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37/301 第一页 上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什么是中国智慧?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对称、非线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称、非线性、系统性思维方式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以对称、非线性、系统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创立的对称逻辑、对称逻辑学化解了形式逻辑思维方式造成的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得到了科学的证明,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权。对称逻辑及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体系。只有对称逻辑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对称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只有对称管理学才是科学的管理学, 只有对称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对称逻辑学、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才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只有中国智慧的结晶对称经济学才能正确解释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建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发展模式。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是西方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可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价格经济学方法秉持西方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以新古典价格经济学方法为方法论原则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不可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体现西方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推广“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不可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4、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片面解释,设计的发展中国家唯利是图的赚钱模式、GDP增长方式渗透西方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片面解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设计发展中国家唯利是图赚钱模式、GDP增长方式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不可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陈世清: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六)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说明,发展中国家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遵循比较优势,也不是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而是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因此,发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不是林毅夫讲的遵循比较优势,而是把增长纳入发展轨道,用包容性发展包容增长。只要包容性发展,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赶超战略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即产业升级乏力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不是原因;林毅夫把“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当做“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同义反复、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没有发挥比较优势,所以对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开出的处方是遵循比较优势(林毅夫: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得遵循比较优势。2016-08-24 澎湃新闻网)。林毅夫忘了:正是自我设限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及其背后的GDP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乏力的根本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本质原因的分析说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以唯利是图的新古典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方式、体现GDP增长方式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模式、体现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与“领头雁模式”不但不能使发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只能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









陈世清:发展经济学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范式转换。发展经济学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价格经济学为核心、线性抽象为方法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向对称平衡论为基础、价值经济学为核心、复杂系统论为方法的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范式转换。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发展经济学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以金钱为中心、价格为核心机制、GDP增长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价值为核心机制、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共有制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常态化法制完善市场规范充分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与民间市场的基础作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GDP增长方式向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配置型增长方式向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挤掉配置型增长方式中的GDP泡沫;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经济结构畸形、产能相对过剩的不对称态增长方式,向经济对称态稳增长结构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资源低端产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长方式向生态化创新性精细可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外延数量增长型增长方式向内涵质量增长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效率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向内需导向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向资本运营—知识运营转变。所谓稳增长,不仅是数量上的稳增长,而且是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过程中的自觉性、有序性、持续性,通过发现、培植新增长点与技术、结构创新,自觉推动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不存在其他自由主义盛行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低级增长方式向高级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样的增长停滞不前现象。

发展经济学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发展经济学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发展经济学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的追求目标。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发展经济学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发展经济学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

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
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范式、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核心都是价值而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价格。价值体现了经济主客体的对称;经济新常态的一切特征,都是以价值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展开。以价值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与以价格为核心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有本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一切区别,都是以价值为核心还是以价格为核心这一本质区别的展开。无论投资驱动还是创新驱动,抑或投资驱动基础上的创新驱动,都是手段,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目的。如果把经济核心定位于价格,经济发展定位于一切向钱看,GDP增长就会演变为GDP增长方式;如果把经济核心定位于价值,经济发展定位于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GDP增长就从属于发展。演变为GDP增长方式的GDP高速增长确实会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这样的GDP增长确实需要减速;定位于价值、从属于发展的GDP增长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这样的GDP增长不但不需要减速而且还要加速。只要是真正属于发展范畴的增长,其增长率不封顶不设限。GDP增长率只是增长的参数,既非目标,也非指标;对其预测、评估只有参考价值,其意义不容夸大 [。

发展经济学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讲的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

发展经济学发展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边际效率的增长。再生生产力不能归结于生产率——再生生产力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范畴,而生产率只是量的概念。生产率概念产生于工业经济时期,再生生产力则属于知识经济。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还是把“生产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还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发展”与“增长”的根本区别,是发展经济学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

发展经济学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片面的增长。作为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经济是整体范畴而不是层次范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立体经济而不是层次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没有外部性,经济发展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但只有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使政府经济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环节。发展经济学发展不仅指社会财富总量或社会有效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社会福利总水平或社会总的幸福指数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

发展经济学发展是辨证的发展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契机而不是中国重演西方经济增长史的平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逻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其成果本来属于人民而不仅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学发展是政府执政能力与民间活力、国富与民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族主体性与开放性、物资财富增加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对称发展 [。

发展经济学,是对经济本义的复归,对人类经济活动本义的复归。发展经济学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生产力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可持续增长的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陈世清:什么是学术规范?
——关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规范问题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研究必须运用一般科学方法,研究成果必须符合科学学基本原理,理论阐述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与对称逻辑,文字表述必须符合学术论著格式要求。

上述学术规范的四个要件,也是博士论文规范性要求的四条标准。博士论文除了规范性要求,还有原创性要求。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存在以下学术规范问题: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没有明确的概念,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定义,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内容和“新结构经济学”这个书名不符合,无论是形式逻辑角度还是科学学角度《新结构经济学》的书名极不规范。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总体上没有明确的论题、充分的论据与严密的论证。他的发展经济学1.0、2.0、3.0的区分,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区分未经科学论证,没有科学根据。他根据其运用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解释牵强附会,违背充足理由律;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赶超战略违背比较优势的论点缺乏充分的论据、符合逻辑规则的论证,结论是武断的,违背形式逻辑。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在当今时代已经过时,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根据“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设想没有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伪,违背对称逻辑。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在运用先前别人的理论成果(如“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时,没有做出理论来源与承继关系的说明;对先前出版的同类论著也没有做出厘清说明,以致被吹嘘成“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这不仅是学术规范问题,而且涉及到学风问题。






陈世清:什么是现代农业?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只字不提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现代农业指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的统一,是田园综合体和新型城镇化的统一,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统一。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加快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消灭贫困、缓解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城乡差距、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现代农业,是因为:

1、现代农业是以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和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其他环节处于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离开了智慧经济为主导、数字经济为核心、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现代农业也就不存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论、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思维方式不承认智慧经济与数字经济,无法理解产业融合,也就无法理解与把握现代农业。

2、现代产业体系以人的主体性为本质,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现代农业也是以人的主体性为灵魂。体现人的主体性的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论否认人的主体性,林毅夫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分析方法把创新归结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归结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人归结为被激励的客体,缺少经济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原则,不可能理解把握现代农业。林毅夫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迄今所做的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都和现代农业无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BA%E6%85%A7%E5%86%9C%E4%B8%9A/726492?fr=aladdin






分页: 137/301 第一页 上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