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九)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三十六):案例说理(103)@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提要:由于无论什么样的事实都不可能让反姜萍分子接受姜萍一个中专生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反姜萍分子无论如何都有理由指控姜萍用这样那样手段作弊造假,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没有作弊造假。姜萍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到底是否是真的问题,有点类似于暗物质是否存在的问题。试想:暗物质的存在能用肉眼可观察的事实来证明吗?如果能,还叫“暗物质”吗?显然,暗物质只能用思想实验来证明。同理,姜萍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到底是否作弊造假,也只能用思想实验来证明。

思想实验是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逻辑推导的结果进行验证,用逻辑自洽、现象解释、问题解决、趋势预测、结果证明实现原创理论可证实性的思维过程,是完整的论证过程的终点,和物理实验一样都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广义上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与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追求人对事物的知性认识层面的逻辑自洽性,虽然包含正确的合理的可证实性的因素,也会推进人对事物的认识从已知向未知深化,但往往包含着悖论,即从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层面看的不自洽的因素。所以狭义上思想实验仅指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本质上是运用整体思维-精准思维的对称逻辑进行推导,发现-验证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具有必然性、不可证伪性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与思维过程。整体上,思想实验既是科学实验的一种类型,也是科学实验的本质——从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看,任何科学实验的本质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括两种形式:一是直觉,一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推导。前者如人们可以凭直觉就可以断定石头不能吃,人从高处跳下必死等。直觉实际上是科学规律长期作用的浓缩积淀形成的人类的潜意识,甚至进化成人类的获得性遗传基因,所以直觉推理和其他逻辑推导可以等价。后者如人可以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推出暗物质、黑洞的存在,根据质能转化定律推出原子核裂变的能量与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根据宇宙万物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对称的转化定律推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等。这些思想实验的结果都无一例外得到事实的证明,说明思想实验的科学结论是可以成立、不可证伪的。

根据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对称世界观与对称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对称哲学、量子缠绕理论、文本学、解释学、对称经济学等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科学成果,主客体本来不可分,在属人的世界里离开人的主体性找纯粹的客体根本不可能,即使肉眼可观察的事实也必须靠人在正确思维方式指导下分析综合、概括提升才能发现、提炼、建构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科学结论。量子时代科学发展已经进入复杂性科学时代,靠纯粹肉眼观察与直观实验发现客观本质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实验是实践检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任何实践检验本质上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就是验证,只有思想实验才是验证,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思想实验既是对称逻辑的应用,也是对称逻辑的功能。对称逻辑使思想实验由自发上升到自觉。

在无论什么样的事实面前都不可能让反姜萍分子接受姜萍、反姜萍分子都有理由指控姜萍用这样那样手段作弊造假的现实情况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没有作弊造假。由于迄今为止证明“姜萍作弊造假”的各种逻辑推导,如“符号论”、“时差论”、“替考论”、“多账号论”、“天才轨迹论”、“自证清白论”均不能自圆其说,均被这样那样的“变量”所一一破解证伪,不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所以“姜萍作弊造假”的命题不成立。而姜萍没有作弊造假,则得到了解释学、相对论、对称逻辑、科学学、科学方法论、学习心理学、数学主体论、范式理论的证明,滴水不漏,形成逻辑闭环,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所以“姜萍没有作弊造假”的命题可以成立。


陈世清:用数学本身的主体性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八)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三十五):案例说理(102)@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提要:中国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高学历学霸”只能帮助中国造出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大和号”战列舰,在需要战略思维的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考不过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民科姜萍很正常……


数学之所以能够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化,是因为数学本身有内在的主体性,数学本身内在的主体性是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化的必然性基础,也是姜萍定理的科学依据。

二战时期日本一批第一流的数学专家经过无数数学模型的精密论证推演,认定“大和号”是不可战胜、永不沉没的世界最大的战列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可是出海第一天就被美国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炸沉。美国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炸沉的,不仅仅是“大和号”战列舰,而且炸沉了战列舰时代,也炸沉了数学作为“硬科学”的时代。“大和号”的悲剧证明:数学不是纯粹的“硬科学”,数学模型是否真正有用,取决于数学模型背后运用数学模型的人的战略思维。如果人类已经进入航空母舰时代,战列舰的数学模型再精致有屁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大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能培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人才吗?我国把数学看成纯粹的硬科学、靠死记硬背各种公式、刷题取得高分成为奥数冠军、“高学历学霸”的数学“大神”,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吗?如果阿里达摩院的全球数学竞赛题需要战略思维,奥数冠军、“高学历学霸”、数学“大神”能考高分吗?理论联系实际自学成才、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把数学当做“硬科学”的条条框框、把偏微分方程的学习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姜萍,考高分不是很正常?


数学本身有主体性证明:应试教育模式不但培养不出数学家,而且培养不出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高级数学专业人才。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