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用“钱学森之问”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三)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案例说理(107)@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
2025/01/11 20:10 | by admin ]

陈世清:用“钱学森之问”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三)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案例说理(107)@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甚至感慨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大师相比,对此给出两点意见,其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其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对此,本人认为:
首先,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杰出人才”是学校培养的,古今中外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所谓“学校培养杰出人才”本身是一个伪命题。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杰出人才”,包括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诗人是学校培养的。李白是学校培养的吗?诸葛亮是学校培养的吗?庞统是学校培养的吗?孙滨、吴起是学校培养的吗?韩信是学校培养的吗?刘邦是学校培养的吗?刘伯温是学校培养的吗?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是学校培养的吗?高尔基是学校培养的吗?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是学校培养的吗?拿破仑是学校培养的吗?达尔文是学校培养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是学校培养的吗?毛泽东是学校培养的吗?牛顿、爱因斯坦这两大科学家代表人物是学校培养的吗?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杰出人才”用现在的标准都属于“不好好学习”的“民科”、“学历文盲”。
其次,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使“杰出人才”成为杰出人才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文学艺术成就,即文韬武略,是大学创造的。不管是《周易》,还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兵法,诸葛亮的《隆中对》,李白的诗、李煜的词,唐伯虎的画,王勃的《滕王阁序》,世界的三大宗教,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牛顿的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对称哲学》、《对称管理学》、信息控制论、五维空间理论,没有一个是大学创造的。
第三,中国的大学和其他国家的大学、1949年以后的大学和1949年以前的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学分-学历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这个参照系中,只是50步和100步的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总体上西方大学头顶上的月亮不会比中国大学头顶上的月亮更圆。
第四,不否认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大学是用杰出人才创造的知识培养教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师、保险精算师、金融工程师等等这样的专业人才的,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学校是传播知识的,而不是创造知识的,也不是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的。所谓“学历”,就是学习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创造出来的知识的“经历”;人类文明史,就是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学霸”的历史。要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全世界通行的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重构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学校充其量只能培养包括“高学历学霸”在内的专业人才,不能培养真正成名成家的杰出人才;真正杰出的,创新性、战略性、创造历史、彪炳史册、青史留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要靠科学设计的、与学校“学历”脱钩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来培养。从逻辑和历史经验来看,科学设计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与学校“学历”脱钩的程度,和培养杰出的创新性人才的可能性大小成正比。
所以,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学霸”用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固化思维模式“质疑”姜萍不成立,根本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专业人才”指责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准杰出人才“作弊造假”是滑天下之大稽。也许姜萍迄今还不能算真正的“杰出人才”,但用新的教育范式标准,“姜萍定理”可以成立。只有不受应试教育模式束缚、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的姜萍才有可能成为数学家、成为创新性的真正的杰出人才;而那些固守应试教育模式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学历学霸”成为真正的杰出人才可能性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