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40/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违背比较优势就一定失败吗?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二)

林毅夫认为我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迟缓、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经济、扭曲价格、违背比较优势失败的例子,不符合发展经济学原理,也不是中国经验的总结。

林毅夫:在1949年社会主义建国以后,为了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时的发展思路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也就是试图快速建立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大的现代化产业。那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自己发明。这样也就放弃了前面所讲的“后来者优势”的好处。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而我国当时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资本非常短缺。资本密集的产业最重要的生产成本是资金的成本,我国资本短缺,资金的价格非常高,生产成本就会比发达国家高,这种产业我国没有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其中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只有依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这些重工业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靠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来降低重工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够得到所需资源,以及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的直接干预以保证企业会按政府的计划生产。靠计划体制让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快速建立起现代化的重工业体系,在60年代就能试爆原子弹,70年代卫星能上天。但是效率非常低,导致人均收入水平在1978年时,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于2017年9月20日在“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一期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在真正的发展经济学看来,无论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是GDP增长速度,都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真正发展速度的指标。

我国建国30年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确立国家主体性的需要。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体性。在中国一穷二白、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主体性几乎丧失殆尽的基础上建成独立完整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阶段才能确立中国国家独立自主、主权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与形成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前提。建国30年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确立我国民族主体性、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政治经济前提,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新古典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边际效率分析方法来看是失败的,从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来看往往是成功的。

我国建国30年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后面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产业、产业链之间的本质关系就是经济规律。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所反映的经济规律,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所以,我国建国30年国家投资优先、节约优先、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度高的重工业,不但是建国后国家主体性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本身的要求;虽然从局部来看扭曲了价格、违背了比较优势,然而在整体上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陈世清:什么是产业革命?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只字不提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产业革命即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通过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实现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人类迄今已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畜牧业,第二次农业,第三次手工业,第四次工业,第五次信息业,第六次知识业;并形成五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产业知识业。由于知识产业不仅指知识产业化,而且指知识产业龙头化,所以没必要把知识产业按生态原则来重塑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称之为第七、第八次产业革命。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产业革命,是因为:

产业革命是人的主体性地位跨越式上升的过程,缺主体的林毅夫所运用的新古典方法无法解释与把握产业革命。林毅夫的产业结构升级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前提;虽然林毅夫也提到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动态的作用,但他的技术创新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属于要素禀赋的范畴,不属于主体性的范畴。不以主体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无法解释作为产业革命的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只能把产业结构升级看成产业升级中没有质变的连续过程。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语境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是同义语,作为产业革命的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微观的企业产业升级没有质的区别。产业革命作为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微观的产业升级质的飞跃的结果,没有主客体对称结构的林毅夫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无法解释从微观企业产业升级到宏观产业革命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产业革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跨越式发展的非线性过程而不是线性过程,秉持线性思维方式的林毅夫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只能推出“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等全球性线性发展模式,无法解释与把握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先行发生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的过程,只能对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边际分析的林毅夫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无法解释与把握能够使作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消失的、最新发生的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信息产业革命、知识产业(智慧产业)革命。




陈世清:什么是原创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二)

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形式逻辑、数学)反映世界的质,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本质和本质关系的展开;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知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类认识的目的;理论狭义来讲,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论的存在方式是论文、专著与教科书。抽象性、逻辑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四大本质特征。人类形象思维的成果,如书法艺术作品不是理论。没有严密逻辑推演过程的随感、散文、模式、技术、实验报告、可研报告不是理论。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不是理论。暂未证实也未证伪的学说或假说也不是理论。

原创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原创理论严格指别人没有说过、可以证实不可证伪的科学理论体系。原创理论首先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出发点,从抽象到具体,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一环扣一环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以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为表现形式。原创理论必须逻辑(形式逻辑与对称逻辑)上自圆其说,经得起实践检验。原创理论不是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新模式,而是新理论。原创理论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的原创理论往往是原有理论或前人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原创理论不包括那些虽然别人没有说过、但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和不可以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原创理论,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中,凡是理论的部分都不是他自己的原创,他自己原创的只有“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词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方式设想及政策建议,这些都不是理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既没有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原创核心概念,也没有由这个概念展开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原理体系,所以这本书在结构上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只是一本经济随感集或经济学散文集。





陈世清:什么是民族主体性?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字不提民族主体性?

民族主体性  民族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性质。民族主体性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民族凝聚力是核心。在现实中,民族主体性往往表现为国家主体性。由于国家是制度的组合,所以民族主体性的依据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加上制度自信。在现实表述中,国家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是同义词。

根据民族主体性的要求,一个国家是否强国,不在现象,而在本质;不在数字,而在根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整体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在国际上傲视群雄、与狼共舞的强国。强国是国民素质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知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城镇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体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上述十大现代化是强国的硬件,民族凝聚力是强国的软件,现代化+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体性——国际竞争力是强国从内到外、层层递进的功能展示。没有平等、正义、自由、民主、人民幸福,就没有民族凝聚力;没有民族凝聚力,就没有民族主体性;没有民族凝聚力与民族主体性,就没有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强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强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向国外倾销低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不是和大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能力,不是和强国建立“谁也离不开谁”的“婚姻关系”的能力,而是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举止优雅长袖善舞风度翩翩拥有举足轻重话语权的能力,在和任何强国交往中拥有主动权、在国际政治经济走向中拥有主导权的能力,为维护国际公平秩序维持国际关系平衡敢于和任何强国叫板的能力,使本民族文化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在国际上得到尊重的能力,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本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信息安全的能力。

GDP只是大国的指标之一,不是大国的核心指标,更不是大国的目标。大国只是强国的有利条件,不是强国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强国的充分条件。如果既是大国又是强国,就是超级大国。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作为大国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中国的强国梦就是超级大国梦。说我们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无异于说我们中国永远不做强国,将“韬光养晦”进行到底,这只能造成人心涣散、民族凝聚力降低。强国,既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模式。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统一的模式,就是在经过计划体制确立中国国家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改革开放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建成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模式。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是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中国一穷二白、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主体性几乎丧失殆尽的基础上建成独立完整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计划经济这个阶段才能确立中国国家独立自主、主权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体性、建成中国初步工业化体系与形成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前提。建国30年的计划经济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政治经济前提,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阶段,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也经过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两大步骤。没有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与高扬,没有民间创业潮形成的经济活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主体基础。在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机制已经成型时,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使政治体制成为民主与法制相统一、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的、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制度保障,经济自由化的结果只能是腐败盛行、世风日下、人的道德素质降低、数字泡沫经济与两极分化,造成人心涣散、民族凝聚力降低。中国的强国发展模式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发展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逻辑。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强国的契机,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爬行永远只能是弱国而不可能成为强国。

根据上述民族主体性的定义和释义,民族主体性属于价值范畴而不属于价格范畴,也不属于能够还原为价格的价值范畴。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提民族主体性?因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只承认价格不承认价值,只承认能够还原为价格的价值不承认不能还原为价格的价值;它的“比较优势”以“国际化视野”为参照,以拆除民族主体性藩篱为前提,如果承认民族主体性将使 “比较优势”因没有立足的根基、没有变现的条件而失效。



陈世清:什么是产业升级?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没有真正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产业升级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从中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产业中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机制: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率和企业利润率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使整个产业的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业升级、产业平均附加值提高不是仅仅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而是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前的附加值提高是产业升级的量变,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的质变。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升级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阶段。从宏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产业结构升级,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增长方式向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宏观的产业升级或产业结构升级既指旧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指新的、更高级的业态产生。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产品附加值提高都是产业升级的核心与灵魂,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提高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根本。产品附加值提高不能和生产率提高划等号。根据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生产率提高只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虽然提高企业利润率和GDP增长指数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但产品附加值提高也不能仅仅和企业利润率、GDP增长指数提高划等号。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产业升级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

产业升级的核心是附加值提高。附加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附加值提高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增加、层次提升;附加值提高首先是使用价值增加、层次提升,然后才是利润率提高。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之所以没有真正的产业升级,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只承认价格不承认使用价值;林毅夫秉持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非对称、还原论、客体性思维方式,使其所描述的产业升级的内涵、过程、机制与动力都和真正的产业升级没有关系。林毅夫把附加值提高简单地和利润率提高划等号,把创新归结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归结为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归结为边际效率,不可能科学解释产业升级的内涵、过程、机制与动力。

1、产业升级的内涵,不是林毅夫所说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一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时间点上横向的不同排列组合及由此带来的边际效率提高,而是使附加值提高的纵向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运营到产品运营到资产运营到资本运营到知识运营、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要素驱动型到投资驱动型到创新驱动型、从资源配置型到资源再生型、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开发型,产业形态从第一产业农业到第二产业工业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到第四产业信息业到第五产业知识业,工业发展从机械化(工业1.0)到电气化(工业2.0)到自动化(工业3.0)到智能化(工业4.0),互联网发展从门户到电子商务到云计算到区块链到物联网,通讯技术从1G到2G到3G到4G到5G,这些产业升级的内容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种程度上可能包含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横向的不同排列组合及由此带来的边际效率提高,但核心是生产要素的技术含量增加、层次提高,并由此导致产品质量提高、功能增加、产业链升级与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提高。

2、产业升级的过程,不是林毅夫所说的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时间点上动态排列组合的过程,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趋同、比较优势归零、由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竞争逐步转变为科技创新力竞争的过程。当人类进入使用清洁可再生太阳能源时代,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的要素禀赋没有意义,产生的比较优势为零。当人类进入三D打印家具时代,手工制造家具国家的劳动力要素禀赋没有意义,工人分工的比较优势为零。

3、产业升级的机制,不是林毅夫说的内生于一国要素禀赋结构,通过比较优势的边际效率形成价格差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变现、积累利润,而是自身附加值提高。从清洁可再生太阳能源代替石油、三D打印家具代替手工制造家具的产业升级机制可以看出,产业升级的附加值提高不仅仅是交易成本降低利润率提高,而是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规模经济价值的提高。

4、产业升级的动力,不仅仅是林毅夫说的实时动态、不断提高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边际效率,而是基于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人类不断创新,包括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才是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动力。如果说,在人类处于资源运营、产品运营增长方式时,实时动态、不断提高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边际效率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之一,那么在人类进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增长方式时代,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起作用的基础将逐步消失。这时科技创新(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将是产业升级的唯一动力。







分页: 140/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