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智慧经济与智慧产业(今日头条)
[
2016/08/07 11:14 | by admin ]

陈世清:智慧经济与智慧产业
智慧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渗透与再造。智慧经济,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智慧经济概念使知识经济的概念全面化、系统化、功能化、可操作化,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所以从经济形态上是智慧经济,产业形态上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从增长方式上就是知识运营——智慧经济作为动态的、功能化的知识经济,就是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以知识运营为增长方式的经济形态;也只有知识经济上升到智慧经济阶段,人类经济增长方式才由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
作为智慧经济龙头产业的智慧产业,是人的智慧在生产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人的智慧主要表现为创意,所以智慧产业也叫创意产业。智慧产业或创意产业表现为人的创意对资源整合与资源再生起主导作用,也表现为通过创意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整合作用。智慧产业或创意产业是知识产业的完成,本质上仍然属于知识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作为智慧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知识运营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产生新事物。知识运营中,知识创新是物质创新的前提,人造自然创新是人工自然创新的前提,人工自然创新是人化自然创新的前提。
作为智慧经济技术手段的智能经济,是以智能机和信息网络为基础、平台和工具的智慧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突出了智慧经济中智能机和信息网络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知识经济形态和信息经济形态的历史衔接。
智慧产业+知识运营+智能经济=智慧经济。智慧经济首先通过智慧产业用智慧孵化项目,然后孵化企业,然后孵化名牌企业。知识运营,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手段(主要为信息高速公路,包括智能机),通过智慧产业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高科技项目。知识运营是人类迄今最高层次的项目、最新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智慧产业是用先进的理论规范经济活动。以往的经济活动都是从经济实践活动中形成经验,再从经验上升为理论;而智慧产业则一开始就是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理论先行是智慧产业的第一特征。智慧产业的第二个特征是用科学规律规范经济活动。我们现在用得越来越频繁的诸如“规范经营”、“规范竞争”、“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字眼,其中的“规范”、“国际惯例”等都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或人类长期经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这些规律虽然都以规则、法律等观念形式存在,然而却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智慧产业就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发现、制定、运用科学规律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活动的效益。
智慧产业是企业“软件”的运营。企业“软件”有两层含义:①企业客观的关系,包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产品之间的关系;②企业主观的关系,即反映和处理企业客观关系的理论(含理念)、制度、管理。智慧产业,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主观关系,来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客观关系,以取得企业最大限度的效益。
智慧产业是经济活动中智力运作方式的综合和升华。企业智力运作方式有三种:点子→策划→创造。这是知识运营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实际上,点子、策划也都包含了创造,只是自发、肤浅、低层次的创造。创造就是通过质变,达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量变达到质变,必须通过序(结构)变。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序变)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智慧产业是自上而下的运营。人类以往的经济活动发展是从产品运营,上升到资产运营,尔后上升到资本运营,最后上升到知识运营;而智慧产业则是以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前者呈自下而上发展,后者呈自上而下提升。我们把前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一次创业,后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二次创业。
智慧产业是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传统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这是片面的。资本积累只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内涵扩大再生产,靠的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知识运营。如果说,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于增加几吨炸药释放的能量,那么,靠知识运营带来的企业的序变(理论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而产生的能量,也必然大于简单的投资增长而产生的能量。实际上,通过投资的量的增加也必须通过序变(结构的变化)才能达到经济总量的增长。知识运营是把这种序变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产生相对于投资增长的“无投资增长”效益。
智慧产业是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互相转化的中介。智慧产业促使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把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促使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智慧产业是人类二次创业的龙头。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
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在这里,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二次创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智慧经济的核心。知识运营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先导与主导。创意产业成为知识产业的主导,使人类由一次创业转变为二次创业,使人类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的知识运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的能动的先导部分。
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智慧产业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在宏观产业层面上,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因此,上述知识运营的微观方式是宏观方式的内涵,宏观方式是微观方式的外延展开。
知识经济并非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指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正好像工业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和取消农业一样,知识产业化也不能代替和取消传统产业。知识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主导化和龙头化——用智慧和智慧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二次创业的实质,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第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信息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使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或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由从属转为主导。
只有智慧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智慧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而只有智慧产业龙头化,才使这种桥梁和纽带现实地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使它们各自得以升华和超越。这是人类创业史的否定之否定:人类“产业”未分状态→各个产业的分离→各个产业的重新统一。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智慧经济就是世界大同——人类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智慧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渗透与再造。智慧经济,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智慧经济概念使知识经济的概念全面化、系统化、功能化、可操作化,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所以从经济形态上是智慧经济,产业形态上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从增长方式上就是知识运营——智慧经济作为动态的、功能化的知识经济,就是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以知识运营为增长方式的经济形态;也只有知识经济上升到智慧经济阶段,人类经济增长方式才由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
作为智慧经济龙头产业的智慧产业,是人的智慧在生产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人的智慧主要表现为创意,所以智慧产业也叫创意产业。智慧产业或创意产业表现为人的创意对资源整合与资源再生起主导作用,也表现为通过创意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整合作用。智慧产业或创意产业是知识产业的完成,本质上仍然属于知识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作为智慧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知识运营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产生新事物。知识运营中,知识创新是物质创新的前提,人造自然创新是人工自然创新的前提,人工自然创新是人化自然创新的前提。
作为智慧经济技术手段的智能经济,是以智能机和信息网络为基础、平台和工具的智慧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突出了智慧经济中智能机和信息网络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知识经济形态和信息经济形态的历史衔接。
智慧产业+知识运营+智能经济=智慧经济。智慧经济首先通过智慧产业用智慧孵化项目,然后孵化企业,然后孵化名牌企业。知识运营,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手段(主要为信息高速公路,包括智能机),通过智慧产业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高科技项目。知识运营是人类迄今最高层次的项目、最新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智慧产业是用先进的理论规范经济活动。以往的经济活动都是从经济实践活动中形成经验,再从经验上升为理论;而智慧产业则一开始就是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理论先行是智慧产业的第一特征。智慧产业的第二个特征是用科学规律规范经济活动。我们现在用得越来越频繁的诸如“规范经营”、“规范竞争”、“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字眼,其中的“规范”、“国际惯例”等都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或人类长期经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这些规律虽然都以规则、法律等观念形式存在,然而却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智慧产业就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发现、制定、运用科学规律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活动的效益。
智慧产业是企业“软件”的运营。企业“软件”有两层含义:①企业客观的关系,包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产品之间的关系;②企业主观的关系,即反映和处理企业客观关系的理论(含理念)、制度、管理。智慧产业,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主观关系,来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客观关系,以取得企业最大限度的效益。
智慧产业是经济活动中智力运作方式的综合和升华。企业智力运作方式有三种:点子→策划→创造。这是知识运营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实际上,点子、策划也都包含了创造,只是自发、肤浅、低层次的创造。创造就是通过质变,达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量变达到质变,必须通过序(结构)变。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序变)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智慧产业是自上而下的运营。人类以往的经济活动发展是从产品运营,上升到资产运营,尔后上升到资本运营,最后上升到知识运营;而智慧产业则是以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前者呈自下而上发展,后者呈自上而下提升。我们把前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一次创业,后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二次创业。
智慧产业是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传统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这是片面的。资本积累只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内涵扩大再生产,靠的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知识运营。如果说,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于增加几吨炸药释放的能量,那么,靠知识运营带来的企业的序变(理论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而产生的能量,也必然大于简单的投资增长而产生的能量。实际上,通过投资的量的增加也必须通过序变(结构的变化)才能达到经济总量的增长。知识运营是把这种序变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产生相对于投资增长的“无投资增长”效益。
智慧产业是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互相转化的中介。智慧产业促使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把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促使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智慧产业是人类二次创业的龙头。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
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在这里,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智慧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二次创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智慧经济的核心。知识运营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先导与主导。创意产业成为知识产业的主导,使人类由一次创业转变为二次创业,使人类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的知识运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的能动的先导部分。
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智慧产业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在宏观产业层面上,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因此,上述知识运营的微观方式是宏观方式的内涵,宏观方式是微观方式的外延展开。
知识经济并非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指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正好像工业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和取消农业一样,知识产业化也不能代替和取消传统产业。知识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主导化和龙头化——用智慧和智慧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二次创业的实质,是通过智慧产业使第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信息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使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或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由从属转为主导。
只有智慧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智慧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而只有智慧产业龙头化,才使这种桥梁和纽带现实地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使它们各自得以升华和超越。这是人类创业史的否定之否定:人类“产业”未分状态→各个产业的分离→各个产业的重新统一。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智慧经济就是世界大同——人类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四)(头版头条)
[
2016/08/07 11:12 | by admin ]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四)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用时空相对论解“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芝诺讲:阿基里斯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解悖:这个悖论割裂了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看到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运动时空间的非连续性。连续运动的物体——乌龟——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可以和连续运动的另一物体——阿基里斯——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的特定的空间重合,这个重合点就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时空点。这个重合完全可以以阿基里斯超过乌龟的形式实现。这说明,阿基里斯可以追上乌龟。
同时,这个悖论是以阿基里斯不可能超过乌龟、只能跟在乌龟后面为立论前提,也就是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立论前提,这是犯了把结论当预设前提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这个悖论的语言表达式是:因为阿基里斯只能跟在乌龟后面追(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的表达式也是:因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即:因为A,所以A。循环论证。我们要追一个人的时候,要么从后面把他拉住,要么超过他,哪里有仅仅跟在他脚跟后面。问题是这个悖论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几千年没有人能看出来,用什么集合论来论证阿基里斯能追上乌龟。如果阿基里斯只能跟在后面追这个前提能成立,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用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解“二分法悖论”。 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
解悖:这个悖论是通过割裂物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用物质的无限性否认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否认非连续性,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属于循环论证。
纸牌悖论 纸牌悖论就是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那么到底哪句是正确的?
解悖:纸牌正反两面的表述是对立的,由于这对立的两种表述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命题,所以只能说这个所谓的悖论实际上是自相矛盾,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制造这个悖论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
秦赵之约 秦国与赵国订立条约:今后,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不久,秦国兴师攻打魏国,赵国打算援救。秦王不高兴,差人对赵王说: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秦国要打魏国,而赵国援救他们,这是违约。赵王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平原君,平原君向公孙龙请教。公孙龙回答:“赵王也可以派人对秦王说:赵国打算援救魏国,现在秦国却不帮助赵国,这也不合乎条约。”
解悖:法律上有“违约在先”一说,即合同一方已经违约的情况下,另一方违约不算违约。本悖论的产生源于没有把两个违约的行为和各自的时间对称,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用时空相对论解“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芝诺讲:阿基里斯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解悖:这个悖论割裂了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看到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运动时空间的非连续性。连续运动的物体——乌龟——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可以和连续运动的另一物体——阿基里斯——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的特定的空间重合,这个重合点就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时空点。这个重合完全可以以阿基里斯超过乌龟的形式实现。这说明,阿基里斯可以追上乌龟。
同时,这个悖论是以阿基里斯不可能超过乌龟、只能跟在乌龟后面为立论前提,也就是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立论前提,这是犯了把结论当预设前提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这个悖论的语言表达式是:因为阿基里斯只能跟在乌龟后面追(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的表达式也是:因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即:因为A,所以A。循环论证。我们要追一个人的时候,要么从后面把他拉住,要么超过他,哪里有仅仅跟在他脚跟后面。问题是这个悖论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几千年没有人能看出来,用什么集合论来论证阿基里斯能追上乌龟。如果阿基里斯只能跟在后面追这个前提能成立,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用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解“二分法悖论”。 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
解悖:这个悖论是通过割裂物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用物质的无限性否认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否认非连续性,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属于循环论证。
纸牌悖论 纸牌悖论就是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那么到底哪句是正确的?
解悖:纸牌正反两面的表述是对立的,由于这对立的两种表述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命题,所以只能说这个所谓的悖论实际上是自相矛盾,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制造这个悖论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
秦赵之约 秦国与赵国订立条约:今后,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不久,秦国兴师攻打魏国,赵国打算援救。秦王不高兴,差人对赵王说: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秦国要打魏国,而赵国援救他们,这是违约。赵王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平原君,平原君向公孙龙请教。公孙龙回答:“赵王也可以派人对秦王说:赵国打算援救魏国,现在秦国却不帮助赵国,这也不合乎条约。”
解悖:法律上有“违约在先”一说,即合同一方已经违约的情况下,另一方违约不算违约。本悖论的产生源于没有把两个违约的行为和各自的时间对称,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五)(头版头条)
[
2016/08/07 11:11 | by admin ]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五)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外祖母悖论: 英国科学家霍金设想人有可能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宇宙飞船——“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因此人有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人如果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外祖母就不可能生这个人的母亲,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出世; 现在这个人不但出世了,而且还杀死了他的外祖母。这就产生了悖论。这个悖论的抽象公式:不可能=现实。解决“外祖母悖论”,物理界产生了平等历史(也叫平行宇宙)的说法。
解悖:这个悖论犯了“用错误前提推出正确结论”的逻辑错误。产生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人有可能乘坐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这个前提不成立。时间本身是不可逆的,人不管怎样都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人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解开这个悖论的公式:不可能=不可能。
这个悖论的逻辑错误根源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把宇宙惯性系本身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而强加给宇宙惯性系,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人可以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 进行超越光速的时间旅行,人也只能看到死去的亲人生前活动的光影,不可能与死去的亲人见面并和死去的亲人对话,就像人可以通过录像看过去发生的事情不等于回到过去一样。人不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就像人不可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指的就是时间是不可倒流的。不能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霍金之所以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人可以追光”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时间不可倒流”是客观存在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霍金的时间机器理论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自己回到过去的意志通过所谓的“时间机器”与“时间隧道”的设想强加到宇宙头上,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孪生子佯谬 这是一个与相对论有关的悖论。
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用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把它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根据光速恒定,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的“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
“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因为他的生物钟,比留在地球上的人要慢。尽管目前的宇宙飞船还远远达不到接近光速的速度。
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前,牛顿定律是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条件下的定律,机械自然观统驭着人们的空间想象,因此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相对论化的概念是崭新的,它取缔了牛顿“绝对时间”的概念,使“绝对运动”概念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的快慢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生物钟取决于绝对时间而不是取决于相对时间,哥哥的生物钟不会因为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而比弟弟的生物钟走得慢;哥哥也不会因为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一段时间后变得比弟弟年轻。
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参照系,牛顿“绝对时间”属于宇宙惯性系,只要把参照系和惯性系区别开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理论与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两者并不冲突,都是科学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爱因斯坦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属于参照系范畴的时钟快慢、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强加到宇宙头上,认为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孪生子佯谬”的产生是不奇怪的。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不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以人为观察主体的参照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宇宙惯性系的规律反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与参照系无关,与人对时间的感觉无关,与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没有冲突。
伸缩的尺 这是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引出的另一个悖论: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它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这个问题是从迈克尔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后来形成了洛仑兹的机械收缩假说。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收缩可以用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着的相对速度来解释。
解悖:这个悖论的产生同样由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并因此混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概念。宇宙中物体的运动既有相对运动——在参照系中的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不在参照系、只在惯性系中的运动。在参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在惯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不会缩短。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是运动物体的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把特定时空状态(参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推到所有时空状态(惯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外祖母悖论: 英国科学家霍金设想人有可能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宇宙飞船——“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因此人有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人如果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外祖母就不可能生这个人的母亲,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出世; 现在这个人不但出世了,而且还杀死了他的外祖母。这就产生了悖论。这个悖论的抽象公式:不可能=现实。解决“外祖母悖论”,物理界产生了平等历史(也叫平行宇宙)的说法。
解悖:这个悖论犯了“用错误前提推出正确结论”的逻辑错误。产生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人有可能乘坐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这个前提不成立。时间本身是不可逆的,人不管怎样都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人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解开这个悖论的公式:不可能=不可能。
这个悖论的逻辑错误根源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把宇宙惯性系本身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而强加给宇宙惯性系,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人可以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 进行超越光速的时间旅行,人也只能看到死去的亲人生前活动的光影,不可能与死去的亲人见面并和死去的亲人对话,就像人可以通过录像看过去发生的事情不等于回到过去一样。人不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就像人不可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指的就是时间是不可倒流的。不能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霍金之所以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人可以追光”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时间不可倒流”是客观存在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霍金的时间机器理论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自己回到过去的意志通过所谓的“时间机器”与“时间隧道”的设想强加到宇宙头上,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孪生子佯谬 这是一个与相对论有关的悖论。
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用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把它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根据光速恒定,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的“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
“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因为他的生物钟,比留在地球上的人要慢。尽管目前的宇宙飞船还远远达不到接近光速的速度。
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前,牛顿定律是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条件下的定律,机械自然观统驭着人们的空间想象,因此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相对论化的概念是崭新的,它取缔了牛顿“绝对时间”的概念,使“绝对运动”概念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的快慢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生物钟取决于绝对时间而不是取决于相对时间,哥哥的生物钟不会因为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而比弟弟的生物钟走得慢;哥哥也不会因为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一段时间后变得比弟弟年轻。
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参照系,牛顿“绝对时间”属于宇宙惯性系,只要把参照系和惯性系区别开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理论与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两者并不冲突,都是科学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爱因斯坦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属于参照系范畴的时钟快慢、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强加到宇宙头上,认为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孪生子佯谬”的产生是不奇怪的。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不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以人为观察主体的参照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宇宙惯性系的规律反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与参照系无关,与人对时间的感觉无关,与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没有冲突。
伸缩的尺 这是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引出的另一个悖论: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它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这个问题是从迈克尔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后来形成了洛仑兹的机械收缩假说。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收缩可以用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着的相对速度来解释。
解悖:这个悖论的产生同样由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并因此混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概念。宇宙中物体的运动既有相对运动——在参照系中的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不在参照系、只在惯性系中的运动。在参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在惯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不会缩短。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是运动物体的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把特定时空状态(参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推到所有时空状态(惯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六)(头版头条)
[
2016/08/07 11:09 | by admin ]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六)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宝塔从有到无悖论:一个宝塔,如果从下面抽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是量变。当到达一定的度时,宝塔倒塌了,发生了质变,说明宝塔没有了。人们可以看到一准确的“度”。但是现在从上面拿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也是量变。直到拿完,宝塔不存在了,发生了质变,但人们就不容易找到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了。这个悖论的公式:同样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一个有度一个没度。
解悖:这是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例子。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纯粹的量变到质变,序变(结构变化)到质变。从上到下没有结构变化,所以一直到塔没了,属于前一种量变到质变;从下到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塔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塔塌了,属于后一种量变到质变。塔没了和塔塌了都是一种“度”,只不过不同的质变有不同的“度”的形式。塔没了这种质变的“度”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具体那一块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要靠直觉来把握,不能靠数字计算来把握。实际上两种量变到质变的度都存在,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后一种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也同样可以观察到。该悖论的错误在于:把量变到质变的一种类型的度,当做量变到质变的唯一类型的度,把不完全归纳当完全归纳,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谷“堆”悖论 如果1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2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3粒谷子落地也不能形成谷堆,依此类推,无论多少粒谷子落地都不能形成谷堆。
它的逻辑结构:
1粒谷子不是堆,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因此,100000粒谷子不是堆。按照这个结构,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本应该都没有区别,而现实中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都有区别,悖论由此产生。
解悖: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来实现。世界上任何量变都会产生质变。所以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普遍规律,也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否认量变会引起质变,否认谷粒的量变会产生“堆”的质变。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有个“度”,这个度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不可能通过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来把握。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只能把握量变,不能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的“度”,也无法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这是因方法错误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犯了把结论当前提的逻辑错误。
知道不知道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解悖:这个悖论由“知道”和“什么都不知道”两个命题组成,似乎自相矛盾,而且自相矛盾的两个命题都能成立。但两个命题所指的对象不同。“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外界事物,“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本身。这句话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两个命题包含的不同对象,误以为两个命题的对象是同一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违背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对称逻辑要求命题与对象对称。只要命题与对象对称,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卵有毛 如果鸡蛋里没毛,孵出来的小鸡怎么身上有毛? 但鸡蛋里只有蛋清和蛋黄,确实没有毛。鸡蛋里有毛和没毛两者似乎都能成立,就是悖论。
解悖:该悖论是因为不懂事物因果关系而从错误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犯了预设前提错误这一逻辑错误。认为鸡蛋里有毛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大前提:只能从有毛的东西中产生有毛的东西;
小前提:鸡有毛,而鸡是从蛋产生出来;
结论:蛋有毛。
问题的关键:只能从有毛的东西中产生有毛的东西这个大前提错误。根据五度空间理论的本质在先原理,蛋在鸡先,因为简单蛋白质是鸡的本质;而简单蛋白质中,基因又是蛋白质的本质。鸡蛋里没毛,但鸡蛋里包含了毛的基因,当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同时,毛的基因也就演化成毛。用事物发展都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来解决这个悖论。
特修斯船: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当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时,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如果用特修斯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船? 现在的特修斯船说它是特修斯船和说它不是特修斯船似乎都能成立,两艘船说它都是真正的特修斯船似乎也都能成立,悖论就此产生。
解悖:这个悖论的产生是由于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个事物的质——是什么,由系统质决定,系统质由系统的各部分总和决定。开放的系统是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过去、现在、将来的统一。即使一个系统的全部要素改变了,但如果新的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没有改变,那么这个系统的系统质就没有改变。现在的特修斯船虽然不是过去的特修斯船,但现在的特修斯船和过去的特修斯船是同一条船。如果用特修斯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而取下来的老部件功能没有变化,那么这艘船是真正的特修斯船;如果取下来的老部件功能变化以致不能使用,那么全部替换部件的新船是真正的特修斯船。“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和过去的你是不是同一个人”等悖论都可以用同样的整体和部分的对称关系原理来解开。今天的长江不是昨天的长江,但今天的长江和昨天的长江是同一条长江。今天的你不是过去的你,但今天的你和过去的你是同一个你。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也可以放在开放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考察。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宝塔从有到无悖论:一个宝塔,如果从下面抽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是量变。当到达一定的度时,宝塔倒塌了,发生了质变,说明宝塔没有了。人们可以看到一准确的“度”。但是现在从上面拿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也是量变。直到拿完,宝塔不存在了,发生了质变,但人们就不容易找到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了。这个悖论的公式:同样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一个有度一个没度。
解悖:这是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例子。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纯粹的量变到质变,序变(结构变化)到质变。从上到下没有结构变化,所以一直到塔没了,属于前一种量变到质变;从下到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塔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塔塌了,属于后一种量变到质变。塔没了和塔塌了都是一种“度”,只不过不同的质变有不同的“度”的形式。塔没了这种质变的“度”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具体那一块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要靠直觉来把握,不能靠数字计算来把握。实际上两种量变到质变的度都存在,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后一种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也同样可以观察到。该悖论的错误在于:把量变到质变的一种类型的度,当做量变到质变的唯一类型的度,把不完全归纳当完全归纳,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谷“堆”悖论 如果1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2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3粒谷子落地也不能形成谷堆,依此类推,无论多少粒谷子落地都不能形成谷堆。
它的逻辑结构:
1粒谷子不是堆,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因此,100000粒谷子不是堆。按照这个结构,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本应该都没有区别,而现实中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都有区别,悖论由此产生。
解悖: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来实现。世界上任何量变都会产生质变。所以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普遍规律,也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否认量变会引起质变,否认谷粒的量变会产生“堆”的质变。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有个“度”,这个度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不可能通过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来把握。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只能把握量变,不能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的“度”,也无法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这是因方法错误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犯了把结论当前提的逻辑错误。
知道不知道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解悖:这个悖论由“知道”和“什么都不知道”两个命题组成,似乎自相矛盾,而且自相矛盾的两个命题都能成立。但两个命题所指的对象不同。“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外界事物,“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本身。这句话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两个命题包含的不同对象,误以为两个命题的对象是同一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违背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对称逻辑要求命题与对象对称。只要命题与对象对称,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卵有毛 如果鸡蛋里没毛,孵出来的小鸡怎么身上有毛? 但鸡蛋里只有蛋清和蛋黄,确实没有毛。鸡蛋里有毛和没毛两者似乎都能成立,就是悖论。
解悖:该悖论是因为不懂事物因果关系而从错误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犯了预设前提错误这一逻辑错误。认为鸡蛋里有毛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大前提:只能从有毛的东西中产生有毛的东西;
小前提:鸡有毛,而鸡是从蛋产生出来;
结论:蛋有毛。
问题的关键:只能从有毛的东西中产生有毛的东西这个大前提错误。根据五度空间理论的本质在先原理,蛋在鸡先,因为简单蛋白质是鸡的本质;而简单蛋白质中,基因又是蛋白质的本质。鸡蛋里没毛,但鸡蛋里包含了毛的基因,当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同时,毛的基因也就演化成毛。用事物发展都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来解决这个悖论。
特修斯船: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当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时,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如果用特修斯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船? 现在的特修斯船说它是特修斯船和说它不是特修斯船似乎都能成立,两艘船说它都是真正的特修斯船似乎也都能成立,悖论就此产生。
解悖:这个悖论的产生是由于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个事物的质——是什么,由系统质决定,系统质由系统的各部分总和决定。开放的系统是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过去、现在、将来的统一。即使一个系统的全部要素改变了,但如果新的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没有改变,那么这个系统的系统质就没有改变。现在的特修斯船虽然不是过去的特修斯船,但现在的特修斯船和过去的特修斯船是同一条船。如果用特修斯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而取下来的老部件功能没有变化,那么这艘船是真正的特修斯船;如果取下来的老部件功能变化以致不能使用,那么全部替换部件的新船是真正的特修斯船。“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和过去的你是不是同一个人”等悖论都可以用同样的整体和部分的对称关系原理来解开。今天的长江不是昨天的长江,但今天的长江和昨天的长江是同一条长江。今天的你不是过去的你,但今天的你和过去的你是同一个你。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也可以放在开放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考察。
陈世清:什么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头版头条)
[
2016/08/07 11:08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习近平同志近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转型升级具有世界级的典型意义,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体系的客观基础已经具备,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是人类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历史的必然性都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必然性要转变为现实性,首先必须解决我国经济学的话语权与领导权及经济学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目前北大清华以及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科系及中国经济与经济学话语权制高点被宣称经济学家可以在美国大学经济学科系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的西方经济学者把持下的中国经济学主流语系语境、严重错位的经济学学术资源配置环境中,只能产生“华尔街电讯”这样的西方信息类媒体评选出来的“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即世界一流媒体经济学家,产生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只是一句空话。没有根本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与领导权问题、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语系语境问题、中国经济学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必然性不能转化为现实性。
如果说,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领导权问题是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必要前提,那么对“经济学家”概念按科学学原理和实践检验两方面进行规范定义,就是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领导权问题的必要前提。对“经济学家”的标准正本清源,从科学学原理与实践检验两方面对“经济学家”作出规范定义,对中国经济学发展进行正确导向,是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必要条件。所谓从科学学原理考察,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规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所谓从实践检验方面考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
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真正的经济学家也应该是科学家。按科学学原理,量子时代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原创基础理论。所谓原创,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构新理论。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新理论,都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原创理论的发展史。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也应该是原创理论的发展史。即使此前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那么作为经济学史前史的经济学说发展史,也是经济学原创理论的发展史。为什么作为量子时代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原创基础理论呢?仅仅有经济学原创理论不行吗?这是因为当今时代经济现象是与量子层面相当的复杂性现象,任何经济现象都可以形成原创理论,这样的原创理论绝大部分没有科学价值。量子时代经济学的原创基础理论,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原创理论。所以,如果说自然科学只要原创理论就可以发展,量子时代经济学要真正发展必须靠原创基础理论。真正的经济学学术刊物发表的文章,可以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突破,但不能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提。如果经济学家不发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只发表基于特定经济学范式的数学模型进行“精准”、“规范”分析的案例,表面上是突出了经济研究的实证性,实际上是否认了科学经济学的可能性与经济学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0加以10000个0还是0,0乘以10000个0也还是0,那么量子时代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学的真正发展。真正的经济学家就是对经济学的真正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量子时代经济学家就是对科学经济学的真正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但必须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且必须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量子时代不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没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不能成为经济学家。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衡量“经济学家”头衔含金量的原创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是统一的。如果说,有没有原创基础理论是检验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是检验“经济学家”原创基础理论是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检验,就是“经济学家”原创基础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经济趋势的预测能力与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经济学的发展逻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每年发表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汗牛充栋,西方经济学家竟然“缺乏对经济危机的整体想象力不能将金融风险作为一个系统去理解”,其根本原因不是西方经济学家缺乏想象力,而是西方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受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限制,是西方经济学范式落后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要求。如果整个范式落后,那么在同一个范式中的论文数学模型再精致,发表再多,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再高,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影响力再大,发表这些论文的“经济学家”的论文引用率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排名再靠前,对于人类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误国误民,不能预测、解释、解决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的。这样的“经济学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而不是既有与时俱进的原创基础理论、其原创基础理论又能指点迷津经世致用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能否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经济学层面进行思考,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志之一。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有本质区别。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学家能通过思考把握金融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金融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看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面的投机因素,只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和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仅仅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看不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只能是金融学家而不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与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说明: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首先是思想家。
思想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称。思想家: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科学家思维与艺术家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灵感、顿悟,联想、想像,直观、直觉……的对称。思想家:真的思维-善的思维-美的思维的对称。
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不但不是金融学家,而且也不是庸俗经济学家。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区别:前者是大海,后者是沧海一粟。从经济学家身上,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思想家的力量。而在庸俗经济学家身上,则只能看到钱的力量、价格的力量、GDP的力量。很难想象只会线性思维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崇拜名人、权威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照搬照套别人理论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用别人的理论为别人的利益服务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不是思想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著名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数学家定位经济学家。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货币、金钱、价格、经济工匠定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用西方经济学范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削足适履地解析中国经济,昨天刚刚踌躇满志用一般均衡理论指导GDP增长方式,今天又趾高气扬信心满满用同样的一般均衡理论指导否定GDP增长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左派”“右派”的中间地带寻找生存空间、“中左”“中右”“偏左”“偏右”乃至“先左后右”“左右摇摆”的游离中确立自身定位,是难以支撑“经济学家”、特别是转型与转轨时期“经济学家”这个头衔的。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经济学家之所以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之所以高于经济学者,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或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经济学家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而且能建构经济模式——先是理论建构,尔后现实建构。解释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解释的完成。理论建构是现实建构的起点,现实建构是理论建构的归宿。只有解释而无建构,那么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对同一个经济现实的经济解释将会无限多样,并最终陷入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这样的“经济解释”没有实际意义。建构,是逻辑展开历史、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是对称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从个别上升一般、偶然体现必然,产生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产生真正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就是名牌经济学家。名牌产品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经济学家也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经济学家首先应该知名度高。但如果“著名”只是意味着高知名度,那也只能昙花一现、流星一闪。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有高资信度,必须有真才实学,有比其他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人品高尚,著名经济学家的利益机制、道德机制与学者风范是统一的,著名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类更一般利益的基础上。为富人说话、被富人捧红的经济学家,是炒作经济学家、“明星”经济学家、泡沫经济学家,而不是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服务全人类,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提供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理论原理和可操作的经济模式;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高经济管理者的经济学素养,使他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碰运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经济的发展,使之后来居上,是转型国家著名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衡量一个经济学人是否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只能是原创理论而不是头衔。由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很难想象以旧范式为参照系制造出来的头衔,会套在新范式创造者的头上。所以,以头衔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本身是一个悖论。著名经济学家就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经济学家,不管他有没有头衔,不管他有没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名经济学家原创经济学基础理论不是由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和发表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
原创有建立了新的范式的“原创”和在原有范式里的“原创”。不管哪一种, 所谓“原创”,都应该是理论的原创。原创不等于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而是新理论。原创有绝对原创与相对原创。绝对原创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相对原创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牛顿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改革开发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市场化等于私有化理论、市场化等于金钱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价格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产业化理论、市场化等于自由化理论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是真正的、有科学史意义的原创,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不是真正的原创,没有科学价值与科学史的意义。原创经济学理论,就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公理、定理体系或在原有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定理体系。不同的公理或定理不可证伪的范围大小,决定原创的层次高低。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原创经济学基础理论产生不同层次的“经济学家”。一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二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某个大圆圈中的某个小圆圈。三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长河中某个圆圈中的某个环节。 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不管他有什么头衔、作品、知名度。而著名经济学家,就是一级经济学家,起码是二级经济学家。如果是三级经济学家,那就是普通的经济学家,不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而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就是一级经济学家——既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又有自己原创的经济学范式,其原创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的经济学家。
所谓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是运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在把握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规律、预测人类经济学发展趋势、以国际经济学科发展前沿为参照创立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人类经济学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的逻辑浓缩,人类经济学发展的逻辑过程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既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扬弃,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展开,是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前进的过程,是环环相扣、大圆圈套着中圆圈、中圆圈套着小圆圈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通过空间交替展开时间之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经济学只能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得到准确定位,妄图超越时空,把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划等号、西方经济学界和经济学界划等号、西方经济学学术评价标准与经济学学术评价标准划等号、西方经济学话语权和经济学话语权领导权划等号,只能造成时空错位,并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来看,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不但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范式,而且作为特殊的经济学范式已经过时。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经济学应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当代经济学代替西方现代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能够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中国经济学范式,建构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济学家,就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任何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都应该是世界级经济学家。所谓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不是在世界最高级别经济机构担任最高级职务、在国外最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在国外最高级别论坛发表演讲、享有国际最高级别声誉、能够流利地讲一口乃至几口外语、经济学作品翻译成各种国际通用文字在全世界广泛发行。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或以世界学科发展前沿为参照的世界级的原创基础理论,不但不是世界级经济学家,而且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者: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看法,形成原创理论,但这些原创理论构不成原创基础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但可以称为经济学者。
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者”,但可以称为经济学研究者。
经济学工作者: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他们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甚至重大贡献,但这些人只能称为经济学工作者或经济研究者,离经济学研究者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称为“经济学者”,更不能称为“经济学家”。遗憾的是,目前国际国内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经济学工作者。
。
习近平同志近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转型升级具有世界级的典型意义,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体系的客观基础已经具备,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是人类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历史的必然性都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必然性要转变为现实性,首先必须解决我国经济学的话语权与领导权及经济学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目前北大清华以及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科系及中国经济与经济学话语权制高点被宣称经济学家可以在美国大学经济学科系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的西方经济学者把持下的中国经济学主流语系语境、严重错位的经济学学术资源配置环境中,只能产生“华尔街电讯”这样的西方信息类媒体评选出来的“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即世界一流媒体经济学家,产生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只是一句空话。没有根本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与领导权问题、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语系语境问题、中国经济学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必然性不能转化为现实性。
如果说,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领导权问题是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必要前提,那么对“经济学家”概念按科学学原理和实践检验两方面进行规范定义,就是解决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领导权问题的必要前提。对“经济学家”的标准正本清源,从科学学原理与实践检验两方面对“经济学家”作出规范定义,对中国经济学发展进行正确导向,是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必要条件。所谓从科学学原理考察,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规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所谓从实践检验方面考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
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真正的经济学家也应该是科学家。按科学学原理,量子时代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原创基础理论。所谓原创,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构新理论。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新理论,都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创新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创新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的理论。原创理论的核心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原创理论的发展史。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也应该是原创理论的发展史。即使此前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那么作为经济学史前史的经济学说发展史,也是经济学原创理论的发展史。为什么作为量子时代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原创基础理论呢?仅仅有经济学原创理论不行吗?这是因为当今时代经济现象是与量子层面相当的复杂性现象,任何经济现象都可以形成原创理论,这样的原创理论绝大部分没有科学价值。量子时代经济学的原创基础理论,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原创理论。所以,如果说自然科学只要原创理论就可以发展,量子时代经济学要真正发展必须靠原创基础理论。真正的经济学学术刊物发表的文章,可以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突破,但不能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提。如果经济学家不发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只发表基于特定经济学范式的数学模型进行“精准”、“规范”分析的案例,表面上是突出了经济研究的实证性,实际上是否认了科学经济学的可能性与经济学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0加以10000个0还是0,0乘以10000个0也还是0,那么量子时代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学的真正发展。真正的经济学家就是对经济学的真正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量子时代经济学家就是对科学经济学的真正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但必须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且必须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量子时代不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没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不能成为经济学家。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衡量“经济学家”头衔含金量的原创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是统一的。如果说,有没有原创基础理论是检验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是检验“经济学家”原创基础理论是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检验,就是“经济学家”原创基础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经济趋势的预测能力与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经济学的发展逻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每年发表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汗牛充栋,西方经济学家竟然“缺乏对经济危机的整体想象力不能将金融风险作为一个系统去理解”,其根本原因不是西方经济学家缺乏想象力,而是西方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受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限制,是西方经济学范式落后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要求。如果整个范式落后,那么在同一个范式中的论文数学模型再精致,发表再多,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再高,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影响力再大,发表这些论文的“经济学家”的论文引用率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排名再靠前,对于人类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误国误民,不能预测、解释、解决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的。这样的“经济学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而不是既有与时俱进的原创基础理论、其原创基础理论又能指点迷津经世致用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能否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经济学层面进行思考,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志之一。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有本质区别。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学家能通过思考把握金融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金融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看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面的投机因素,只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和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仅仅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看不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只能是金融学家而不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与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说明: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首先是思想家。
思想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称。思想家: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科学家思维与艺术家思维的对称。思想家:灵感、顿悟,联想、想像,直观、直觉……的对称。思想家:真的思维-善的思维-美的思维的对称。
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不但不是金融学家,而且也不是庸俗经济学家。作为思想家的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区别:前者是大海,后者是沧海一粟。从经济学家身上,可以看出思想的力量、思想家的力量。而在庸俗经济学家身上,则只能看到钱的力量、价格的力量、GDP的力量。很难想象只会线性思维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崇拜名人、权威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照搬照套别人理论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只会用别人的理论为别人的利益服务的人会是思想家。很难想象不是思想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著名经济学家。很难想象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会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数学家定位经济学家。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货币、金钱、价格、经济工匠定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用西方经济学范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削足适履地解析中国经济,昨天刚刚踌躇满志用一般均衡理论指导GDP增长方式,今天又趾高气扬信心满满用同样的一般均衡理论指导否定GDP增长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左派”“右派”的中间地带寻找生存空间、“中左”“中右”“偏左”“偏右”乃至“先左后右”“左右摇摆”的游离中确立自身定位,是难以支撑“经济学家”、特别是转型与转轨时期“经济学家”这个头衔的。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经济学家之所以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之所以高于经济学者,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或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经济学家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而且能建构经济模式——先是理论建构,尔后现实建构。解释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解释的完成。理论建构是现实建构的起点,现实建构是理论建构的归宿。只有解释而无建构,那么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对同一个经济现实的经济解释将会无限多样,并最终陷入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这样的“经济解释”没有实际意义。建构,是逻辑展开历史、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是对称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从个别上升一般、偶然体现必然,产生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产生真正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就是名牌经济学家。名牌产品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经济学家也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统一。著名经济学家首先应该知名度高。但如果“著名”只是意味着高知名度,那也只能昙花一现、流星一闪。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有高资信度,必须有真才实学,有比其他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著名经济学家还应该人品高尚,著名经济学家的利益机制、道德机制与学者风范是统一的,著名经济学家更深层次的理论功底、更高原创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类更一般利益的基础上。为富人说话、被富人捧红的经济学家,是炒作经济学家、“明星”经济学家、泡沫经济学家,而不是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服务全人类,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提供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理论原理和可操作的经济模式;应该用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高经济管理者的经济学素养,使他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碰运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经济的发展,使之后来居上,是转型国家著名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衡量一个经济学人是否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只能是原创理论而不是头衔。由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很难想象以旧范式为参照系制造出来的头衔,会套在新范式创造者的头上。所以,以头衔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标准,本身是一个悖论。著名经济学家就是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的经济学家,不管他有没有头衔,不管他有没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名经济学家原创经济学基础理论不是由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和发表论著的语种、发表论著的数量、出版载体的级别、论著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的排名、得过什么奖项决定,而是由理论的原创性本身决定。
原创有建立了新的范式的“原创”和在原有范式里的“原创”。不管哪一种, 所谓“原创”,都应该是理论的原创。原创不等于新观点、新解释、新政策、新方案、新模型,而是新理论。原创有绝对原创与相对原创。绝对原创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相对原创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牛顿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是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改革开发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市场化等于私有化理论、市场化等于金钱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价格化理论、市场化等于产业化理论、市场化等于自由化理论是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以人类为参照系的原创是真正的、有科学史意义的原创,以中国为参照系的“原创”不是真正的原创,没有科学价值与科学史的意义。原创经济学理论,就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公理、定理体系或在原有的经济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定理体系。不同的公理或定理不可证伪的范围大小,决定原创的层次高低。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原创经济学基础理论产生不同层次的“经济学家”。一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二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某个大圆圈中的某个小圆圈。三级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长河中某个圆圈中的某个环节。 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不管他有什么头衔、作品、知名度。而著名经济学家,就是一级经济学家,起码是二级经济学家。如果是三级经济学家,那就是普通的经济学家,不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而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就是一级经济学家——既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又有自己原创的经济学范式,其原创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大圆圈的经济学家。
所谓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是运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在把握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规律、预测人类经济学发展趋势、以国际经济学科发展前沿为参照创立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人类经济学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的逻辑浓缩,人类经济学发展的逻辑过程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既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扬弃,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展开,是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前进的过程,是环环相扣、大圆圈套着中圆圈、中圆圈套着小圆圈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通过空间交替展开时间之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经济学只能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得到准确定位,妄图超越时空,把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划等号、西方经济学界和经济学界划等号、西方经济学学术评价标准与经济学学术评价标准划等号、西方经济学话语权和经济学话语权领导权划等号,只能造成时空错位,并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来看,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不但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范式,而且作为特殊的经济学范式已经过时。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经济学应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当代经济学代替西方现代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能够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中国经济学范式,建构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济学家,就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任何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都应该是世界级经济学家。所谓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不是在世界最高级别经济机构担任最高级职务、在国外最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在国外最高级别论坛发表演讲、享有国际最高级别声誉、能够流利地讲一口乃至几口外语、经济学作品翻译成各种国际通用文字在全世界广泛发行。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或以世界学科发展前沿为参照的世界级的原创基础理论,不但不是世界级经济学家,而且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者: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看法,形成原创理论,但这些原创理论构不成原创基础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但可以称为经济学者。
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者”,但可以称为经济学研究者。
经济学工作者: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他们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甚至重大贡献,但这些人只能称为经济学工作者或经济研究者,离经济学研究者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称为“经济学者”,更不能称为“经济学家”。遗憾的是,目前国际国内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经济学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