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用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反证“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五)
[
2025/01/20 18:59 | by admin ]

陈世清:用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反证“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五)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二):案例说理(109)@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波普,西方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核心观点,是真正的科学都是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学说才是科学,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学说都不是科学或是伪科学。所以波普的经验主义哲学也被称之为“经验证伪主义”或“证伪主义”哲学。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一,是混淆了“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必然判断”都是“全称判断”,但“全称判断”不一定都是“必然判断”。“人都是要死的”,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天鹅都是白色的”,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的,可以证伪。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的,不可能被证伪。而真正的科学,都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所以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证伪。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二,是混淆了“不可证伪”和“不可证实”。宗教等非科学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不可证伪和宗教不可证伪混为一谈,认为不可证伪的是宗教、玄学,是诡辩。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三,是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波普之所以把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混为一谈,用全称判断可证伪推断必然判断可证伪,是因为他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经验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必然判断属于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全称判断属于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建立在感性经验认识基础上的全称判断可证伪,不等于建立在理性、本质认识基础上,属于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波普的“证伪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经验证伪主义”,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主义哲学。
为什么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哲学能够在现在的大学大行其道,使“科学可证伪”成为现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观念?因为:
1、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无法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的认识和现象的认识,也就无法区分作为现象认识的全称判断和作为本质认识的必然判断、作为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凭着自己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既然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全称判断,所以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可证伪。
2、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管是“概念”还是“理论”,由于缺乏头脑中概念的内在联系,缺乏对科学本质、科学规律的把握,所以这些“概念”“理论”在大学生的头脑里实际上只是名词,而不是真正的“概念”、“理论”。没有成为概念、不能成为概念的“名词”只是符号,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没有实际价值,轻易就会被实践所证伪。一旦这些只是符号的假的“知识”被证伪,这些大学生就以为科学可证伪。
3、现在大学通行“天下文章一大抄”+查重率技术处理+SCI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用这样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产生的“科研成果”极易被证伪,鼓吹“科学可证伪”可以为伪科研、伪学术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为伪科研、伪学术、假论文骗取国家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提供道德出口。
为什么反姜萍的“高学历学霸”自诩很懂数学却在根本无法形成逻辑闭环的情况下信誓旦旦东拉西扯扑风捉影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既然科学都可以证伪,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当然不需要不可证伪的充分证据与能够形成逻辑闭环的证明。
所以,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不成立,秉持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信念的“高学历学霸”对姜萍的可证伪的指责不成立,“姜萍考试成绩作弊造假”这个命题不成立,“姜萍定理”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