扶持的产业即使有剩余也是从其他部门里转移过来的,而真正能够创造剩余的产业却因为得不到资本而难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本得不到积累,经济规模也就扩张得非常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危机,所以赶超战略支持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像上面讲到过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国家因为创造了很多的剩余,经济规模也扩张得非常迅速。” ⑩看来林毅夫“比较优势论”的立足点是“经济规模”,参照系是经济规模“扩张得非常迅速”还是经济规模“扩张得非常缓慢”,实现经济规模的机制是价格、利润与资本积累。这只能说明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的经济学范式是增长经济学而非发展经济学。
陈世清: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 ——为什么林毅夫的“后发优势论”是错的?
[
2019/05/24 11:16 | by admin ]

陈世清: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
——为什么林毅夫的“后发优势论”是错的?
林毅夫:“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二是用模仿的方式引进现有的技术和产业。只要引进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创新;只要引进的产业——即便是已经成熟的产业——的附加价值比现有的本国产业的附加价值高,就是产业升级。那到底是自己发明技术、产业好,还是采取引进方式好?从经济角度分析,这是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一种方式是自己发明创造,不仅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另外一种方式是引进技术,成本低廉,因为很多技术已经过了专利期限,可以不用付钱直接使用,而且这些产业和技术都已经被证明是成熟的、有效的、市场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用后一种方式,其经济增长率应该比发达国家高。这个可能性在经济学上叫作后来者优势,或者叫作后发优势。”(注)林毅夫把引进模仿新技术和自创发明新技术对立起来,然后根据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分析方法得出发展中国家引进模仿新技术高于自创发明新技术的结论,并把引进模仿新技术效率高于自创发明新技术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这个所谓的“后发优势”是他一贯秉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逻辑引申,因而本质上仍然属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的经济学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基础是客体论,否认价值是经济的核心,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人的主体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体性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后来居上的保证,否认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
——为什么林毅夫的“后发优势论”是错的?
林毅夫:“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二是用模仿的方式引进现有的技术和产业。只要引进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创新;只要引进的产业——即便是已经成熟的产业——的附加价值比现有的本国产业的附加价值高,就是产业升级。那到底是自己发明技术、产业好,还是采取引进方式好?从经济角度分析,这是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一种方式是自己发明创造,不仅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另外一种方式是引进技术,成本低廉,因为很多技术已经过了专利期限,可以不用付钱直接使用,而且这些产业和技术都已经被证明是成熟的、有效的、市场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用后一种方式,其经济增长率应该比发达国家高。这个可能性在经济学上叫作后来者优势,或者叫作后发优势。”(注)林毅夫把引进模仿新技术和自创发明新技术对立起来,然后根据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分析方法得出发展中国家引进模仿新技术高于自创发明新技术的结论,并把引进模仿新技术效率高于自创发明新技术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这个所谓的“后发优势”是他一贯秉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逻辑引申,因而本质上仍然属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的经济学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基础是客体论,否认价值是经济的核心,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人的主体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体性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后来居上的保证,否认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