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兼谈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和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区别

我们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和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区别,看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1、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和产业互联网的定位不同。产业互联网属于云计算范畴,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真正属于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只能作为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要素环节。

2、产业链对企业、产业、产业园、产业网、区域经济、全域经济起核心纽带作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对企业、产业、产业园、产业网、区域经济、全域经济数字化转型起核心纽带作用。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可以举一反三、纲举目张。作为云计算范畴的产业互联网不具备带动企业、产业、产业园、产业网、区域经济、全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功能,更不具备全面数字化转型核心纽带作用的功能。

3、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立体-五维的,能够以典型形态做到数智、数实融合,并通过数智、数实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从而实现以行业细分、产业链细化为核心的、跨行业跨区域资源快速精准优化配置,充分实现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的转化,充分实现数字经济的核心功能。产业互联网是平面-三维的,对产业、行业的区分是宽泛、粗线条的,不具备数字经济对资源精准快速优化配置的核心功能,从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的转化程度是有局限的。

4、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资源快速精准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快速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现代化,有效提供企业、产业、区域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效益动力机制。产业互联网通过横向信息共享节省成本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某种程度的规模经济,但对企业、产业、区域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作用有限。


陈世清:数字经济怎样成功运用数学
——深度解读数字经济的理论基础(八十五)

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和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要建构数字经济的闭环系统,就首先必须搞清楚经济学的底层逻辑——结合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搞清楚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经济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才算成功地运用数学。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建构任何一门科学的方法都必须具备形而上学的功能。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同时运用理性的方法与非理性的方法。系统的、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经济科学是实证的同时也是规范的。 形而上学的真谛在于主观对客观的意向性、主体对客体的指向性、思辨与实证的同一性、内在对外在的超越性。科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把思维形式与思维方式区别开来。如果说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是成熟的学科,那么也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才算成功地运用数学。如果不是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以正确的内容为基础,运用数学只能是文字游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形式再精美也只能是水上浮萍、南辕北辙;数学模型越精致,越是误人子弟,离成功地运用数学十万八千里。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方法和对象必须对称。西方经济学用剔除主体性的数学模型方法来研究博弈论的数理博弈论,相当于用力学方法来研究量子力学,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非数理博弈理论,否认了博弈理论中逻辑的普适性,等于说博弈理论可以不需要逻辑来建构,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这里方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最拿手的数学方法,由于本质上属于传统逻辑范畴,其先天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对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的解释的苍白无力和缺乏指导意义。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方法和内容必须对称。具体的对象只能用具体的思维方法来把握。正好像金钱不是万能的,数学方法也不是万能。霍金用数学方法推出整个宇宙起源于 “奇点”,这个“奇点”不是宇宙真正的起点,而是荒谬的极点。这说明,用数学这种抽象的方法,来演绎复杂的过程、推断具体的结论,无异于用树叉来打渔。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内容和对象必须对称。经济世界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经济科学是研究经济世界实体、属性、关系的,数学是纯粹研究数量关系的。经济系统的功能是经济要素和经济结构统一的属性深层次的结构是经济事物的本质。结构就是要素的结构,所以结构的属性已经包含了要素的属性在内。现代经济的发展,结构功能所占的比重比单独的要素功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由于忽视了结构的功能,只看到要素的数量属性,不能反映任何层次的本质,虽有抽象的认识意义,却无任何实用价值。线性的知性逻辑只能使经济科学成为抽象的真理。意义和价值的不对称不会使经济学成为合理的真理。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只体现关系的价格只是价值的局部表现。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这个经济学数学化的前提不成立。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推导过程逻辑多么严密,数学体系多么完整,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以偏概全的根源在于把经济学看成局部学科,这在前知识经济时代是正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是整体的学科,经济学数学化将制约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主体与客体必须对称。经济学数学化的认识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同人的主体性的对立。实际上经济社会的规律性同人的主体性是统一的,前者恰恰通过后者体现出来,正好像微观世界的自然规律通过基本粒子的无序运动体现出来一样。经济世界的多样性与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决定了在经济学体系中,传统逻辑是必要的,数理逻辑、数学工具是有益的但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的,过量使用是有害的。 经济学形而上学的真谛要求理论与实际必须对称。西方经济学整体上脱离实际,使之显得似乎不够科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用严密的数学推理来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可是,当它这样做时,却使自己离现实更远,数学推理越严密,使自己越不科学。精致”的理论体系及其“精致”的模型缺乏现实的基础,只能失去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甚至误导。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定理、公理,有那么多的例外甚至“悖论”存在,是由于传统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所致,是由于线性思维方式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对称所致。经济现象是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具体、最核心的现象,要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必须用对称逻辑 数学的纯理性、抽象性与横断性使之不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从表面上看,数学是实证的;然而从本质上、整体上看,数学工具是不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都是从数量着眼对经济学形式化,不能产生新内容、新观点。除了数学以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数学化。数学悖论的产生、危机的出现,说明数学本身也要运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不对称的思维方式,只能使数学发展陷入困局。无论是数理逻辑还是数学,其普适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数学只能是经济科学辅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 经济社会发展是对称的过程,自然发展是对称的过程,经济科学发展是对称的过程,数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对称的过程。只有对称地运用数学才算成功地运用数学。数学属于知性逻辑,作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学,必须用新的、与之相对称的思维方式来整合,这个思维方式就是理性逻辑——对称逻辑;必须用新的、与之相对称的哲学范式来建构,这个哲学范式就是对称哲学。




陈世清:数学发展趋势与当代数学家的历史使命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伴随实践发展理论创新范式转换的自然历史过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绝不只是雕虫小技与刷题游戏。作为抽象科学与工具科学,必将随着物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科学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没有搞清楚数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没有找到数学的发展规律、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不能根据具体科学的发展与实践发展的实际需要创立新的数学理论,只能在一孔之见解题技巧上夸夸其谈,靠刷题拿到什么奖而自鸣得意,这样的“数学家”连数学家的门槛都够不着。

数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及其规律的逻辑体系。客观事物数量关系以客观事物的属性为基础。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为空间属性,即传统物理三维空间+时间+层次五维空间属性。所谓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即客观事物五维空间中的数量关系。

根据数学的逻辑体系,人类可以从已知的数量关系推导出未知或者人工现有的技术手段不可直接测量的数量关系,达到人类的实践目的。表面上看,数学的各种“猜想”、公式、推导出的庞大体系,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原型和人类实践的实际需要,但这些“猜想”、公式、推导出的庞大体系都有直接间接的客观原型的存在,也都有可能被人类日新月异的实践所用到。所以,数学的本体论是数理关系,数学的方法论是数理的逻辑推导。数学本质上就是数理推导的逻辑体系。

既然数学本质上是数理推导的逻辑体系,那么数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逻辑学。迄今为止,作为数学的理论基础的逻辑学狭义是指传统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是反映事物属性中的“质”的知性逻辑,不是指的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逻辑。作为质的反映,迄今为止的数学反映的对象,传统物理三维空间和时间是分离的。虽然爱因斯坦相对论借助于黎曼几何工具(严格来讲是“拐杖”)在物理学领域做到了传统物理三维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但黎曼几何作为数学工具本身并没有做到传统物理三维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也就是说,人类迄今为止所创立的纯数学体系中,传统物理三维空间和时间是分离的。这样的数学,是知性的、抽象的科学,不是理性的、具体的科学。知性的、抽象的数学成为思维方式,是产生大量悖论的根源。解悖所要求的思维方式、相对论和五维空间理论证明: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以反映传统物理三维空间-时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理论为核心的对称逻辑为逻辑学基础的数学体系,才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数量关系的具体的科学,才能闭环式全面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满足数字经济建立闭环数学模型和闭环经济系统的需要。以对称逻辑为逻辑学基础建立新的具体的数学科学体系,是当今时代真正的数学家的历史使命。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范式转换——从三大数学危机看数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数学危机及解决: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对角线的长√2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的“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的首领惶恐,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于是极力封锁该真理的流传,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乡。不幸的是,希伯索斯在一条海船上还是遇到毕氏门徒,被毕氏门徒残忍地投入了水中杀害。不可公度量的发现连同芝诺悖论一同被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对以后2000多年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从依靠直觉、经验而转向依靠证明,推动了公理几何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并且孕育了微积分思想萌芽。

由无理数引发的数学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1872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从连续性的要求出发,用有理数的“分割”来定义无理数,并把实数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结束了无理数被认为“无理”的时代,也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大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及解决:1734年,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发表了《分析学者,或致一个不信教的数学家。其中审查现代分析的对象、原则与推断是否比之宗教的神秘与教条,构思更为清楚,或推理更为明显》一书,对当时的微积分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牛顿先认为无穷小量不是零,然后又让它等于零,这违背了背反律,并且所得到的流数实际上是0/0,是“依靠双重错误你得到了虽然不科学却是正确的结果”,这是因为错误互相抵偿的缘故。在数学史上,称之为“贝克莱悖论”。这一悖论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引起了持续200多年的微积分基础理论的争论。

贝克莱攻击“无穷小”,其目的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而作为“贝克莱悖论”本身,则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因为数学要按照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来思维,不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承认不等于零,又承认等于零。但是,事物的运动以其终点为极限,运动的结果在量上等于零,而在起点上则不等于零,这是事物运动的两个方面,不应纳入同一思维过程,如果把它们机械地联结起来,必然会导致思维中的悖论。贝克莱悖论产生的原因在于无穷小量的辨证性与数学方法的形式特性的矛盾。

“贝克莱悖论”提出以后,许多著名数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试图把微积分重新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法国数学家柯西是数学分析的集大成者,通过《分析教程》(1821)、《无穷小计算讲义》(1823)、《无穷小计算在几何中的应用》(1826)这几部著作,柯西建立起以极限为基础的现代微积分体系。但柯西的体系仍有尚待改进之处。比如:他关于极限的语言尚显模糊,依靠了运动、几何直观的东西;缺乏实数理论。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是数学分析基础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改进了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的方法,首次用“ε—δ”方法叙述了微积分中一系列重要概念如极限、连续、导数和积分等,建立了该学科的严格体系。“ε—δ”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于微积分,标志着微积分算术化的完成。为了建立极限理论的基本定理,不少数学家开始给出无理数的严格定义。1860年,魏尔斯特拉斯提出用递增有界数列来定义无理数;1872年,戴德金提出用分割来定义无理数;1883年,康托尔提出用基本序列来定义无理数;等等。这些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深刻揭示了无理数的本质,从而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彻底消除了希帕索斯悖论,把极限理论建立在严格的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并进而导致集合论的诞生。

第三次数学危机及解决:经过第一、二次数学危机,人们把数学基础理论的无矛盾性,归结为集合论的无矛盾性。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1854—1912)于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会议上夸耀道:“现在可以说,(数学)绝对的严密性是已经达到了”。然而,事隔不到两年,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872—1970)即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严密性,史称“罗素悖论”。

1918年,罗素把这个悖论通俗化,称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的发现,无异于晴天劈雳,把人们从美梦中惊醒。罗素悖论以及集合论中其它一些悖论,深入到集合论的理论基础之中,从而从根本上危及了整个数学体系的确定性和严密性。于是在数学和逻辑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形成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用对称逻辑解“罗素悖论”: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显然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本意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抽象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对象的集合错误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

“数学悖论”说明:形式逻辑必须有限度有条件使用,把形式逻辑抽象化无条件使用会陷于悖论。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把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抽象化无条件运用到经济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只能陷于悖论。计量经济学可以成立,但计量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和经济学不能化等号,用计量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可以数学化是错误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性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成反比,这是一条定理。


三大数学危机及其解决证明:

1、数学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的思维方式。逻辑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逻辑的发展是数学发展的基础,数学的发展也深化了逻辑学的发展。

2、数学本质上是应用逻辑,是对实践有用的推导方法。数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不管是实数还是虚数,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无穷小还是无穷大,不管这些数学概念有没有客观对应的实物,都能推导出对人类实践有用的、实实在在的结果,都能成为对人类实践有用的工具。所以,数学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应用的逻辑,能成为逻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数学家,不能成为逻辑学家则肯定不可能成为数学家。数学家肯定是逻辑学家,历史上的数学家都首先是逻辑学家。

3、不懂逻辑、不懂数学方法论、对数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数学当做独立的知识体系死记硬背取得高分、靠刷题取得高分的奥数金奖获得者、数学博士-教授,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数学家。

4、对称逻辑使逻辑由抽象逻辑向具体逻辑转化,由抽象科学的逻辑基础向具体科学的逻辑基础转化,使像经济学这样的具体科学也可以成功地应用数学,不但解决了数学体系内部的悖论,而且解决了数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悖论,使数学成为闭环的科学体系,从而实现了数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5、从形式逻辑到对称逻辑不但实现了逻辑学范式转换,也实现了数学范式转换;解开罗素悖论、解决数学危机的对称逻辑是新的逻辑学范式,也是新的数学范式。对称逻辑的创立者不但是真正的逻辑学家,而且是真正的数学家。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从物理学现代发展看数学的发展方向


物理学的发展,本质上是空间观的发展。迄今为止,物理学(物理空间观)的发展经过三维空间(长-宽-高即立体三维空间)观→四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一维,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观→五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一维+层次一维,陈世清“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创立)。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从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向陈世清创立的五维空间观发展。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即五维空间。所以传统三维空间+ 时间+层次统一的空间理论,是继传统物理学三维空间观、爱因斯坦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后空间观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关系是宇宙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五维空间结构存在;这五维空间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时间、空间、层次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通过这五维空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发展的。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必备的基本方法。

从三维空间观,到四维空间观,再到五维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维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维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维的,五维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维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维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维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维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维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维空间方法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

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维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五维空间模式就是根据五维空间理论和方法建构起来的模型与发展模式。 五维空间观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维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维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维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维空间观的本质,五维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维空间观。

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隐含的悖论,也可以看出从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向五维空间观转化的必然性。爱因斯坦相对论隐含的悖论,有孪生子佯谬、伸缩的尺悖论。

孪生子佯谬是一个与相对论有关的悖论。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用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把它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根据光速恒定,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的\"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因为他的生物钟,比留在地球上的人要慢。尽管目前的宇宙飞船还远远达不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前,牛顿定律是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条件下的定律,机械自然观统驭着人们的空间想象,因此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相对论化的概念是崭新的,它取缔了牛顿\"绝对时间\"的概念,使\"绝对运动\"概念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用对称逻辑解孪生子佯谬悖论: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的快慢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生物钟取决于绝对时间而不是取决于相对时间,哥哥的生物钟不会因为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而比弟弟的生物钟走得慢;哥哥也不会因为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一段时间后变得比弟弟年轻。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参照系,牛顿\"绝对时间\"属于宇宙惯性系,只要把参照系和惯性系区别开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理论与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两者并不冲突,都是科学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爱因斯坦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属于参照系范畴的时钟快慢、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强加到宇宙头上,认为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孪生子佯谬\"的产生是不奇怪的。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不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以人为观察主体的参照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宇宙惯性系的规律反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与参照系无关,与人对时间的感觉无关,与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没有冲突。

伸缩的尺是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引出的另一个悖论: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它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这个问题是从迈克尔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后来形成了洛仑兹的机械收缩假说。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收缩可以用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着的相对速度来解释。

用对称逻辑解伸缩的尺悖论:这个悖论的产生同样由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并因此混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概念。宇宙中物体的运动既有相对运动--在参照系中的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不在参照系、只在惯性系中的运动。在参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在惯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不会缩短。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是运动物体的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把特定时空状态(参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推到所有时空状态(惯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以上相对论悖论和罗素“理发师悖论”一样,都根源于没有解决主客体关系,而主客体关系属于五维空间关系中的层次关系。这说明,传统数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三维空间领域,没有进入三维空间+时间+层次的五维空间领域,那么将不但限制了物理学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将限制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到了必须以逻辑学的范式转换为基础的范式转换阶段;现代数学必须以对称逻辑为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并为物理学的现代发展提供有效的数学工具。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