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真的假博士是怎样产生的?(二)
[
2020/07/07 12:01 | by admin ]

陈世清:真的假博士是怎样产生的?(二)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国家在中国留学生中培养大量真的假“博士”, 以“博士”身份取得话语权后渗透中国大陆、祸害中华民族,在中国极力鼓吹“西方文化基因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论”,通过把控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权,设计、推动把中国人的学术评价话语权拱手让给美国人的学术评价标准与博士培养模式;从博士生录取标准、课程设置、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的软硬件配比均以西方话语权为中心的学术评价标准与博士培养模式根本培养不出真正具有博士学力的真博士。
2、教育产业化政策形成以博士学历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终端正反馈机制;博士学历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终端正反馈机制和原创理论为核心的人类文明终端正反馈机制处于尖锐对立与冲突之中,这种对立与冲突造成学术评价标准混乱,无法形成正确准确精确明确的博士培养目标,无法培养博士应有的学力。学历化的博士培养模式,课程硬约束、论文软约束,学分而非学力导向的“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模式,并由此衍生出假读、代读、花钱(包括公费)“读”博士的机制,无法培养博士应有的学力。
3、行政化的博士生录取、博士学位授予、博导资格认定机制中的潜规则长期累积、叠加、迭代、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学历递增、学力递减,博士培养边际效率递增、边际效益递减,无法培养博士应有的学力。
4、有关方面为了发展教育产业授予高校自主办学主体远远超出他们自身实际水平与能力的话语权;高校自主办学主体、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巩固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寡廉鲜耻厚颜无耻不知羞耻恬不知耻地以自身为标准制定学术评价标准,诸如“科班论”、“民科论”、“官科论”、“双顶级论”、“刊物级别论”、“核心期刊论”、“SCI收录论”、 “影响因子论”、“论文引用率排名论”、“评奖级别论”、“同行评价论”、“博士人才论”、“博士标准论”、“博士必备论”、“博士标配论”、“博士优越论”、“博士水平不可超越论”等,同时为了给这些学术评价标准寻找科学依据,鼓吹“科学学科论”、“科学分科论”、“科学未定论”、“科学无定论”、“科学可证伪论”、“数模标准论”,这些“学术评价标准”及其依据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与博士学力形成规律,对博士原创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产生严重误导,无法培养博士应有的学力。
5、出于教育产业化政策目标和高校自主办学主体、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巩固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拒绝接受民科的包括先进的科学方法在内的原创科学成果,使高校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轨道,使博士生无法掌握前沿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学力。
6、为教育产业化政策目标服务、与博士学历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终端正反馈机制相配套的同样以博士学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评价体制、人才使用体制、人才待遇体制,无法催化以原创能力和科学素质为核心的博士培养模式与博士学力形成机制,相反形成培育富有学贵气派与阿Q精神的真的假博士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