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用解释学理论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二)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九):案例说理(九十六)@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解释学理论,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活动、后由西方哲学家系统化发展的关于文本的意义的解读、诠释的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人要完全客观、忠实地解读、诠释“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任何人解读、诠释“文本”的意义都会渗透解读者自己的心理背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0个观众会有100个哈姆雷特;也就是鲁迅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解释学也叫文本学。

解释学理论确立了哲学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把康德开始的哲学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实证化的基础上。解释学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就是主客体不可分割;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自然科学都不可能有纯粹的、离开人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只有观测、实验、推理同时成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标准,才能认识和把握不确定的世界。“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万物皆备于我”,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间的全息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五度空间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解释学主客体不可分割的哲学方法论,来证明“姜萍定理”的科学性,证明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的客观真实性。在同一个应试教育范式框架中,作为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和中专数学教材可能属于同一个赛道,但紧贴服装设计学习的姜萍视野中的偏微分方程,由于学习目的、视角、力度不同,所以和作为应试教育的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就不属于一个赛道。也就是说,姜萍手上拿的偏微分方程,和大学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形式上是一本书,内容上不是一本书。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典型的“硬科学”的数学也有主体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当数学被赋予主体性就能实现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数学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哥白尼革命”和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化的“哥白尼革命”重合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效率比应试教育模式中的“高学历学霸”高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是客观真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姜萍定理”可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