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 ——林毅夫线性思维方式为什么是错的?
[
2019/05/13 12:25 | by admin ]

陈世清: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
——林毅夫线性思维方式为什么是错的?
经济是社会复杂系统。经济信息是无序的,经济知识是有序的;经济感性是无序的,经济理性是有序的。人的认识从经济信息上升到经济知识,从经济感性归纳到经济理性,就是人的“理性”从有限上升到无限、从相对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对界线明确的特定经济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可以深化,不可以证伪。可以证伪的,是伪科学。用对称逻辑的眼光看来,自诩“唯一”“科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恰恰就是这样的伪科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把可证伪性作为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只能证明它们底气不足。经济学数学化的根源之一,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人的理性行为,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这是把经济学的不可能性结论作为前提,虽然这种做法贴上了“理性”的标签。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从理性主义出发而陷入经验主义,说明他并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而经验主义本质上必然要陷于相对主义。反过来,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把多元的理论发展看成是非连续的过程,则把各种理论的产生看成是非还原的、独断的,因而倒陷入绝对主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上的“两极相逢”。只有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个极端的扬弃,实现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超越,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方法论。能够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个极端的扬弃、实现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超越的,只能是对称逻辑而不可能是形式逻辑。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在“自圆其说”时会陷入“悖论”,在实践运用中会陷于“悖境”。经常陷入“悖论”、 陷于“悖境”、有时还会陷进“囚徒困境”的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源于西方哲学的正统地位;西方哲学的正统地位,源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正统地位;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正统地位,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普适性的绝对性、线性思维方式的统治地位。然而,恰恰就是悖论与悖境的大量出现,宣告了传统形式逻辑普适性的绝对性与线性思维方式的统治地位的终结。形式逻辑不能作为建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充分逻辑,只有对称逻辑才能成为建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
陈世清:经济解释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林毅夫“经济解释”的方法为什么是错的?
[
2019/05/13 12:24 | by admin ]

陈世清:经济解释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林毅夫“经济解释”的方法为什么是错的?
人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都只研究构成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某个层面、某种要素、某类结构,因而都不能从总体上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与时俱进,根据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对它们扬弃、综合、升华,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本质与规律、建构对称经济学体系的必经途径。通过对各种经济学流派按不同的参照系进行定位,然后对他们进行扬弃,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也是对称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法之一。只有以五维空间为参照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背景下通过对称分析而形成一元化的人类经济学。用对称的方法认识经济,首先要求经济主体与经济对象的对称。经济学的多元化,不能排除每一“元”都必须能自圆其说,在特定参照系中必须是绝对真理。但由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与主体性上的缺陷,所以他们连“多元化”中的每一个“元”都算不上,只能算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参照价值的资料。决定经济解释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的不在于解释本身,而在于解释者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停留在归纳(统计)、演绎这个线性层面上,那么再精密的解释过程,籍以建立起来的再严密的数字模型,也难以保证其结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样的“经济解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在特定的参照系中,这不同的结论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从一般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同宇宙本质相一致的对称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同宇宙本质相一致的对称方法、五维空间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而用形式逻辑作指导,经济解释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以形式逻辑为逻辑充分条件进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建构起来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管逻辑多严密,在理论上都不可能真正自圆其说,在实践上都经不起长期检验。
陈世清: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充分条件吗? ——林毅夫的逻辑观为什么是错的?
[
2019/05/13 12:22 | by admin ]

陈世清: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充分条件吗?
——林毅夫的逻辑观为什么是错的?
西方经济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不能被照搬照套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等于经济学没有绝对真理,不等于没有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不等于不能从西方经济学、中国古代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综合科学、哲学中扬弃、提炼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建立在归纳或统计基础上的“真理”固然只是暂时未被证伪,建立在典型分析基础上的真理,则永远不能被证伪。“人都是要死的”这个结论,从归纳逻辑来看,只是暂时未被证伪而不是不可能被证伪,但从对称逻辑来看,则永远不可能被证伪。任何普遍必然性结论即绝对真理的产生,都有一个从归纳到分析、从潜意识的分析到显意识的分析的过程。甚至逻辑科学本身的产生,也必须遵循这一过程。有的普遍必然性的结论似乎可以直接从不完全归纳得出来(比如“人都是要死的”),实际上是由于这些不完全归纳的长期刺激,在人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典型分析;只不过这种典型的分析隐藏在人的潜意识里,不为人所自知。只会做归纳和演绎的选择理性固然“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和选择的机会成本不一样”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擅长典型分析的创造理性则因为它的超越性和相容性,其适用范围完全可以打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作为选择理性,不但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而且连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现象也同样解释不了,这不是真理的相对性,而是形式逻辑、选择理性的局限性。任何普遍必然性结论的产生,不能靠归纳演绎,只能靠典型分析;不能靠形式逻辑,只能靠对称逻辑。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只对经济现象进行排列组合、统计分析、归纳演绎,只能隔靴搔痒;研究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只能靠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方法不能靠形式逻辑。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研究。
陈世清:经济学理论只是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吗? ——林毅夫的真理观为什么是错的
[
2019/05/13 12:21 | by admin ]

陈世清:经济学理论只是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吗?
——林毅夫的真理观为什么是错的
林毅夫:“所谓经济学的理论是用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首先,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就必须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因为只有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几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说明清楚。” ④如果仅到此为止,林毅夫只是说明遵守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那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接下来林毅夫笔锋一转,“因此,方法论规范化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和所解释的经验事实一致。” ⑤这说明,形式逻辑不仅是林毅夫“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林毅夫“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充分条件。以形式逻辑为充分条件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其结论即使和所解释的经验事实一致,也只能“暂时被接受”⑥并不为奇,出现“当一个现象可以用一个内部逻辑一致的理论来解释时,通常也可以通过不同变量的选择组合,而同时形成几个内部逻辑严密并同样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⑦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也很正常。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以形式逻辑为充分条件推导出来的理论可以符合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但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的整体,因此也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后面的规律,揭示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它可以被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证实,同样可以被经济现象的另一方面证伪。用仅仅满足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只能对经济活动产生误导。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在形式逻辑上是严密的,也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累了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大成就”的证明,因此在形式逻辑这个层面而言,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是真理。但就我国的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目前遇到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使美元不断贬值而我国却无可奈何的困境、国家为对冲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增发与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的困境、因通货膨胀使人民不敢消费而使国内市场低迷、内需企业前景暗淡、失业率提升、资源枯竭、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提升速度缓慢、发展缺乏后劲等等现象来看,我国积累的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标志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失误的证明。形式逻辑用边际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用规模分析方法,只有规模分析方法才是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边际分析只能作为规模分析的环节而被包容在规模分析之中。用边际分析方法,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真理;用规模分析方法,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谬误,并给我国的发展战略造成重大误导,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既然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只能用规模分析,所以符合形式逻辑要求只能是经济学真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既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规模分析方法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是对称逻辑的方法,所以只有不但符合形式逻辑、而且符合对称逻辑的经济学理论才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所以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陈世清:理论既不能被证实又不能被证伪吗? ——林毅夫的科学观为什么是错的?
[
2019/05/13 12:20 | by admin ]

陈世清:理论既不能被证实又不能被证伪吗?
——林毅夫的科学观为什么是错的?
林毅夫:“我接受波普的说法,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不被证伪。一个理论的推论和被解释的现象一致,只能说暂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而不能说这个理论被证实了,认为理论被证实容易把理论当作真理,以为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 ①“现在的主流理论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产生的,那么它确实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现象,但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制度安排不完全一样,因此,决策者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和选择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发达国家的最优选择,在转型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不见得是最优的,也就是说,现有的主流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②“经济学是人的选择行为的科学,那么,从人的选择的最基本的动机出发来建立的理论体系,对人的行为有最大的解释力,贝克尔的贡献就在这一点上。” ③林毅夫的“不能被证实,只能不被证伪”的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理论”只能是神学或玄学而不可能是科学。科学虽然不可能被证伪,但任何科学,只要是真正的科学,就肯定能被证实。林毅夫在这里是用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进而走向科学虚无主义的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然后得出人的理性就是选择理性、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意选择“理论”的实用主义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