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今日头条陈世清:对称哲学证明科学起源于中国
[
2020/07/25 12:55 | by admin ]

陈世清:对称哲学证明科学起源于中国
内容提要:哲学是抽象的科学,科学是具体的哲学。从哲学科学化到科学哲学化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对称哲学集中体现了哲学科学化与科学哲学化;对称哲学在使哲学科学化的同时,使科学哲学化;在使哲学科学化、科学哲学化的同时,使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哲学科学化、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的对称哲学起源于中国,证明科学起源于中国。
关键词:对称哲学 哲学科学化 科学哲学化 对称逻辑思维方式 科学方法论 科学不可证伪
一、对称哲学使哲学科学化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功能,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理论是本体论;关于人的思维与存在根本关系的理论是认识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方法论。所以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哲学的发展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精确、从玄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思想、中国人第一个创立的哲学体系对称哲学,是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对称哲学从对称观与“五维空间”观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出发,指出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科学的哲学就是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对称哲学。对称哲学具备新的哲学范式的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方面,展开科学的哲学范式的理论框架、范畴体系及其同其它哲学范式的本质区别。对称哲学的立足点是哲学科学化,即哲学的实证化、人类化与美学化;通过哲学的实证化、人类化与美学化,使哲学成为科学。哲学科学化既是逻辑也是历史,既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发展的目标。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是哲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科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在中国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追求的是“尽心知性则知天”“天人合一”(《孟子》)的境界,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间的全息关系。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得到了科学发展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天人合一”世界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世界观可以在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基础上演化出五度空间世界观。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度空间观是相对论的完成,量子力学是相对论向五度空间观转化的中间环节。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问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他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五度空间观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主体地位,用主客体的对称关系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五度空间世界观使哲学科学化成为自然历史过程。
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源于中国古代的主客体对称的辩证法。“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本身就是自然,人和自然遵循同样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天人合一”不但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这是自然界发展的对称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人在自然面前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主体和客体对称的规律。中国古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就是主客体对称的辩证法。周易蕴涵的主客体对称的辩证法思想,是人类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辩证法思想,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早3000多年。马克思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对立统一规律提炼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矛盾规律。矛盾规律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性,导致了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对称辩证法恢复了同一性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主导地位。对称与矛盾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存在状态。对称是对立统一规律整体的存在状态,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局部的、阶段性的存在状态。对称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即主客体对称的辩证法的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思辩与实证对称的方法。思辩与实证对称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与实证相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的辩证法,即主客体对称的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根据人类辩证法思想的起源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从易经的对称辩证法思想到今天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本质、核心的对称辩证法理论体系是辩证法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对称辩证法,以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为功能和归宿的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称辩证法的产生是辩证法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辩证法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科学化也是辩证法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源于中国古代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思辨和实证的同源同构内在统一,是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哲学认识论的最高层次是思维方式,世界可知论的最高层次是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的主客体全息不可分、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认识论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就是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在当代的表现就是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展开来是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的五度空间与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于完整、准确、统一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系统中要素与结构的对称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复杂系统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等都可迎刃而解。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证明,规范不仅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且本身是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规范本身是实证的,实证本身是规范的,二者不存在并列的、外在的关系,因而也不存在谁补充谁的问题。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道德标准与实证标准一致的科学依据,是建立规范性与规律性统一、宏观调控与微观活力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也是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逻辑前提。
源于中国古代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首先表现为概念的对象-内容-形式的对称。中国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名实之辩”是催化概念的对象-内容-形式精准对称、形成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源头。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墨子(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20年)提出“取实予名”,强调知与不知之别“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墨子·贵义》),主张名实必须相符;只有名实相符,名才有意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追求“名实相符”的“名实之辩”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体现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其提出早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创立形式逻辑。由于亚氏逻辑不考虑概念的名实关系问题,只考虑以既成的概念为出发点的推理规则,所以亚氏逻辑不是真正的思维规律的逻辑,只有中国古代的“名实之辩”、渗透在“名实之辩”中的“名实相符”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才是人类逻辑学的真正源头。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的对称逻辑是语言的意义和价值、思维的内容和形式、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对应的逻辑。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概念的对象-内容-形式的精准对称。对称逻辑之所以能够解悖,就是因为概念的对象-内容-形式的精准对称。对称逻辑是人类整体思维的逻辑;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作为对称哲学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科学化。
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中,概念是反映事物的质或本质的术语。知性概念的对象是事物的质,理性概念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内容(内涵)是对事物的质或本质的反映,形式是语言(名词)。所以作为概念的术语是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名词的统一。事物的质会表现为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性的属性,事物的本质会表现为同类事物具有的必然性的属性,人们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属性的抽象,来形成反映事物的质或本质的概念。其中,人们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属性的概括,来形成反映事物的质的概念;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必然属性的分析综合,来形成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概念。由于世界上任何同类事物都是子类事物的集合,所以概念除了内涵(内容),还有外延(内涵涵盖的子类范围)。给概念下定义,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中,明确概念的内涵是“揭示”,明确概念的外延是“划分”。所谓给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划分概念的外延。揭示概念的内涵,划分概念的外延,在表达形式上就是命题或判断。所以命题或判断是概念的展开。其中,知性概念展开的,是反映事物的质具有的普遍属性的全称判断;理性概念展开的,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的必然属性的必然判断。全称判断有可能被证伪,必然判断不可能被证伪。“科学概念”,就是对象-内容-形式相一致,只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理性概念,就是词能达义、名实相副、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理性概念;之所以只可证实、不可证伪,就是因为词能达义、名实相副,概念的内容和概念的对象吻合,概念对象-内容-形式相一致。人们通过给概念下精准定义,使概念名实相副,概念对象-内容-形式一致,使概念能够正确-准确-精确-明确反映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就是为了使概念成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是科学概念的展开;概念精准化提供了理论成为不可证伪的科学的依据。
既然概念是事物的质或本质的反映,那么概念思维就是对事物的质或本质进行抽象,提炼、完善概念,给概念下精准定义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概念是科学的浓缩,概念精准化是科学发展的浓缩,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创新活动本质上是概念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提炼概念、完善概念、给概念下精准定义,使概念的名称与内涵精准对称、概念正确-准确-精确-明确反映对象,既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活动,也是科学活动的起点。人类所有艰苦探索的科学活动,从最本质的意义上,都可以归结为使概念名实相副的活动。因此概念思维是科学家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但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只涉及概念向判断、推理转化的推演规则,不涉及概念本身的形成与精准化即概念的名实相副问题,所以亚氏逻辑范式中的“概念”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能够作为科学理论基础、使科学成为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中国古代渗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名实相副的“名”。中国古代渗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名实之辩,是概念精准化、使概念真正成为科学概念的源头,是概念思维的源头,是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源头,也是人类一切科学活动的真正起点。
首先,对称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给概念下精准定义,提供概念思维正确的出发点与正确方向,并通过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实现哲学的科学化。所谓给概念下精准定义,就是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对象的本质、本质特征、一般属性吻合的定义。概念是理论的基石;如果说,给概念下精准定义是理论科学化的前提,那么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则是给概念下精准定义的前提。给任何专业的概念下精准定义,都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各种前沿科学方法和多学科最新科学成果的结果。望文生义,捕风捉影,只能罗列现象,不能反映本质;不是给概念下定义,只是给术语做某种诠释。例如,“新基建”这个概念,如果没有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就只能对“新基建”概念的外延作顾此失彼、残缺不全的现象罗列;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就可以给“新基建”下个呈现本质、结构对称、外延全面的精准定义: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环保防灾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体系建设、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动态性的特征。
其次,对称逻辑思维方式通过解悖,纠正概念思维的错位与偏差及由此带来的人类实践的偏差,实现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并通过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实现哲学的科学化。所谓解悖,就是化解悖论与悖境。
化解悖论。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作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化解悖论经典案例: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解“鳄鱼困境悖论”。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的“悖论”: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父亲,否则鳄鱼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解悖:鳄鱼“要做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鳄鱼“把孩子还给父亲”是一种行为,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同样,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心理状态,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行为。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的心理状态和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行为之间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父亲猜对了鳄鱼的心理“不把儿子还给他”,所以鳄鱼为了履行诺言必须在行动上把儿子还给他。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时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精准对称。
化解悖境。悖境是人类实践结构不对称造成的自相矛盾的困境。例如一方面大量的人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事没人干。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有大量好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落地,大量优质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开工生产。一方面大量的穷人吃不上饭,另一方面大量的“过剩”牛奶被倒入江河湖海……产生悖境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指导下片面的实践使实践结构失衡,包括自发和自觉两种。前者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基础上的自发的完全的自由竞争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后者如一个国家以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推行GDP增长方式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我国的产能过剩,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失衡;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全球金融体制与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之间不对称造成投融资结构失衡。走出悖境的根本途径,是自觉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调整实践结构,实现人类实践结构的对称态。
化解悖境经典案例: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对称态的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人类实践结构从不对称到对称转化的必然性,自觉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使人类走出悖境的成功案例——经济新常态或经济结构对称态,验证了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实现了哲学的科学化。
二、对称哲学使科学哲学化
对称哲学不但通过本体论、方法论、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实现哲学科学化,而且通过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哲学化,通过科学哲学化使科学不可证伪。所谓科学哲学化,就是通过科学方法使科学建立在对宇宙万物本质与规律反映的基础上。反映宇宙万物本质与规律的哲学化的科学不可证伪。
对称哲学通过科学方法,使科学成为反映宇宙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科学方法论指由正确的世界观决定的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属于哲学方法论范畴。科学方法论,即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方法论,是科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方法就是建立在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的对称辩证法基础上的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科学发展的正确的一般的科学方法。一般的科学方法具体包括: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对称平衡方法、全息方法、直觉方法、公理方法、五维空间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典型分析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历时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思想实验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上述方法概括为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方法。当今时代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科学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是人们进行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必须应用的方法。如果说,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线性科学占主流的近现代人们仅仅靠三维空间范式框架中的还原论方法、归纳演绎方法、抽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就能取得科学成就,那么在量子时代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五维空间范式框架中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方法严格训练的研究人员能出真正的科学成果。没有掌握五维空间范式框架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体现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就会把对称经济学看成奇谈怪论,看成伪科学。
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整体运用人类的思维规律,综合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化解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正确运用其他科学方法、得出不可证伪的科学结论的必要前提。
对称平衡方法是用对称的眼光探索本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预测发展的科学方法。在对称观看来,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宇宙的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与相互转化的,宇宙万物相互之间从不对称到对称转化是宇宙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用对称的眼光看问题,用对称平衡方法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全息方法 利用事物部分和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通过认识事物的部分来认识整体、认识某个事物举一反三认识其他事物的方法。
直觉方法是人的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整体直观把握。人凭着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直观透视推导出科学结论,并作为行动的向导。直觉不是感觉,而是科学规律长期作用的浓缩积淀形成的人类的潜意识,有的进化成人类的获得性遗传基因,所以直觉推理和其他逻辑推导可以等价;直觉推理不是感性活动,而是最高层次的理性活动,是理性向人的行动转化的中介。
公理是人类几千年实践无法证伪、也不可能证伪的某个领域某种科学的基本的科学原理,公理方法是以公理为出发点经过逻辑严密的推导得出的科学定律不可证伪的方法。以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假设为出发点,是任何科学论著的基本要求,是科学论著不可证伪的必要条件。对称哲学既是科学的源头、科学之母,本身也是最深层次的科学。对称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公理中最基本的公理。人类哲学与科学发展到今天,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主体和客体相对称、思辨和实证相统一的对称世界观与对称辩证法,是不可证伪的公理中的公理。以公理为出发点层层推演的公理方法可以确保不同层次的科学理论建立在宇宙最深层次本质基础上使之不可证伪。
五维空间方法即五维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互对称相互转化的方法。五维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关系是宇宙中任何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五维空间结构存在;这五维空间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时间-空间-层次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通过这五维空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发展的。在五维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五维空间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维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因此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对称的,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是对称的,以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为内容、反映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的科学是不可证伪的。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建立科学体系必备的基本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过程和客观事物从本质到现象展开过程相一致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时间-空间-层次相互对称相互转化的方法即五维空间方法在科学研究、理论建构中的具体化,体现五维空间方法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同客观本质-客观规律相一致,使科学理论不可证伪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相统一方法:分析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质;综合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把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结合成整体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分析综合相统一才有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相对完整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抽象是通过分析实现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具体是通过综合实现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典型分析方法是对某类有代表性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综合,认识某类事物的本质、本质特征、普遍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分析是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综合是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典型分析和样本分析的区别在于:样本分析的“样本”是同类事物中随机抽样的,着眼于同类事物的现象同一性,属于经验归纳范畴;典型分析的“样本”是同类事物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着眼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同一性,属于理性分析范畴。样本分析是现象推断、属性概括,普遍属性的判断是概率论、统计学意义上的,无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逻辑推理过程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典型分析是因果分析,是本质和规律分析及在本质规律分析基础上的现象推断、属性概括,普遍属性的判断是因果必然性意义上的,逻辑推理过程属于对称逻辑范畴。样本分析得出的普遍属性的判断有可能被证伪,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属性的判断不可能被证伪。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 先通过分析,探索事物的本质;然后以对象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综合把握事物整体的思维方式。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使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建立在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确保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不可证伪。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中的“还原论”和单纯的还原论方法中的“还原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事物的本质为出发点,思维方式是非线性的;后者以事物的本原为出发点,思维方式是线性的。
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方法,体现了科学活动主客体的统一。
历时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方法 层次性即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历时性即事物的发展过程。历时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即通过历时性与层次性的结合实现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统一,实现对象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的方法,是五维空间方法的具体化。
跨学科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学科的全息关系原理,把一门学科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原理和方法移植到其他学科,以迅速扩大科研成果的方法。
复杂系统论方法是用还原论与整体论、无序与有序相统一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复杂系统论方法包括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思想实验方法是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逻辑推导的结果进行验证,用逻辑自洽、现象解释、问题解决、趋势预测、结果证明实现原创理论可证实性的思维过程,是完整的论证过程的终点,和物理实验一样都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广义上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与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追求人对事物的知性认识层面的逻辑自洽性,虽然包含正确的合理的可证实性的因素,也会推进人对事物的认识从已知向未知深化,但往往包含着悖论,即从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层面看的不自洽的因素。所以狭义上思想实验仅指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思想实验本质上是运用整体思维-精准思维的对称逻辑进行推导,发现-验证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具有必然性、不可证伪性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与思维过程。整体上,思想实验既是科学实验的一种类型,也是科学实验的本质——从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看,任何科学实验的本质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括两种形式:一是直觉,一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推导。前者如人们可以凭直觉就可以断定石头不能吃,人从高处跳下必死等。直觉实际上是科学规律长期作用的浓缩积淀形成的人类的潜意识,甚至进化成人类的获得性遗传基因,所以直觉推理和其他逻辑推导可以等价。后者如人可以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推出暗物质、黑洞的存在,根据质能转化定律推出原子核裂变的能量与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根据宇宙万物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对称的转化定律推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等。这些思想实验的结果都无一例外得到事实的证明,说明思想实验的科学结论是可以成立、不可证伪的。根据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对称世界观与对称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对称哲学、量子缠绕理论、文本学、解释学、对称经济学等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科学成果,主客体本来不可分,在属人的世界里离开人的主体性找纯粹的客体根本不可能,即使肉眼可观察的事实也必须靠人在正确思维方式指导下分析综合、概括提升才能发现、提炼、建构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科学结论。量子时代科学发展已经进入复杂性科学时代,靠纯粹肉眼观察与直观实验发现客观本质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实验是实践检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任何实践检验本质上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就是验证,只有思想实验才是验证,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思想实验既是对称逻辑的应用,也是对称逻辑的功能。对称逻辑使思想实验由自发上升到自觉。
思想实验和物理实验的区别:物理实验借助于物理仪器设备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思想实验靠纯粹的逻辑推导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思想实验一般适用于人类无法运用物理实验的宇观或微观领域。作为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思想实验的区别在于:形式逻辑思想实验不考虑推导的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及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的参照系,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首先考虑推导的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与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的参照系。首先考虑推导的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与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的参照系的逻辑,就是对称逻辑。把不考虑推导的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的参照系的形式逻辑“思想实验”会产生悖论,并得出荒谬的结论。霍金的宇宙起源与外祖母悖论、爱因斯坦的孪生子佯谬、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悖论,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悖论,都源于把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当做思想实验本身。首先考虑推导的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与前提和对象是否吻合的参照系,其哲学基础就是主体与客体对称的对称哲学,方法论基础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精准对称的五维空间方法。
分析综合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典型分析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历时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思想实验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一样,都是具体运用五维空间方法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过程和客观事物从本质到现象展开过程一致,在量子时代-复杂性科学时代实现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同客观本质、客观规律一致,使科学理论不可证伪的方法。
以时间—空间—层次精准对称的五维空间方法为基础、体现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是从理论基础到具体理论到应用理论到实践应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架构和客观对象从本质到现象展开过程的一致,使每一个科学理论都能够直接间接建立在对客观本质客观规律反映的基础上,使之不可证伪。这个过程以对理论的精准定义、确立理论和科学的关系开始。
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论题—论据—论证的逻辑推导过程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形式逻辑、数学)反映世界的质,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本质和本质关系的展开;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知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类认识的目的;理论狭义来讲,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论的存在方式是论文、专著与教科书。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五大本质特征。人类形象思维的成果,如书法艺术作品不是理论。没有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推演过程的随感、散文、技术、实验报告、可研报告、方案设计、模式设计、数学模型、政策建议不是理论。只有观点不成逻辑体系的看法不是理论。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不是理论。暂未证实也未证伪的学说或假说也不是理论。成为理论,是科学哲学化、使科学成为科学的必要一环。
理论基础 一门学科的上一层级学科的基础理论,或笼统指上一层级学科,是该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不是科学,决定这门学科是否科学。只有以科学的哲学—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才能成为真正的、不可证伪的科学。
基础理论 反映特定领域最深层次的本质、该领域特定学科最深层次的理论,是该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时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重合。比如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都是对称平衡论。
基础理论研究 探索特定领域最深层次的本质、形成该领域特定学科最深层次理论的学术活动。在特定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思辨性(含思想实验)的活动,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本质特征。只有在对称哲学指导下进行思想实验的活动,才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原创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原创理论严格指别人没有说过、可以证实不可证伪的科学理论体系。原创理论首先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出发点,从抽象到具体,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一环扣一环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以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为表现形式。原创理论必须逻辑(形式逻辑与对称逻辑)上自圆其说,经得起实践检验。原创理论不是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新模式,而是新理论。原创理论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的原创理论往往是原有理论或前人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原创理论不包括那些虽然别人没有说过、但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和不可以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
原创基础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原创基础理论指别人没有说过的、可以证实不可证伪的科学的基础理论。原创基础理论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改变一门科学原有范式中的旧的基础理论,形成一门科学原有范式中的新的基础理论;一是改变一门科学原有范式,形成一门科学新的范式;三是开辟科学新领域,创立新学科,并形成该新学科的基础理论。如对称经济学就是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平衡论就是新的、科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纵深科学就是开辟科学新领域,创立新学科,并形成新学科的基础理论。在科学的基础理论上可以衍生出一门学科新的原创理论群。科学的基础理论往往是原有多种理论或前人多方面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原创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一门学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创基础理论不包括那些虽然别人没有说过、但可证伪的不科学基础理论和不可以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基础理论。
哲学是抽象的科学,科学是具体的哲学。从哲学科学化到科学哲学化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对称哲学集中体现了哲学科学化与科学哲学化;对称哲学在使哲学科学化的同时,使科学哲学化;在使哲学科学化、科学哲学化的同时,使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通过哲学科学化与科学哲学化建构的真正的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包括正确的概念、命题、原理与理论体系;其对象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等人工语言。科学和科学真理是同义语。科学或科学真理的本质属性是正确性-可证实性-不可证伪性。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科学目前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六个大类。在中华民族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看来,科学是一个整体,科学不等于学科也不等于分科,不同类别的科学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类别的科学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是跨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研究范式的理论依据。科学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哲学既是科学的起点、科学的源头、科学之母,本身也是最深层次的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科学理论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深度与层次的高低,决定科学理论层次的高低。对称哲学反映宇宙最深层次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对称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作为最高层次的科学、决定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对称哲学起源于中国,证明科学起源于中国。
参考资料:
1、陈世清:经济学的形而上学,2[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2、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枏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A],《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93-410.
3、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反思与境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89-307.
4、陈世清:《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J],《宁德师专学报》,2006,(2);1-8.
5、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6、陈世清:《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本文作者为我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
中国网
http://hsqz.china.com.cn/chinanet/index.php/Home/Index/readcontent/contentid/9297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i6852474440500904452/
搜狐
https://www.sohu.com/a/409193263_100111092
陈世清:什么是“悖境”?
[
2020/07/25 12:19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悖境”?
悖境是人类实践结构不对称造成的自相矛盾的困境。例如一方面大量的人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事没人干。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有大量好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落地,大量优质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开工生产。一方面大量的穷人吃不上饭,另一方面大量的“过剩”牛奶被倒入江河湖海……产生悖境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指导下片面的实践使实践结构失衡,包括自发和自觉两种。前者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基础上的自发的完全的自由竞争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后者如一个国家以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推行GDP增长方式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我国的产能过剩,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失衡;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全球金融体制与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之间不对称造成投融资结构失衡。走出悖境的根本途径,是自觉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调整实践结构,实现人类实践结构的对称态。
陈世清:什么是“新基建”?
[
2020/07/25 12:13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环保防灾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体系建设、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动态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