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关于郑爽名誉权官司的几个知识点(二)
[
2021/03/01 17:48 | by admin ]

陈世清:关于郑爽名誉权官司的几个知识点(二)
3、官司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官司的核心目标是名誉,而不是金钱。以郑爽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为钱而钱的官司没有意义。即使第二场经济纠纷官司也是为了出口气,而不是为钱而钱。打合作单位停播、停演、作品下架违约官司,要求违约方赔偿,目的也是为了名誉。
4、请什么样的律师?
既然官司的核心目标是名誉,而不是金钱,那就应该请坚定认为郑爽没有任何错误的律师。有郑爽“代孕”毕竟错了等等模棱两可的看法,把打官司的中心放在要求行政赔偿上面的律师,坚决不能请。
陈世清:媒体治国事件如果发生在封建社会
[
2021/03/01 17:46 | by admin ]

陈世清:媒体治国事件如果发生在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绝不容许任何人的权力高于皇帝,绝不容许治下存在和朝廷平起平坐的权力中心。媒体治国、网络治国事件如果发生在封建社会,整个事件的处理方式会是这样的:
1、整个事件会被定性为叛乱。
2、始作俑者会被定罪为谋反。
3、一批人杀头并株连九族,一批人关押,一批人流放。
陈世清:法治意识是最大的看齐意识 ——郑爽风波后面的政治意识(四)
[
2021/03/01 17:45 | by admin ]

陈世清:法治意识是最大的看齐意识
——郑爽风波后面的政治意识(四)
看齐意识,就是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看齐意识中,最核心的是法治意识。因为法治是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最大政治,法治意识是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最大的政治意识;建设法治中国,是最核心的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法治,既是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的根本目标和指标,又是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的根本途径。
但最近某国家权力机构旗下的一家官媒在没有经过任何事实调查专家听证也没有法定的国家权力机构行政处罚程序的情况下,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依据、仅凭相关官司对方当事人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爆料”就随意扣上“私德有亏”“劣迹艺人”的帽子用一纸时评以“中央”、“国家”的名义和口气下令彻底“封杀”一个美誉度极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一场感情与经济的纠纷中明显是受害者的一线明星,在相关官司正在走程序的情况下不给其任何发声露脸的机会并得到一呼百应,数家省部级机构旗下官媒遥相呼应相关媒体平台紧锣密鼓密切配合全部禁言,相关合作单位视频停播电影停演图书下架已有荣誉被撤销所代言上市公司股价应声而跌,扬言合作单位要她赔偿10数亿元,形成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网络舆论效应;一批明显是该官司对方当事人组织的水军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路追杀在各个网络平台公然宣称她是被“国家封杀”“中央封杀”的,叫嚣要让她“社会性死亡”;连数家地市级法院都噤若寒蝉俯首听命唯唯诺诺赶紧撤下已经在其官网上发布的郑爽作过公益大使的视频。这纸“时评”的“法律效力”远远高于任何一级法院的生效判决,行政执行力远远大于任何一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行政命令,公然违反中央三令五申明目张胆以言代法以言代政在海内外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极大损害党和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这与其像广大网友说的,是舆论治国,还不如说是操纵“舆论治国”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团及其关系网治国。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迹象。这说明,互联网时代掌握媒体、互联网和公共话语权的既得利益集团及其组成的关系网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而易举地做成他们想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包括掌握人民群众的生杀予夺大权,不需要经过中央的批准,也不需要走任何法定程序。既得利益集团及由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关系网已经事实上把控了社会结构的中间阶层,垄断了包括公共话语权在内的社会资源,借助互联网手段有着超强的社会横向组织动员能力与社会横向资源配置能力,成为事实上的社会权力主体。这个社会权力主体不是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向中央看齐,而是权力大小向中央看齐,使自己成为能够同中央分庭抗礼、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另一个权力中心。
这次郑爽“封杀”事件是以放大的方式使我们看清了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的能量;而且可以预计,这个能量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手段的发展而不断膨胀。既得利益集团及其关系网组成的社会中间阶层既无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藐视党中央权威,无视党中央一直强调的法治精神与核心意识,明目张胆动用一切公共品资源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肆无忌惮践踏法律、践踏人权,是我国法治的大敌,是我国“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一场社会结构的瘦身运动,彻底瓦解清除横亘在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做到这一点,本身也必须向中央看齐,在中央的理论与大政方针指导下,用法治手段来实现。
陈世清:关于郑爽名誉权官司的几个知识点
[
2021/03/01 17:43 | by admin ]

陈世清:关于郑爽名誉权官司的几个知识点
1、为什么目前不能以国家广电总局为被告?
答:从现有可以掌握的证据来看,目前没有国家广电总局参与广电时评“封杀”郑爽的证据。广电时评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所以只能以广电时评为适格的被告。即使国家广电总局客观上是广电时评“封杀”的实际决策者,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只能以广电时评为被告。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事实”是法律事实,即有证据证明的事实,而不是没有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在以广电时评为适格被告的审理过程中掌握了国家广电总局参与广电时评“封杀”郑爽的证据,那么可以要求增加被告,也可以另外对国家广电总局提起行政诉讼,
如果在起诉时经立案审查发现广电时评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而只是国家广电总局的职能部门,那么就有理由直接把国家广电总局作为被告,不管国家广电总局是不是直接参与广电时评“封杀”郑爽的决策。这时民事诉讼改为行政诉讼。
2、打赢后面的名誉权官司是不是一定要以打赢前面的抚养权官司为必要前提?
答:不一定。不管前面的抚养权官司是输还是赢,只要在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事实直接间接证明郑爽没有弃养,那么就为打赢后面的名誉权官司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有时官司打输了对当事人更有利——如果前面官司输了能够为后面官司提供有利证据的话。
陈世清:为什么媒体“封杀”郑爽违法无效?
[
2021/03/01 17:42 | by admin ]

陈世清:为什么媒体“封杀”郑爽违法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公布。
根据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八部法律的决定修正,本决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最新行政处罚法全文包括总则、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行政处罚的决定、行政处罚的执行、法律责任、附则共八章六十四条。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文 号:主席令第76号 颁布时间:1996-03-14
实施时间:2018-01-01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宪法法律
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 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十五条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 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
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 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