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5/7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什么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
——郑爽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十六)

提要:法治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纲;通过司法途径,举一反三、步步为营,一步步瓦解、摧毁、粉碎、铲除既得利益集团,是我国建立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家现代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郑爽    司法途径  既得利益集团  科学社会主义  

国家现代治理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是以发达生产力与共有制为基础、人民利益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清明、法制健全、人权保障、国家统一,以自己国家具有最高的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为目标的统一国家意识形态、民族意志、社会制度、治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工具、运行模式组成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整体功能。如果说,能否建成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是社会主义能否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那么是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衡量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是否建成的标准。我国建成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是我国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需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建构包括理论建设—顶层设计—实施计划三个层次。

理念建设: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形态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精准经济学;理论基础:对称平衡论,是和智慧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对称的经济学范式转换。新旧发展理念的本质区别是发展观和理论基础的区别。旧发展理念的发展观是线性增长观,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对称平衡论。

顶层设计:建设法治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高标准市场体系、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发展中国家赶超模式的框架设计,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实践观念,包括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目标、手段、方向、道路、过程、结构、模式、功能设计。

实施计划:在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理念、理论、顶层设计指导下,通过问题倒逼式改革实现。即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建构、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倒逼式改革 也叫问题倒逼式改革,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和动力的改革模式。所谓问题,就是矛盾,就是不对称;所谓解决问题,就是通过系统自组织实现系统内部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或通过系统外部冲突实现新的对称态系统取代旧的不对称态系统。问题倒逼式改革属于前者,即系统自组织实现系统内部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问题倒逼式改革包括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倒逼式改革——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经济结构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实质上都是问题倒逼式改革;问题倒逼式改革既是系统的自组织行为,也是最高统治者为缓冲阶级矛盾避免外部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态和自己统治权所采取的措施。问题倒逼式改革必然是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如果问题倒逼式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抵制,使问题倒逼式改革无法推进,社会矛盾无法解决,那么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冲突将不可避免。所以问题倒逼式改革必然是瓦解既得利益集团、排除既得利益集团干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郑爽事件为我们提供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倒逼式改革相结合,建构、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案例。郑爽事件充分说明:既得利益集团破坏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破坏了法治中国的大政方针,破坏了高标准市场体系,与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是建立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广大人民群众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矛盾是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法治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纲;通过司法途径,举一反三、步步为营,一步步瓦解、摧毁、粉碎、铲除既得利益集团,是我国建立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陈世清:什么是公众人物?
——郑爽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十八)

公众人物,就是思想理论、言论行为、事业成就有广泛的受众面,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因而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包括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科学家、著名文学家、著名艺术家、著名企业家、一流演艺明星、一流体育明星等。

如果公众人物的思想理论、言论行为、事业成就不但对当前社会、而且在历史上都能产生长远影响,那么公众人物将成为历史人物。所以公众人物不一定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一定是其所生活时代的公众人物。历史人物是公众人物的积淀、提炼与升华。

由于公众人物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所以公众人物的言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将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但评价、认定、对待、引导公众人物的言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必须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的法律法规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郑爽作为公众人物在美国代孕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正面,也必须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的法律法规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根据本人前面的分析,郑爽在美国代孕没有违背新发展理念,没有违背科学发展观,没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违背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反,由于规范得当、有序发展的代孕作为人类通过互助合作实现自身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手段,有利于人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郑爽作为公众人物在美国代孕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准守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示范作用。

由于国内顶流演艺明星、公众人物郑爽美国代孕引起“封杀”、郑爽坚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的法制事件,将载入中华民族法制史,所以郑爽将和商鞅、王安石一样成为历史人物。







陈世清:什么是公民素质?
——郑爽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二十)

公民素质  公民作为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公共素质、身体素质。公民素质是一般素质,和一个人的身份、职业、专业、学历、年龄、种族、民族、信仰、党派、学派、利益、社会地位无关。一个人的公民素质通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对公共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往往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公民素质。

对于浓缩了我国目前各方面焦点问题的公共事件郑爽“封杀”事件,是积极参与、伸张正义,还是冷眼旁观、冷嘲热讽;是实事求是,还是主观臆断;是全面分析,还是捕风捉影;是冷静客观、独立判断,还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是就事论事,还是人身攻击、造谣诽谤;是理性讨论,还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集中考验了一个人的公民素质。

所以,那些对于我作为经济学家参与郑爽事件表示质疑甚至进行人肉搜索讽刺挖苦诋毁谩骂的人,那些认为官媒“封杀”等于国家“封杀”的人,那些大骂“脑残”“邪教粉”的人,那些歪曲事实、强词夺理、挑拨离间、煽风点火、造谣诽谤、人身攻击、喊打喊杀的人,不是知识欠缺、专业限制、学历低下、水平不行,而是公民素质极差的表现。


陈世清:什么是公共话语权?
——郑爽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九)

公共话语权是国家设立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官办的智囊团、科研机构、高校、媒体,官方背景、公费开支的含有话语权的社会活动),自愿承担社会公共话语权责任的民间团体与民营企业主办的信息共享平台,履行所承担的公共话语权职责拥有的话语权,其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是国家主导社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与社会走向的工具,以官方为背景的权威性、形式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一般特征。任何国家都有公共话语权机构及其拥有的公共话语权,但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科学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权威性、实质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本质特征。公共话语权不同于公众话语权,也不同于公众人物话语权。防止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机构被既得利益集团以改革的名义把控,使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演变蜕化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是目前通过倒逼式改革对改革正本清源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媒体记者是人,只要是人都有情感,都有倾向性——“不平则鸣”,正义感本身就是情感,被不公正激发出来的正义感就是倾向性——记者对法院不公正裁判的鞭笞与道德审判就是合理的、正当的倾向性,社会需要这样的倾向性来维持社会公平。但媒体记者报道中的倾向性和客观性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媒体记者报道中的倾向性不等于改变基本事实,媒体记者的倾向性和尊重事实并不矛盾。如果报道中有歪曲、捏造事实,那就是不实报道、虚假报道,而不是倾向性。

如果说,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前提,那么媒体监督就是法治建设的必要环节。正像只有蝙蝠害怕阳光,只有贪官才害怕记者——目前只有记者才有老百姓不具有的能耐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把网络媒体视为表达民意的直接通道,媒体监督甚至可以说比现有司法体系更为群众所信赖、所依托,群众把媒体监督、特别是网络媒体监督视为维护社会公正的真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当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监督寄予厚望时,也更应该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媒体运作与媒体炒作区别开来。媒体监督与媒体商业化运作两者间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前提——人心向善向美、趋善避恶、疾恶如仇的本能和人民大众对重大事件渴望真相的冲动,完全可以把媒体与记者的正当利益,同媒体监督的新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但如果媒体把商业化运作异化为商业化炒作或“有偿新闻”,甚至成为既得利益或资本势力集团操纵舆论的工具,失去了“新闻”的客观性、“媒体监督”的可信度,那么对于媒体自身社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也将是一大损失。只有树立媒体的诚信品牌,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才能一路走好。而媒体诚信品牌的内涵,就是实事求是与科学精神。

官媒不是一般的媒体。官媒和一般媒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官媒不但掌握公共话语权,而且本身就是公共话语权主体。互联网时代,官媒的影响力被无限放大;一旦官媒被既得利益或资本势力集团把控,极有可能以“国家”的名义通过引发网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达到既得、资本利益集团想要达到的任何目的,即使后来真相大白后果也不可逆转。这是郑爽事件引起全国人民担忧的地方。







陈世清: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郑爽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十五)

高质量发展  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指体现新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也叫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的经济发展都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数据精确、营商环境优化、产品质量保证、资源精准对接与优化配置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统一,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高度开放充满活力的统一。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统一。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根本目标。精准经济学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是精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经济数据精确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那么对信息进行精准概括、提升、运用,使外部纷繁复杂的信息转变为精准的经济数据的概念精确,则是经济数据精确的关键。所谓概念精确,即概念的内涵、外延、适用范围精确。概念精确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就概念是特定对象、特定属性、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的概括而言,概念精确是相对的。但在特定对象、特定属性、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概念精确是绝对的。

2021年1月18-19日九大官媒通过网曝郑爽隐私引爆网络舆论暴力“封杀”郑爽及其后续延伸的种种反常现象从以下几方面破坏了概念精确化原则,并因此破坏了高质量发展。

1、法律概念不精确。“我国法律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吗?“一切”的范围与边界条件是什么?在美国代孕在不在“一切”中?如果在,那就是触犯法律,怎么叫“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既然“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就说明不在“一切”中,你在这里提“我国法律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什么意思?意欲何为?什么是“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怎么了?从公权法无规定不可行、公民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角度来讲,“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不正是精准守法吗?

2、道德概念不精确。“送养”和“弃养”是一个概念吗?“弃养”和“欲弃养”是一个概念吗?什么是“劣迹”?什么是“道德底线”?“劣迹”、“道德底线”概念的内涵、外延、标准是什么?“劣迹”、“道德底线”的标准谁制定的?制定“劣迹”、“道德底线”标准的人,他制定“劣迹”、“道德底线”标准的资质是什么?把“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定性为“劣迹”、触犯“道德底线”的依据是什么?一会儿说郑爽触犯道德底线,一会儿又说演艺人员必须有更高道德标准,“触犯道德底线”和“更高道德标准”两个概念是不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不是意味着概念模糊?

3、行政概念不精确。什么是“不给任何发声机会”?什么是“封杀”?什么是“政府封杀”、“国家封杀”、“中央封杀”?“不给任何发声机会”、“封杀”、“政府封杀”、“国家封杀”、“中央封杀”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标准、边界是什么?

4、业务概念不精确。什么叫“疯爽”?文艺作品是最具创新性的产品,通过演艺人员的鲜明个性特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使人物鲜活、形象生动活泼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受众潜移默化得到真善美教育的必要的艺术创作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法。演艺人员银屏内外的个性化程度和演艺水平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这是一条普遍规律,这条规律不因观众的审美观不同而不同。演艺人员生活个性化程度的合适标准、演艺水平的高低、演艺人员的个性和演艺水平作品质量高低的内在联系,由观众来评判,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由业务主管官员或其他高高在上官员的个人好恶来定夺。
分页: 5/7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