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8
[
2024/11/14 20:33 | by admin ]

陈世清:请不要动不动就投票——从饶毅学案看我国同行评价中的公共话语权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6@全国人大
[
2024/11/14 12:04 | by admin ]

陈世清:请不要动不动就投票——从饶毅学案看我国同行评价中的公共话语权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6@全国人大
公共话语权 国家设立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官办的智囊团、科研机构、高校、媒体,官方背景、公费开支的含有话语权的社会活动),自愿承担社会公共话语权责任的民间团体与民营企业主办的信息共享平台,履行所承担的公共话语权职责拥有的话语权,其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是国家主导社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与社会走向的工具,以官方为背景的权威性、形式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一般特征。任何国家都有公共话语权机构及其拥有的公共话语权,但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科学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权威性、实质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本质特征。公共话语权不同于公众话语权,也不同于公众人物话语权。防止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机构被既得利益集团以改革的名义把控,使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演变蜕化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是目前通过倒逼式改革对改革正本清源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属于公共话语权范畴的“同行评价”必须以实践标准为基础并体现实践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目的。真理标准即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逻辑是检验真理的直接标准。形式逻辑是检验真理的必要条件;对称逻辑既是检验真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真理的充分条件。逻辑是检验真理的直接标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或唯一标准两者之间是一致的——逻辑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不可证伪的公理。实践检验(包括逻辑检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院士们的投票并全票通过来证明不可重复实验的论文是科学论文,是滑天下之大稽。
投票可以认定不可重复实验的实验结论是科学真理,投票可以认定一所SCI排名靠前、科学贡献为零的三流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投票可以认定根本不是理论的观点汇编是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投票可以决定经得起文字查重率审查夹杂点缀某些新观点整体照般西方经济学既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而且被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证伪的“经济学专著”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投票可以通过根本不具备博士学力的“博士论文”使根本不具备博士学力的书呆子“博士”成为合格的“博士”使之得以自我感觉良好狂妄自大叱咤风云呼啸学林,投票可以判定真正的原创理论是伪科学而把其扼杀同时使砖家成专家叫兽成教授……大量事实证明,在我国不具备头衔与水平、身份与身价、贡献与索取的正反馈机制及正反馈机制后面的动力机制,潜规则基础上的逆选择逆淘汰有着体制机制的深刻根源从而成为社会必然现象、普遍现象的背景下,以行政为中心、同行评价为标准、官本位的科研体制、学术评价体制中的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投票”,不管是背靠背投票还是面对面投票、有记名投票还是无记名投票,都是披着“显规则”外衣的潜规则的衍生品,都是以“同行评价”的名义滥用公共话语权为潜规则基础上的逆选择逆淘汰披上“合理”的外衣、贴上“合法”的标签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使学贵阶层、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得以冠冕堂皇对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进行垄断性掠夺性不当配置的手段。实践证明,要加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就必须摒弃各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天马行空空中楼阁的“投票”,建立以原创理论为中心、实践检验(含逻辑检验)为标准、科学发展为本位的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体制,在此基础上使我国的公共话语权为学术话语权的公平竞争服务,为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
属于公共话语权范畴的“同行评价”必须树立科研人员的公民素质与科学素质。公民素质是科学素质的基础。饶毅学案说明,我国科研人员存在严重的公民素质问题。公民素质是公民作为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公共素质、身体素质。公民素质是一般素质,和一个人的身份、职业、专业、学历、年龄、种族、民族、信仰、党派、学派、利益、社会地位无关。一个人的公民素质通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对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学案的立场、观点、态度,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往往集中体现了一个科研人员的公民素质。饶毅学案,是积极参与,还是事不关己;是实事求是,还是主观臆断;是全面分析,还是捕风捉影;是冷静客观,还是盲目跟风;是就事论事,还是人身攻击;是独立思考,还是趋炎附势;是理性判断,还是行政权断,集中考验了每个科研人员的公民素质。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论、推翻不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素质是人类发展指数之一,因而提高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批判性思维方式应该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有原创为荣无原创为耻应该成为科研人员的基本价值观,实事求是平等对待不同背景科研人员、不同观点不同范式的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公民素质、科学素质的应有态度,学风严谨、学术规范应该是科研人员的公民素质、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要求。
属于公共话语权范畴的“同行评价”必须有科学成果意识。科学成果——理论创新成果是推导衍生孵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理论创新成果的意义大于技术创新成果。理论创新成果中,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又是推导衍生孵化一般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基础理论创新成果的意义大于一般理论创新成果。真正推动人类科学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是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创新成果。
属于公共话语权范畴的“同行评价”必须有范式意识与范式转换意识。基础理论创新成果中,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创新成果是新的科学范式成果——新的科学范式成果是衍生科学成果的母体,其意义远远大于一般的基础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史说明: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新范式代替旧范式、“非主流”变“主流”、新的“主流”取代旧的“主流”的过程,就是新的“科学共同体”代替旧的“科学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小人物”变成“大人物”的过程,就是新的话语权代替旧的话语霸权的过程,就是原创思想逐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过程。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要建立国民创新体系,就要遵循这条规律,自觉推动这个过程,加快以原创思想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而只有平等竞争,知识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原创思想才能层出不穷。知识经济时代,完善的知识市场是完善的市场体系中日趋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夺科学、知识话语权的斗争实际上是知识市场竞争的一种折射。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同行评价成为同一范式共同体成员内部的互相吹捧互相背书,对新范式科研成果联手抵制乃至扼杀或使其边缘化,则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人依靠行政权力谋取话语霸权的行为开绿灯,这就像官商勾结、黑白同道谋取市场的垄断地位一样,属于不正当竞争必须被摒弃,否则将阻断科学的正常发展。
作者:陈世清,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陈世清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原创话语权体系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原创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家,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原创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原创管理学体系的管理学家,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原创逻辑学体系的逻辑学家。
人民经济网
http://www.finance-people.com.cn/news/1618796825
陈世清:什么是“权威”?——从饶毅学案看我国学术权贵化倾向与学贵阶层的形成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5@全国人大
[
2024/11/14 11:26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权威”?——从饶毅学案看我国学术权贵化倾向与学贵阶层的形成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5@全国人大
把中科院某部门院士投票通过没有重复实验、拒绝重复实验、学术极其不规范学风极其不严谨因此备受质疑的实验报告定性为不容置疑的“权威结论”,说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学术权贵化倾向。学术权贵化倾向的背后,是我国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学术权贵阶层——学术既得利益集团。学贵阶层—学术既得利益集团是我国学术界长期通行的潜规则基础上逆选择逆淘汰累积-叠加-迭代的产物,是一切向钱看的异化改革-改革异化的结果。头衔显耀身份显赫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位高权重以“权威”自居颐指气使的学贵阶层—学术既得利益集团极大垄断了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包括公共话语权与学术话语权,无视科学发展规律,无视科学学基本原理,无视科学学常识,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自身水平为标准胡编乱造学术评价标准,以自身利益为基准胡乱评判别人学术成果,蛮横无理、强词夺理、肆意扭曲学术评价标准,扭曲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对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负能量没有正能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学术教育界的特殊表现形式。要加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就必须彻底瓦解清除学贵阶层—学术既得利益集团。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科学学层面搞清楚什么是“权威”。
什么是权威?和饶毅学案相关的所谓权威应该是指学术权威,而不是指行政权威。如果是指行政权威,那就是赤裸裸的学术行政化。那什么是学术权威?学术权威就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只有世界一流的科学成就才是学术权威的标志,作为逆选择逆淘汰累积-叠加-迭代产物的、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各种显赫的头衔身份不是学术权威的标志。
按科学学原理,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有原创理论。所谓原创,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构新理论。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新理论,都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原创理论发展史。真正的科学家就是对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衡量“科学家”头衔含金量的原创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是统一的。如果说,有没有原创理论是检验是否真正的“科学家”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是检验“科学家”原创理论是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检验,就是科学家原创理论对可重复现象后面的规律提升能力、规律后面因果关系的解释能力、因果关系后面机理的揭示能力、根据已知推断未知的预测能力、根据已知推导新知的推理能力、对相关领域人类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能力。科学家的原创理论逻辑与科学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如果大学、研究所、科学院每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刊物上的“论文”汗牛充栋,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却为零,只能说明这些“论文”不是真正的科学论文,发布这些“论文”的“科学家”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如果不是真正的科学论文,那么其中的数学模型再精致,发表再多,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再高,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再大,发表这些论文的“科学家”的论文引用率在西方学界的排名再靠前,,发表这些论文的“科学家”的头衔身份再高,对于人类科学的发展只能是南辕北辙。这样的“科学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科学家”,而不是既有与时俱进的原创科学理论、其原创科学理论又能指点迷津经世致用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以原创理论定义、定位的科学家首先是思想家。思想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称。思想家: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科学家思维与艺术家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灵感、顿悟,联想、想像,直观、直觉……的对称。思想家:真的思维-善的思维-美的思维的对称。作为思想家的“科学家”不是庸俗科学家。作为思想家的科学家和庸俗科学家的区别:前者是大海,后者是沧海一粟。从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思想家的力量。而在庸俗科学家身上,则只能看到钱的力量、价格的力量、GDP的力量。很难想象只会线性思维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崇拜名人、权威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照搬照套别人理论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用别人的理论为别人的利益服务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不是思想家的人会是科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科学家的人会是科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科学家的人会是著名科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科学家的人会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科学家的人会是权威的科学家。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科学家之所以高于学者,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科学范式或原创的科学理论。著名科学家,就是名牌科学家。名牌产品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科学家也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科学家首先应该知名度高。但如果“著名”只是意味着高知名度,那也只能昙花一现、流星一闪。著名科学家还应该有高资信度,必须有真才实学,有比其他科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著名科学家还应该人品高尚,著名科学家的利益机制、道德机制与学者风范是统一的,著名科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类更一般利益的基础上。衡量一个学人是否著名科学家的标准,只能是原创理论而不是头衔。由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很难想象以旧范式为参照系制造出来的头衔,会套在新范式创造者的头上。所以,以头衔身份为“著名科学家”的标准,本身是一个悖论。著名科学家就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科学家,不管他有没有头衔,不管他有没有得诺贝尔奖。著名科学家原创理论不是由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和发表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本身决定。
原创有建立了新的范式的“原创”和在原有范式里的“原创”。不管哪一种, 所谓“原创”,都应该是理论的原创。原创不等于新观点、新发现,而是新理论。原创有绝对原创与相对原创。绝对原创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相对原创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牛顿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改革开发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市场化等于私有化理论、市场化等于金钱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价格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产业化理论、市场化等于自由化理论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是真正的、有科学史意义的原创,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不是真正的原创,没有科学价值与科学史的意义。原创理论,就是创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科学范式、在不同的科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公理、定理体系或在原有的范式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定理体系。不同的公理或定理不可证伪的范围大小,决定原创的层次高低。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科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原创理论产生不同层次的“科学家”。一级科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二级科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认识发展史中某个大圆圈中的某个小圆圈。三级科学家:用自己的原创理论构成人类认识发展长河中某个圆圈中的某个环节。 没有原创理论的,不能称为科学家,不管他有什么头衔、作品、知名度。而著名科学家,就是一级科学家,起码是二级科学家。如果是三级科学家,那就是普通的科学家,不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而世界一流科学家,就是一级科学家——既有原创的基础理论,又有自己原创的科学范式,其原创的科学范式与原创的基础理论构成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的科学家。只有世界一流科学家才是权威科学家,只有权威科学家才是真正的“权威”。
作者:陈世清,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陈世清极深厚的哲学、逻辑学与理论经济学功底、一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宽广的知识面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之在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遥遥领先。陈世清创立的哲学、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对现有的哲学、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有范式替代性,陈世清创立的管理模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有模式替代性。
陈世清: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法》附件6@全国人大
[
2024/11/14 11:24 | by admin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是从本质论层次回答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培养出一流人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世界一流人才?世界一流人才就是有世界一流能力的人才。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把人才和非人才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是智力而非体力。智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等等。把人才和非人才、高级人才和一般人才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能力,其中最本质的,是理论创新能力。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原创思想;但原创思想只有系统化为原创理论,才能现实发挥它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原创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原创基础理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标准,本质上就是培养的学生出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
无论是知识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本质上都是理论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就是原创理论的产生、发展史。评判大学教授的水平不是获取博士学位的美国院校的排名,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水平不是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评判大学教授论文的价值不是论文的引用率高低,而是原创理论。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原创理论不是由撰写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评价教授与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标准不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而是产生原创理论的能力。
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原创基础理论包括新的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与原有范式基础上的基础理论。不管哪一种,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其他理论的母体,一门学科其他理论都是其基础理论的衍生与推演。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该原创基础理论是同一门学科其他基础理论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同一门学科原有范式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该门学科范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或该原创基础理论所依托的新的范式是建立在新领域新学科基础上,是科学的最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不管哪一种,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就是处于人类科学发展前沿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其产生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狭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其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科学发展的大圆圈、因而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里程碑贡献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大师级人才。广义上,所谓世界一流人才,就是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型大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的大学。创新型大学把学力摆在学历前面,人员匹配、机构设置、人才评价、资源配置,都围绕着培养能出原创成果的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创新型大学的创新能力、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
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门主要学科由大师主持,使该学科处于国际前沿、取得世界其他大学高山仰止的地位,使该学科对整所大学产生光环效应、示范效应与平衡效应。要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除了拥有大师级人才以外,还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而不是对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的改良。要对高校智力开发模式进行康德式的“哥白尼革命”——使高校教育、学术与智力开发的主客体中心地位转移。要用主体性的“六经注我”式教育代替客体性的“我注六经”式教育,用主动型、能力型、智慧型、互动型、素质型、综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教育代替被动型、应试型、知识型、单向型、要素型、偏科型、继承型、就业型教育。0乘以一百个0还是0;把最先进的知识复制一万遍,也不会增加任何新知识,学习型人才无论如何也不等于创造型人才;通过大学扩招使学习型人才成倍增加也并不必然带来创造型人才的同比增长。培养创造型人才只能根本改变目前的信息型智力开发模式,重建创新型智力开发平台。
要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与智力开发体制,就要区别“学力”与“学历”两个概念。“学力”,就是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包括两种: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而这两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应试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型学习能力差;创新型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应试型学习能力差。这根本上是由于: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的智力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创新型学习需要创造性理解能力,而应试型学习则更需要机械记忆能力,而机械记忆能力长足发展往往会抑制创造性理解能力,反之亦然。当然,也有科学处理创新力与学习力的关系、用创新力带动学习力、使创新型学习与应试型学习同步发展的人。但再怎么同步发展,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应试型学习能力的相互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我国高校推行应试教育是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全世界最多,原创成果全世界最少的根本原因。我国高校要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应该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用学力主导学历,把学力摆在学历之上,而不是相反。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占地面积,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学的博士,不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在一流大师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能出世界一流成果的一流人才。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智力是知识的本质,创造力是智力的本质,想象力是思维的最高本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理论创造力作为衡量教授学术水平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唯一依据、以科学论文的原创程度作为评价教授学术成果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原创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大学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准。除了原创理论及应用价值,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价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学术评价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误导科学的发展,使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着力点错位。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论文学术评价的科学标准。
产生大师级人才,培养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的人才,必须有“科学范式”概念。“科学范式”概念说明,不能把学术水平的“同行评价”(主要形式为各种评奖、评职称、聘任等)堕落为同一“范式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定、互相吹捧,对“范式共同体”外部成员的学术成果进行异体排斥。真正的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是既有范式替代性、又有历史必然性的成果。兼容并包,不拘一格,优胜劣汰,后来居上,是一流大学的必备资质。
陈世清:反姜萍分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堪忧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案例说理(六十六)
[
2024/11/14 11:22 | by admin ]

11月3日,涟水中专发布情况通报:据调查了解,在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中我校教师王某某对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作为违规的“讨论”不可能是赛前“讨论”,只能是赛中“讨论”。既然是“赛中讨论”,那就说明姜萍已经参与初赛。如果姜萍没有参加初赛,仅提供账号,王老师和谁讨论?反姜萍分子是怎么根据“通报”中的违规讨论得出姜萍没有参加初赛,仅提供账号的结论的?
11月3日,阿里发布2024阿里全球数学竞赛情况说明:“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这不是证明姜萍参与了决赛吗?反姜萍分子是怎么根据“说明”得出姜萍没有参加决赛的结论的?
涟水教育局信息公开答复函:姜萍参加考试的电脑是借的。既然借电脑参加考试,不是证明了姜萍参加初赛?仅仅提供账号有必要借电脑吗?反姜萍分子是怎么根据姜萍参加考试的电脑是借的得出姜萍没有参加初赛的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