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四)
[
2016/01/11 14:10 | by admin ]

[[color=#FF1493]size=6]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科学的经济理性是财富理性而不是金钱理性。财富理性就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金钱理性就是GDP的增长、钱赚更多、口袋装得更满。财富的本质是价值,经济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实现价值靠价值本身的价值而不完全是靠价格,靠价格实现的价值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价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交换价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经济理性是价值理性而不是价格理性,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幸福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任何财富只有在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时,才能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只有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的财富才是实现其价值的、现实的财富。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是潜在的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能成为累赘。财富的大小不是以值多少钱为标准,而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人民感到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价值为尺度建立国民核算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要改变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目标,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品、公益品体系,重建社会主义福利保障制度。要把教育、医疗重新定位于社会公益品。教育、医疗产业化本质上是一种配置型产业而非再生型产业,在货币形态上,只是一种转移支付。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来看,政府投资的产业并非是能在金钱创造利润的产业,而是能给社会带来效益(公共品只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不是全部)的产业。所以,如果说医疗、教育也要产业化,那么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消费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税收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退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来鼓励消费以开发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目前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与住房,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使人民不敢消费,造成消费低迷、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不但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连增长都不可持续。社会福利不是纯粹的支出,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帮助居民安排积累与消费、长远消费与眼前消费的关系,是税收的再生功能,而税收的再生功能就是宏观调控的再生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称发展、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而非价格,以经济为中心是以生产力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来统筹安排——不要轻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计划和计划经济混为一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客观上也要求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经济主体。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国家是完整的经济系统,不等于国家是放大的企业,不等于宏观经济是放大的微观经济,不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GDP增长,不等于让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供需平衡。我国国家的发展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而不是以GDP增长最快、经济规模最大、资本积累最多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由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产业、技术结构,与其说是政府直接干预,不如说本身就是产业技术的内生变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经济不等于金钱,利益不等于利润;利润不是经济的根本目标,也不是经济的唯一指标。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利润看成经济的根本目标、唯一指标,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所以反对“国退民进”,不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亚于或高于民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国家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否则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财富外流、产业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畸形发展、产能过剩,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果没有把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由价格机制同步转变为价值机制,将使整个社会上下都向钱看,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很容易形成政商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造成国空民穷、衙空民穷、官富民穷,使社会道德沦丧、潜规则横行,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在全世界最高并还在连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苏东剧变后在原来的上层官僚中迅速形成亿万富翁阶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同于金钱化改革,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名副其实的走资本主义道路。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价值机制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充分竞争、保障有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而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主张以价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让价格自由涨落调节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不但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破产,也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转换。
原载:大公网
[/size][/color]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科学的经济理性是财富理性而不是金钱理性。财富理性就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金钱理性就是GDP的增长、钱赚更多、口袋装得更满。财富的本质是价值,经济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实现价值靠价值本身的价值而不完全是靠价格,靠价格实现的价值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价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交换价值和价值不能划等号。经济理性是价值理性而不是价格理性,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不是价格机制。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经济理性,把价值机制确立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幸福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任何财富只有在能给人带来满足感时,才能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只有现实成为人的幸福因子的财富才是实现其价值的、现实的财富。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是潜在的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财富只能成为累赘。财富的大小不是以值多少钱为标准,而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人民感到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价值为尺度建立国民核算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要改变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目标,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品、公益品体系,重建社会主义福利保障制度。要把教育、医疗重新定位于社会公益品。教育、医疗产业化本质上是一种配置型产业而非再生型产业,在货币形态上,只是一种转移支付。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来看,政府投资的产业并非是能在金钱创造利润的产业,而是能给社会带来效益(公共品只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不是全部)的产业。所以,如果说医疗、教育也要产业化,那么应该是政府投资、人民消费的产业,而非由人民来投资的产业,也非政府投资的盈利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税收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退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来鼓励消费以开发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目前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与住房,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使人民不敢消费,造成消费低迷、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不但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连增长都不可持续。社会福利不是纯粹的支出,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帮助居民安排积累与消费、长远消费与眼前消费的关系,是税收的再生功能,而税收的再生功能就是宏观调控的再生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称发展、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而非价格,以经济为中心是以生产力为中心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来统筹安排——不要轻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计划和计划经济混为一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客观上也要求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经济主体。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国家是完整的经济系统,不等于国家是放大的企业,不等于宏观经济是放大的微观经济,不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GDP增长,不等于让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供需平衡。我国国家的发展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而不是以GDP增长最快、经济规模最大、资本积累最多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的最高指导思想。由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产业、技术结构,与其说是政府直接干预,不如说本身就是产业技术的内生变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一致决定了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经济不等于金钱,利益不等于利润;利润不是经济的根本目标,也不是经济的唯一指标。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利润看成经济的根本目标、唯一指标,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所以反对“国退民进”,不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亚于或高于民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国家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否则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财富外流、产业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畸形发展、产能过剩,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果没有把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由价格机制同步转变为价值机制,将使整个社会上下都向钱看,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很容易形成政商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造成国空民穷、衙空民穷、官富民穷,使社会道德沦丧、潜规则横行,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在全世界最高并还在连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苏东剧变后在原来的上层官僚中迅速形成亿万富翁阶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同于金钱化改革,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名副其实的走资本主义道路。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价值机制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充分竞争、保障有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以价值机制为核心而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主张以价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让价格自由涨落调节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不但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破产,也宣告了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我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转换。
原载:大公网
[/size][/color]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三)
[
2016/01/11 14:07 | by admin ]

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用生产力发展超越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包容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要阻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使中国走出产能过剩危机,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停止以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做法,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对理论范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进行正本清源,使一切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在对称经济、再生经济的基础上。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就业率,都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非目标。如果不是从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解决问题,而是仍然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标,以GDP增速为参照,把供给侧改革定位于通过采取某项具体措施以保证当年GDP增速不低于往年,为GDP而GDP,用GDP救GDP,闹出“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等笑话,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昙花一现。产能过剩本身就是泡沫经济、透支消费造成。根本上,产能过剩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来刺激市场、消化产能过剩、保证GDP增长率,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生产力的本质是再生而非配置。我国产能过剩说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由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回归再生经济的必然性。我国产能过剩说明:虚拟经济很容易演变为泡沫经济,但泡沫经济并不仅仅由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也有泡沫经济。实体经济的泡沫经济,也并非仅仅表现在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价格虚高上面。各地各级政府为了GDP数字增长,花样翻新、巧立名目大搞配置经济、口袋经济,造成GDP数字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本脱节,是实体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泡沫经济仅仅理解成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把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仅仅归结为金融投机或者投机,是片面的。这种理解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挤掉泡沫,而且由于转移目标,在挤掉不重要的表面的泡沫的同时,助长深层次的、更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立在再生经济而非配置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才不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分不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配置经济与再生经济的GDP增长观必须让位于以再生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再生发展观。应该通过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的偶然性,看出再生发展观的必然性。
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展开。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投资,投资决定消费。表面上是消费决定投资,根本上是投资决定消费。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以及由对称经济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再生经济学原理。解决内需不足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型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均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摆脱金融危机。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经济增速减缓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产能过剩之际适时提出供给侧改革,说明了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以及价格经济学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的破产。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运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转变为现实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主客体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主客体的对称程度决定社会系统有序化程度、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挥程度。而一切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主客体的不对称造成;主客体的不对称程度,决定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的方向,就是使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因此经济学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统一的发展观,就是对称经济发展观。应该通过产能过剩的偶然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
解决产能过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应该用税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用财政手段代替银行手段。税率高低那个有利经济发展、税收增减是否有利经济复苏,政府宏观调控是治标还是治本、供给侧改革是否能真正走出中国经济低迷,取决于政府执政能力强弱。政府执政能力,包括政府清廉度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属经济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使银行手段休息、财政真正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是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上层是传统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中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底层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政府执政能力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综合功能。要从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我国产能过剩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偶然性中看出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从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中看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国家经济主体性既是这个必然性的产物,也是使这个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必要前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必须统一,当然是在再生经济与再生经济学、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基础上的统一。
原载:大公网
[color=#32CD32][/color]
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八)
[
2016/01/08 15:01 | by admin ]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五维空间模式 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
对称发展观 以绿色GDP为主导,以社会GDP为核心,以财富GDP为基础,整合、扬弃、提升货币GDP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由和谐经济发展模式、幸福经济发展模式、稳定型经济发展模式、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共同组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模式 以价值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该模式中只有产生新价值的价格要素才能纳入国民核算体系,不能产生新价值的价格要素不能纳入国民核算体系。该模式体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体性原则,也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
国民创新系统工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国民创新体系的实践模式,包括原创思想的激励与保护工程,教育、学术与智力开发体制的转变,市场核心机制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主导是政治民主化。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是学术民主化。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是社会生活民主化。
国民创业系统工程 以创业为经济发展基础和根本动力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与国民创新系统工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市场经济运作的系统模式,是国民创新系统工程向实际操作转化的必要环节。
改革开放发展的系统工程模型 主体与客体对称、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理论与实践对称的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系统动态结构模型。
对称发展模式 主客体对称、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的发展。任何真正的发展模式都是对称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对称发展模式 由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途径、过程、制度、体制、机制等要素组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的稳定的对称结构,该对称结构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偏好 效用和需求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生产过剩 产品供过于求。
产能过剩 能生产出供过于求的产品的生产能力。
流动性过剩 资金供过于求。
企业家 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创新、创造、创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人。
企业的边界 企业自组织经营活动范围的边界,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
投资 再生性资金投入产出活动。
投机 配置性资金投入产出活动,是为配置而配置,不会为社会产生新价值。
泡沫 有价无市,价格背离价值,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
竞争 不同市场主体为了获取利润抢占市场空间的行为,包括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垄断 部分市场主体通过行政手段或对资源的控制独占市场排除竞争的行为,包括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
市场原教旨主义 不要政府参与,市场可以自行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主张。也叫市场无政府主义。
边际效益分析 以价值为参照的多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基础是价值经济学。
边际效率分析 以价格为参照的多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基础是价格经济学。
规模效益 通过技术创新、规模经营、品牌经营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边际效益,而这种效益要大于仅仅增加投入取得的边际效益。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不同点,就在于规模经济有规模效益,经济规模不一定有规模效益。
剥削 通过权力寻租、不当竞争、官商勾结、投机垄断等非法手段强取豪夺取得非法收入使其所得高于付出的行为。
剥削阶级 靠剥削谋利积累财富的阶级。剥削与剥削阶级的存在是两极分化的根源。
两极分化 社会贫富差距极大,以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全社会财富分布状态,既指贫富两极分化,也指强弱两极分化。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是建立在平等竞争、创造财富不同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不平等竞争的基础上。两极分化不仅仅是基尼系数拉大,而是不平等造成的贫富互为因果,以致形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 人民普遍富裕、只有富裕程度不同、没有两极分化的全社会财富分布状态。共同富裕通过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平等竞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贡献与索取的一致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民族主体性 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安全性。
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
政府干预经济 政府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宏观经济实现经济均衡发展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行政行为。
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 以人的幸福为导向、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国民经济系统。
影响力 影响力包括个人影响力与理论影响力。个人影响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知名度、资信度与美誉度,理论影响力指的是一个人创立的理论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对于学者而言,其个人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他的学术影响力即理论影响力。
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九)
[
2016/01/05 10:48 | by admin ]

供给侧改革 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形式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辩证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理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含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两大类型或两个阶段。辩证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辩证逻辑靠分析综合(主要是典型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辩证法 辨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经济学人 从事经济学研究与工作的人,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工作者。
经济学家 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
经济学者 拥有自己原创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人。
经济学研究者 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
经济学工作者 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
对称思维方式 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统一,对称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思维方式;把对称逻辑作为思维方式就是对称思维方式。对称思维方式实现了思辩性与实证性的统一,是解开悖论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研究复杂现象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 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对称非线性思维方式。
GDP增长方式 以GDP增长为经济增长的目标、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的增长方式。GDP增长方式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使一国经济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上危机重重,以致陷入增长方式陷阱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使一国经济增长停留在资源运营、资源配置型与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等低级增长方式,难以实现从低级增长方式向高级增长方式转变,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如我国30多年来推行的GDP增长方式,使我国长期依靠房地产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以致造成环境污染、人民生活水平未能随着GDP与人均GDP增长而同步提高。GDP增长方式还是货币效率降低、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途径,是转变GDP增长方式。
经济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
转型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经济形态。
经济学基本原理 科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包括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科学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经济学核心 经济学核心就是经济规律。
经济学核心思想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核心规律 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市场核心机制 决定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规律。市场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通过平等交换产品来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平台,所以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价值机制的展开和近似表现。
市场 市场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通过平等交换产品来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平台,包括互相交换产品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场所、促进交换产品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机制,保证平等交换产品充分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制度。
市场经济 在人类互相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平等交换价值为主要内容与根本动力、通过平等交换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形态。
需求 广义的需求即人的一切需要,包括消费需求与非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 必须通过购买商品才能满足的人的需求,如通过购买保健品来满足人保健的需求。
非消费需求 不需要通过购买商品就能满足的人的需求,如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来满足人保健的需求,
有效需求 具备购买力来满足的消费需求。
无效需求 不具备购买力来满足的消费需求。
供给 生产出来的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产品。
有效供给 生产出来的与人的有效需求对称的产品。
无效供给 生产出来的与人的有效需求不对称的产品。
生产过剩 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人的有效需求,以致卖不出去。
过剩产能 生产超出人的有效需求产品的能力。
经济结构 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结构。
经济基本结构 是经济主客体的基本关系,包括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核心是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经济动力 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的对称关系,即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公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经济增长点 指能够使GDP快速增长的新的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性经济。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新经济增长点指能够使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性经济。
原载:大公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二)
[
2016/01/04 14:35 | by admin ]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不同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
应该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产业结构与产业关系作一番整体梳理。通过梳理偶然,借以认清必然,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产业观。
产业观,就是通过产业政策体现出来的产业结构观。产业观的后面是发展观。
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体现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样的增长方式,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体现了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增长方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资源增长型、产品增长型、资产增长型、资本增长型、知识增长型。房地产产业就货币形态来看,由于其对GDP的贡献主要靠卖地,所以主要属资源增长型;就实物形态来看,主要是产品增长型与资产增长型。无论是资源增长型还是产品增长型、资产增长型,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脚步不相称,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
体现了GDP发展观的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理论与政策不是科学发展观。
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就是知识运营——知识增长型的增长方式。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先导与主导,使人类由一次创业转变为二次创业,使人类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知识运营就是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知识运营的实质,是使第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信息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只有知识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而只有知识产业龙头化,才使这种桥梁和纽带现实地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使它们各自得以升华和超越。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知识运营就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主导产业上升和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和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基本建设(交通、水利、绿化、能源与信息输送、保障性粮食生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新材料合成)才是支柱产业。一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人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由此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远郊山上,享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亭台楼阁、花前月下、夜夜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幽静浪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应该是基本建设引导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引导基本建设;正好象应该用地产引导房产,而不是房产引导地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算是一种支柱产业,但房产开发只能算是一种一般的产品经营,和汽车、玩具生产经营无本质不同,不能算是支柱产业。现实上作为房地产业组成部分的地产业由于受房地产商利润驱动而失去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功能,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也不能算是支柱产业。房地产导向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产物,理论基础是配置经济学;基本建设导向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理论基础是再生经济学。以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宏观经济微观化的结果,就是助长投机、形成泡沫、构成周期,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还是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不仅仅是概念之争,而是体现了产业链之间逻辑的与历史的关系,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果以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房地产为支柱;如果以“反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发展战略,与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似乎不大对称。
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的过程。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人类社会的否定之否定,是历史发展的螺旋式。发展高速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缩小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开发中国时间、空间、知识资源的根本途径。城市农村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把这双向互动统一起来的中介是高速路,因此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枢纽产业。必须把高速路建设提高到“反城市化”与二次创业的高度来定位,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延伸到乡村、西部、人口稀少的荒凉地区,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人口稠密的京津、京沪这样的城际之间。可以说,高速路修到哪,土地、矿产等资源就开发到哪。高速路是二次创业的基础,是使农村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是是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才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原载: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