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8/301 第一页 上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一)
——陈世清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

中国经济学家陈世清在2003年2月发表的《创业经济学论纲》,2005年出版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专著及同期发表的大量论文中,虽然没有 “新结构经济学”的名词,但已经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概念的内容——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范式内核。

陈世清在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陈世清在上述作品中指出,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陈世清用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原理。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模式。

这说明,在林毅夫2012年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名词前,陈世清已经建构了包括理论与模式在内的完整的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二)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名词不是概念

名词和概念的区别:名词是概念的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内容,概念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定义,就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阐明概念的内容。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作为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概念是判断、推理的浓缩,判断、推理是概念的展开;从对称逻辑的角度来看,作为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概念是科学规律、科学原理的浓缩,科学规律、科学原理是概念的展开。因此,无论是根据形式逻辑还是根据对称逻辑,没有概念就没有科学规律与科学原理,也就没有与概念对应的理论内容。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是名词不是概念,是因为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及后来阐述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所有论文、专著中,没有一般“结构”的内容,没有经济“结构”的内容,没有经济学“结构”的内容,没有“结构经济学”的内容,没有建立在一般“结构”、 经济“结构”、经济学“结构”、“结构经济学”内容基础上的新的“结构经济学”的内容,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没有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正因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没有对应的内容,所以林毅夫无法给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下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且名实相符的定义,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及后来阐述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所有论文、专著中,都看不到林毅夫给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下的定义;虽然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捧到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光芒万丈高不可攀的程度,但百度百科“新结构经济学”词条仍然引用陈世清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名词不是概念。

新结构经济学也是结构经济学,需要结构性思维方式。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线性思维方式阐述真正的结构经济学原理,就像木的铁、圆的方一样,自相矛盾,根本不成立。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有结构经济学之名,无结构经济学之实;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是给和结构经济学内容无关的,林毅夫根据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交易成本论、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设计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贴的标签。所以林毅夫无法给“新结构经济学”下定义。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三)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吗

一、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理论。科学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形式逻辑、数学)反映世界的质,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本质和本质关系的展开;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知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类认识的目的;理论狭义来讲,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论的存在方式是论文、专著与教科书。抽象性、逻辑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四大本质特征。人类形象思维的成果,如书法艺术作品不是理论。没有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推演过程的随感、散文、技术、实验报告、可研报告、方案设计、模式设计、数学模型、政策建议不是理论。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不是理论。暂未证实也未证伪的学说或假说也不是理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既没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也没有由这个概念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原理体系,所以这本书在结构上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只是一本经济随感集或经济学散文集。

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科学学意义上的原创理论严格指别人没有说过、可以证实不可证伪的科学理论体系。原创理论首先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出发点,从抽象到具体,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一环扣一环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以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为表现形式。原创理论必须逻辑(形式逻辑与对称逻辑)上自圆其说,经得起实践检验。原创理论不是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新模式,而是新理论。原创理论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的原创理论往往是原有理论或前人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原创理论不包括那些虽然别人没有说过、但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和不可以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原创理论,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中,凡是理论的部分都不是他自己的原创,他自己原创的只有“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词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方式设想及政策建议,这些都不是理论。

三、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2014年出版之前,陈世清的原创经济学理论有:

1、  纵深学科
2、  对称哲学
3、对称辩证法
4、五度空间理论(五维空间)
5、知识运营学
6、对称逻辑学
7、对称经济学
8、对称管理学
9、二次创业理论
10、创业经济学
11、再生经济学
12、幸福经济理论
13、和谐经济学
14、共有制理论
15、名牌经济学
16、创业工程
17、创业管理学
18、中国经济学
19、转型经济学
20、对称哲学
21、幸福经济学
22、对称平衡论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四)
——为什么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学方法。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干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1937年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理论。

中国经济学家陈世清在2005年出版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专著及同期发表的大量论文中,虽然没有 “新结构经济学”的名词,但已经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概念的内容——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提出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范式内核。

陈世清在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陈世清在上述作品中指出,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陈世清用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原理。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模式。

这说明,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产生前,陈世清已经建构了包括理论与模式在内的完整的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来源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1937年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政府必须有为的有为政府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使用的经济学方法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概念成立是理论成立的必要前提,定义成立是概念成立的必要条件。林毅夫虽然在2012年出版的《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名词,但通篇没有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定义(百度百科“新结构经济学”词条引用的是陈世清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没有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指明在他“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中有超过此前出版的陈世清上述相关专著的内容。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来的“市场换技术”及其后 “西潮与东风”中提出来的“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只是上面别人已经讲过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引申出来的政策建议,充其量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虽然来源于理论,但本身不是理论。由于林毅夫的“市场换技术”、 “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别人已经讲过的理论,而且在实践有效性上也远远不如以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上述陈世清的“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林毅夫的“市场换技术”、 “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是原创理论,也不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3.0版、发展经济学的新的里程碑。

如果林毅夫能够运用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把上面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理论,那也可以说是形成新的理论。问题是林毅夫所运用的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线性、客体性、还原论思维方式不可能形成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可能把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理论。同时,要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必要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形成经济活动的主客体对称关系,而林毅夫所运用的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线性、客体性、还原论思维方式也不可能形成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他的“政府顺应有为”观并不构成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所以林毅夫不可能把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总之,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中凡是可以称之为理论的内容都不是林毅夫的原创,林毅夫除了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词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设想以外没有提出任何新理论。所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只是经济学名词创新,不是经济学概念创新,不是经济学理论创新。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五)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新的结构经济学概念、范畴与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本质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内核。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对称平衡论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以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构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实践功能。

以主客体关系为脉络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是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唯一科学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旧结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以政府乱为—政府无为—政府有为作为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的标准没有科学与科学史根据。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具备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范式内核、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实践功能,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陈世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本质区别

1、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中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其边际条件要靠主体界定、认定、挖掘、开发和运营,而主体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其边际条件的界定、认定、挖掘、开发和运营成效取决于主体的战略目标、战略眼光、经营策略与运营、管理团队。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排除人的主体性。虽然林毅夫提到“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它在每一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是由其在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但他无法解释他的缺主体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他的仅仅基于边际效率的企业自生能力与内生动力怎样使“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那个时点”的经济结构,因此他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只能是消极、静态、纯客体的。

2、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内容复杂多样,不但包括天时、地利因素,还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和因素(如营商环境),是时间、空间、层次五维空间相互对称相互转化的;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只有平面二维空间因素。

3、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因,产业升级是果。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无法解释说明产业升级的动力与机制,无法促进产业升级,充其量是以产业升级为既定前提顺应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因,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果。

4、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参照系是边际效益,核心是价值;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参照系是边际效率,核心是价格。

5、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边际条件既可以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宏观经济,也可以是以区域为单位的中观经济,还可以是以乡村、企业为单位的微观经济;边际效益实现途径既可以是国际市场,也可以是国内市场。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边际条件只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宏观经济,边际效率实现途径只能是国际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林毅夫——大名鼎鼎的世界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无法运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真正给地方经济把脉的根本原因——林毅夫无法运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定位、界定、认定、挖掘地方经济特殊的、微观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6、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论基础是价值经济学与对称平衡论;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论。







陈世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区别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自己制定的。
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别人制定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科学的。
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西方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上。

 


陈世清: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靠创建,还是靠“接近”?

世界一流大学  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创新型大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力的大学。创新型大学把学力摆在学历前面,课程设置、人员匹配、机构设立、人才评价、资源配置,都围绕着培养能出原创成果的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创新型大学出原创成果的能力高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

根据上述“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靠创建,而不是靠“接近”。所谓“接近”,就是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定位为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名、论文引用率排名的推进工程。定位为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论文引用率排名推进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海市蜃楼。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4%B8%80%E6%B5%81%E5%A4%A7%E5%AD%A6/7909867?share_fr=pc_qrcode&bk_share=wechat&bk_sharefr=lemma





陈世清:北大校长“北大已经基本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该怎么改?

北大校长“北大已经基本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这句话有以下几种改法——

从语法角度,这句话有两种改法:一是“北京大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一是“北京大学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从形式逻辑角度,“北京大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这两句话自相矛盾。根据不矛盾律,这两句只能保留一句。

从对称逻辑角度,“北京大学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是扯蛋。

所以唯一正确的改法:北京大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不过这句话虽然唯一正确,然而却是“唯一正确”的废话:什么是“接近”?“接近”的定义、标准是什么?如果“接近”的定义、标准不明确,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说自己“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北京大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这句话虽然正确,然而没有意义。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49525469659173129%22%7D&from=timeline


分页: 118/301 第一页 上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