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经济学》 目录
[
2013/01/19 16:39 | by admin ]



对称经济学
目录
陈世清 著
序 卢继传
总序 一般经济学的范式
前言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导论 市场经济是什么
对称经济学建设工程
对称经济学的本质和特征
对称经济学的体系
对称经济学工程
主流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
何谓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社会危害
对称辩证法与《资本论》的矛盾辩证法
用对称辩证法扬弃矛盾辩证法
对称辩证法与对称的思维方式
“本质”与“本原”: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
发展是对称的经济增长方式
走出悖境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没有科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与经济规律
西方经济学与配置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非对称思维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
西方经济学模型和现实的冲突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脱离实际
与时俱进的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市场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主体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价值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纵深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工程经济学
对称问题是科学问题
对称问题是经济规律问题
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
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对称经济学的规范性与实证性
“最优”的两个层面
打鱼怎能用树叉
经济学是复杂性科学
经济学的对称性与科学性
对称问题是“交易”问题
“经济人”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主体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对称问题是发展问题
“增长”与“发展”
对称经济学范式与对称发展模式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创新是发展的主导
创业是发展的基础
再生是发展的源泉
对称、和谐与幸福
对称问题是公平问题
公平的本质
公平的实现
公平是效益的前提
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对称管理工程
用“合作”主导“交易”
企业目的与手段是对称的
生产力的背后是文化力
义与利是对称的关系
战略与细节的对称
资本运营中的聚变与裂变
企业生产过程是对称的
企业经营是对称经营
企业效益是对称的产物
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
价值就是使用价值
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幸福与否不由金钱来决定
幸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什么是真正的最优
经济的维度与经济学的维度
真正的最优是再生
真正的最优是公平
真正的最优是合作
合作是一门艺术
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
管理成功学与成功管理学
有没有囚徒困境
——对策与博弈
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
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
决策模式与发展模式是对称的
决策模式与思维模式是对称的
决策模式与经济学范式是对称的
“木桶”原理与“水桶”原理
——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的本质区别
对称与经济主体性
对称与制度
对称与发展
对称产生生产力
结构产生生产力
经济为什么成功
对称决定成败
对称经济的“全息元”
对称经济建设工程
对称宏观经济建设工程
对称微观经济建设工程
后记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再版后记 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学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目录
[
2013/01/19 16:31 | by admin ]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目录
陈世清 著
总序 一般经济学的范式
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称辩证法
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称经济学:逻辑与历史
对称经济与对称经济学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不能解析中国经济
中国主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视角与视野
思辩与现实
对意识形态重新定位
对称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配置型经济与再生型经济
GDP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次改革与改革的对称性
国有企业与企业家
怎样提高老百姓收入
就业率是经济发展综合指标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怎样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市场经济的真正基础
产权明确与所有制
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
危机过后是什么
给资本正名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关系
市场经济的双向运动
对称型调控与均衡型调控
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
使宏观调控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实处
扶持创业工程
解除“过热论”的紧箍咒
旛动、风动与心动
“均衡点”理论是消极的理论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
通货膨胀是怎样造成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体制改革
治标与治本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货币的再生功能
货币效率与钱袋安全
进出口中的对称问题
美元的位置
金融危机防范体系
市场不相信“外部性”
市场不同于商场
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经济人”
解决“市场失灵”的根本途径
中国式经济
中国经济是对称经济
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本土化、区域化与全球化
改革开放发展是系统工程
改革开放发展的目标:再生型与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
改革开放发展的方向:公平与效率的一致
改革开放发展的途径:建立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
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对称运动
后记 从金融危机看对称经济
再版后记 市场检验与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目录
[
2013/01/18 16:25 | by admin ]


闪光灯下的思维缺失
——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
陈世清 著
目录
总序 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理性
前言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沉浮录
导论 经济学发展的圆圈与中国经济学
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评郎咸平的“郎闲评”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天优势还是先天劣势
经济理性后面是文化理性
经济解释是什么
——评张五常“经济解释”
解释与解决——经济学是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西方经济学不是经济解释的出发点
还原论的出发点不是科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可证伪性不是科学的本质属性
“需求定律”隐含的悖论
制度经济学不是合约经济学
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边际效益分析”与“边际效率分析”
哲学的价值与经济学的价值——价值可以比较不可以量化
制度创新与改革路径
科学的经济学只能以公理为出发点
——评田国强的经济学方法论
科学的经济学不能以假设为出发点
理性的经济人不都是自私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理论的边界条件分析
经济学范式分析是界定经济环境的前提
中国经济学范式必然代替西方经济学范式
怎样解答“幸福—收入之谜”
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与对称经济学方法
——评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中国经济是主体经济
从选择理性到创造理性
发展模式与产业技术内生变量
企业主体性与企业自生能力
数学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增长与发展——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危机与出路——评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
财富的创造、分配与交换
——评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
“择优分配原理”的思维方式还原论是过时的理论
“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范式“配置经济学”是过时的理论
“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基础“一般均衡理论“是过时的理论
“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核心“价格经济学”是过时的理论
“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解释:由悖论陷入悖境
“择优分配原理”的经济学结论“投机有益论”是有害的理论
市场的逻辑就是科学的逻辑
——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规范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平等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立体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主体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对策的逻辑
建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不能靠选择
——评吴敬琏的市场经济与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交换是充分自由而不是完全自由
社会主义市场结构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政府经济职能与服务职能可以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本质与本质特征
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变增长为发展
中国改革何处去
——评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对称与均衡:非均衡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现实版
对称与均衡:是增长经济学还是发展经济学
对称与均衡:劳动力产权制度与企业主体性
对称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
对称与均衡:就业率是指标还是目标
对称与均衡:什么是真正的转型经济与转型经济学
西方中心论可以休矣
——评樊纲否认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改变经济规律的新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制度的转轨、变迁与融合
知识经济——比较优势的主体化、动态化与系统化
知识经济——中国改革是制度改进而不是制度改变
知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靠知识化而不是城市化
知识经济学——新经济学是经济学范式的转换
该怎样为宏观调控正名
——评许小年“为宏观调控正名”
给政府宏观调控“正名”的方法论
政府法人人格化与权贵经济
“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过热”都是虚幻的概念
宏观调控以经济结构控制为目标
宏观调控以产业政策为主导
政府宏观调控的途径:货币稳定财政积极
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农村土地国有制与政府宏观调控
是金融的逻辑还是金融危机的逻辑
——评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再生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创业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生产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投资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对称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效益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是经济学家的逻辑
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
——评钟朋荣、樊纲通货膨胀研究
货币效率模型与货币数量方程
货币过量发行与通货膨胀归结于投资过热?
GDP增长方式是通货膨胀与超额货币量形成的根本原因
腐败、通货膨胀与超额货币量
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货膨胀与超额货币量
投融资结构失衡、通货膨胀与超额货币量
理性预期、通货膨胀与超额货币量
对称发展、稳定物价与改变经济学范式
金融危机逼出来的大国崛起
——评李稻葵的中国发展战略与模式
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靠什么
通货膨胀的根源与治理通胀的根本
大国“崛起”:是增长还是发展
附录1:经济学家评判标准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
——评哈佛学生罢课事件与哈佛学生给曼昆的公开信
附录2: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方向
附录3:术语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超越是什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电子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经济学家评判标准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评哈佛学生罢课事件与哈佛学生给曼昆的公开信
[
2013/01/14 21:03 | by admin ]

除了原创基础理论,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衡量经济学家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判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经济学发展与评判的科学标准。
经济学家评判标准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
——评哈佛学生罢课事件与哈佛学生给曼昆的公开信
2005年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五个。”并提出了评判他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标准:看他的论文是否发表在有影响的经济学期刊上,他的论文被其他经济学家引用的情况。他指出,世界上有影响的经济学期刊有160种,得到经济学术界尊重的有60多种,而被经济学术界推崇的只有20种。我相信丁学良先生在这“被学术界推崇的”“20种”中肯定占有一席之地;但也正因为这样,丁先生在这里提出这个“标准”有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的嫌疑;用于羞辱和他同样学术背景、处于同一经济学范式、但又进不了他的“20种俱乐部”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同行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足以使他们哑巴吃黄连哑口无言——行有行道,道有道规,谁叫你和丁先生师出同门,是同行同门加同派?这门派的老规矩,你又不是不懂!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从科学学的角度来看,是刊物因为论文有影响力,而不是论文因为刊物有影响力;论文的影响力根源于它的原创性、先进性和实践有效性,而真正的原创理论(不是仅仅标新立异的“理论”)被社会接受有一个过程,被同行引用情况不能同步准确反映这个过程。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人类学说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而包括丁学良先生在内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迄今不承认《资本论》的影响力,更不承认《资本论》是真理。论文被引用次数只不过是影响力的极不可靠的参数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参数,更不是影响力指数。“有影响”、“世界上有影响”、“得到学术界尊重”、“被经济学术界推崇”等都是极其模糊的概念;如果是指在美国出版、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有影响、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尊重,你把它夸大成“有影响”、“世界上有影响”、“得到学术界尊重”、“被经济学术界推崇”,把特称判断夸大成全称判断,通过这种夸大其词把美国和世界划等号,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经济学划等号,把西方经济学界和学术界划等号,那也只不过是出于自身门户之见、建立在同一经济学范式基础上的“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相吹捧、通过互相吹捧自我量化自我拔高而已,而科学的发展恰恰体现为科学范式的转换,体现为旧的“科学共同体”的瓦解与新的“科学共同体”的建立。所以丁学良的这种“经济学家”的“评判标准”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标准,用这个“标准”来奚落他的同门小弟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至于其他“主流经济学家”所谓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差50年以上、中国20年内不要考虑诺贝尔经济学奖等等说法,更是罔顾科学学常识、不顾科学史事实,出于自身门户之见和别有用心的胡诌乱侃。知识本身有共享性;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都是不断地吸收人类前沿的科学成果,实现相容超越,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步爬行,因此后来居上才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科学史的基本事实。从科学学的意义上,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才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以某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弟子、论文发表在哪一级的刊物上或论文引用率作为经济学家的标准。考虑到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除了原创基础理论,以任何其他的标准作为衡量经济学家的标准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标准量身定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话语权的一种江湖手段;这种江湖手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滥成灾、潜移默化为学术界的潜规则,用这种潜规则替代科学发展与评判的显规则,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科学标准的混乱,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重塑经济学发展与评判的科学标准。
任何科学范式的转换都是必然的,而这种必然性只能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经济学也不例外。通过对能体现经济学范式转化的必然性的偶然性——重要经济或经济学事件的案例进行典型分析,是揭示这种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说明经济学的发展规律、澄清经济学发展与评判模糊标准、重塑经济学发展与评判科学标准的最好途径。
2011年11月2日发生了哈佛大学本科生退出哈佛经济学教授曼昆主讲的经济学必修课,参加抗议华尔街的示威运动的事件;与此事件同时,哈佛校刊《哈佛政治评论》全文刊登了退课学生致曼昆的公开信:
今天,我们离开经济学十讲(注:曼昆主讲的课程名称)的课堂,以表达我们对于这门导论性的经济学课程中之根深蒂固的偏见的不满。我们深切地担忧这些课程中的偏见将影响到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大学,以及我们所身处的整个社会。
作为哈佛的本科生,我们选修“经济学十讲”这门课程是希望能获得广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帮助我们进一步在经济学、政治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诸多学科和知识领域中作出深入思考。然而,我们发现这门课程,对于我们认为已经问题重重且对不平等束手无策的经济,秉持偏见和有局限的视野。
真正合理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同时包含对各种经济学简化模型之优点与缺点的批判性探讨。由于在您的课程中不涉及第一手资料,学术期刊中的关键文献也并不充分,因此我们几乎无法接触其他可供选择的路径来研究经济学。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就比其他任何理论,例如凯恩斯的理论更重要、更基本,这是毫无道理的。
对一门准备要为将来进一步研究经济学打下基础的课程来说,采取一种无偏见的观察经济学的视角,对于这个课堂上的700名同学来说相当重要。许多哈佛学生没有能力选择经济学十讲之外的课程,因为此课程对于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公共政策学学生来说是必修的。当社会学专业必须选择一门经济学导论课程时,唯一的另一门可供选择的课程——Steven Margolin教授的经济学批判却每隔一年才开设一次(今年就没开课)。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只是希望在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中获得对经济学的简单理解。更为严重的是,经济学导论使得后续的经济学课程难以有效地展开,因为它只是提供了有严重偏见的角度,而不是为其他课程的拓宽提供坚实的基础。不要希望学生们通过躲开这门课,或者拒绝整个经济学学科来表达他们对经济学导论的不满。
哈佛毕业生在全球金融机构和公共政策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关于经济学的更广博知识并能更具批判性地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近五年来的经济动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将加入波士顿的游行队伍,抗议高等教育的公司化,声援全球的“占领运动”。由于经济学十讲中不公正的本质不仅是美国经济不平等的象征,甚至应当为这一严重社会后果负责。我们今天走出课堂,不仅是反对您对于有偏见的经济学理论的讨论不够充分,而且我们还将投身整个运动,去改变美国经济学的所有不公正的逻辑。曼昆教授,我们希望您会认真对待我们的想法和今天的罢课行为。
哈佛经济学本科生在这封公开信中明确表达了以下信息:1、西方经济学以偏见为导论;2、这些偏见形成的有严重偏见的角度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3、这些偏见形成的狭隘的视野导致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熟视无睹,束手无策;4、这些偏见虽然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然而不容许学生对其进行批判,或进行其他选择;5,这些偏见培养出来的哈佛经济学毕业生由于在全球金融机构和公共政策领域担任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前一段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有偏见的西方经济学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践可以说已经证伪了西方经济学。如果按照西方和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所谓可证伪性是科学、因而也是经济学的本质属性的说法,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证伪西方经济学来证实西方经济学,就是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证伪了西方经济学所以证实了西方经济学,那么这些罢课的哈佛经济学本科生就是吃饱饭没事干撑着,理应继续将错就错学这些有偏见的错误理论,然后继续将错就错用这些错误的理论指导错误的实践,让金融危机来得更猛烈、更频繁才对。然而这是明显荒谬的,任何头脑没有毛病的人都不会这样干。这说明,西方经济学被证伪就说明西方经济学是错的,既然错了就不应该继续占据神圣的经济学殿堂,以免误人子弟,贻害社会。必须让正确的经济学走上讲堂,错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必须下课,这就是哈佛经济学本科生集体罢课和给曼昆公开信事件的经济学意义。
让我们打开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更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如果以上曼昆的经济学十大经济学原理对应于曼昆的经济学十讲,我们可以看到,曼昆的经济学十讲在极力使经济学基本原理常识化、通俗化的背后,是经济学出发点的偏见。因为曼昆上述所谓的“经济学基本原理”都是经济某些方面现象的客观描述,因而从现象学意义上看都是正确的,但就经济整体来讲都是片面的;通过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把经济发展复杂系统中的某个方面抽象出来,上升为“经济学基本原理”,势必使“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偏概全甚至本末倒置,造成对经济学生和经济实践的误导。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特定对象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也不例外。那么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规律。价值的创造固然需要资源的配置,但价值的创造不能归结为资源的配置。从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来看,资源的配置是手段,价值的创造、资源的再生才是目的。因此,人参与经济活动固然需要选择理性,但人参与经济活动首先需要创造理性——选择理性从属于创造理性,创造理性主导选择理性。如果把人的选择理性抽象出来,使它离开创造理性,并且使之成为“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大原理,那么将使经济学成为为配置而配置的经济学,而非为再生而配置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把经济学定义为配置经济学——关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哲学根源就在于把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的经济理性和选择理性划等号,从而使选择理性脱离创造理性。选择理性脱离创造理性、经济学由再生经济学变为配置经济学的结果,是使经济学不能完整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规律,而只是对这条规律的某个环节、某个片段的抽象,从而使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家否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源所在。
如果把经济理性定位为选择理性,把经济活动定位为资源的选择和配置,那么经济活动就是单个人可以进行的抽象的活动,进行这种单个人抽象活动的就是抽象的单个人——作为西方经济学出发点的“经济人”。由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进行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对有限资源的选择和配置,因此人与人之间利益此消彼长,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只能在相互提防勾心斗角信息不对称中进行非合作博弈,最后大家只能落个“纳什均衡”即利益均衡的结果。如果把经济理性定位于创造理性,把经济活动定位于价值的创造与再生,经济主体间就有可能是双赢的关系,那么经济活动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合作关系;虽然每个人也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只能在合作互利过程中才能实现。这个合作互利的过程不是什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过程,而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既为自己也为别人的过程;是贡献与索取对称、付出与收获等价的过程。所以经济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如果把经济理性定位为选择理性,那么经济活动的所得就是所选择的东西,这个所得的代价就是放弃的东西——有选择就有放弃;在配置经济学中,所谓成本唯一的就是机会成本。如果把经济理性定位于创造理性,那么经济活动的所得就是创造出来的东西,这个所得的成本就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而投入的旧的价值,或转化成新价值的旧价值。只有把创造新价值的成本看成投入的旧价值,“边际量”这个概念才能成立,考虑边际量才有意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个命题和经济学的其他原理才能兼容。曼昆一方面“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另一方面“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两个命题之间是一个悖论;他的一句“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同上,p6)不但不能化解这个悖论,而且只能强化这个悖论。同理,人们确实“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但只有把经济活动看成主体合作创造新价值的活动,人对人的激励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那么“激励”就不能现实发生。贸易固然可以通过选择和交换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但贸易只能实现价值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只是创造价值的必要环节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得出经济理性是选择理性、经济活动只是选择活动的结论。市场确实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市场”概念有多种含义,如果仅仅是指交换产品的场所,那么曼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不管指的是政府是市场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抑或有利条件,都说明由市场组织的经济活动只不过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对于创造价值来讲是必要的,但绝不可能是充分的,把经济理性和活动归结为通过市场的选择是不成立的。曼昆“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更是直接证伪了他的“选择论”。“当政府发行了更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固然没错,问题是如果“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仅仅是“当政府发行了更多货币”造成,那么又怎么会让我们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短期权衡取舍”呢?是通货膨胀增加就业,还是增加就业引发通货膨胀?莫非通货膨胀会增加就业,或者就业增加会造成通货膨胀?就业增加必然产出也增加,就业增加怎么会造成通货膨胀?也许曼昆的选择论经济学可以从逻辑上得出就业增加就是吃干饭、白白占有稀缺资源的人增加,所以会造成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会增加就业,那么 “当政府发行了更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岂不是增加就业的好办法?如果曼昆只是把一些短期现象而不是长期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原理”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着要领;如果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间不兼容,只能给其学生提供逻辑不严密、充满悖论的经济学体系;如果这个不兼容是由于作为出发点的某个前提本身错误,那么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造成学生反感和反弹是正常的。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经济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整个西方经济学都是直接间接地以“理性的经济人是自私的”假设作为其体系的明确的或隐含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这就不能不使经济学体系建立在沙滩上,并诱导经济大厦建立在沙滩上。自私自利,以邻为壑,把经济活动等同于赚钱,把人生目标定位于最大限度地赚钱,为赚钱不择手段,以致经济活动本末倒置,使虚拟经济蜕变成虚幻经济。从自私的经济人选择哲学到配置经济学,经过一般均衡论的中介与过渡,进入价格经济学——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或价格的经济学,是西方虚拟经济通过投机盛行转变为虚幻经济,并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的经济学逻辑与经济逻辑。在此过程中,掌握娴熟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哈佛经济学毕业生起到推波助澜的引领作用。“哈佛毕业生在全球金融机构和公共政策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关于经济学的更广博知识并能更具批判性地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近五年来的经济动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哈佛经济学本科生退课及给曼昆的公开信揭开了哈佛经济学乃至整个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内幕,从经济学理论和掌握经济学理论的主体两个层面证明了西方现代经济学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内在本质联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伪了西方现代经济学。这充分说明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是必然的。
俗话说:是驴是马牵出来溜溜。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衡量“经济学家”头衔含金量的原创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是统一的。如果说,有没有原创基础理论是检验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是检验“经济学家”原创理论是否成立的唯一标准。经济学的发展逻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如果说,哈佛经济学生罢课事件起因于全球金融危机,那么全球金融危机则说明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必然性,也揭示了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当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要求转变经济学范式,而经济学家们仍然把旧的经济学范式视同神明、顶礼膜拜时,旧的经济学范式必然会对实践产生误导。所以,哈佛经济学生认为是曼昆教出来的经济学生带来了经济危机是正确的,英国女王2008年11月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问及“为什么没有人预见到信贷紧缩的到来”是正确的,英国社会科学院对女王难题的回答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外诸多智者缺乏对危机的整体想象力不能将风险作为一个系统去理解”也是正确的。但正确不等于深刻。每年发表在丁学良所称的“世界上有影响”,“得到经济学术界尊重”,“被经济学术界推崇”的“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汗牛充栋,符合丁学良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标准的“经济学家”也多如牛毛,竟然“缺乏对危机的整体想象力不能将风险作为一个系统去理解”,其根本原因不是西方经济学家缺乏想象力,而是西方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受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限制,是西方经济学范式落后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要求。如果整个范式落后,那么在同一个范式中的论文“原创”程度再高,论文中数学模型再精致,发表再多,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再高,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影响力再大,发表这些论文的“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排名再靠前,对于人类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误国误民,不能预测、解释、解决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的。这样的“经济学家”即便是丁学良举双手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而不是既有与时俱进的原创理论、其原创理论又能指点迷津经世致用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本文摘自作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电子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评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2013/01/10 16:29 | by admin ]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说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为对称经济学范式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评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说,哈佛经济学本科生退课说明了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那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则揭示了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方向。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颁给了两个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上图,1951—),美国经济学家; 罗伊德•沙普利(下图,1923—),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因“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而获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实验性实践一经结合,已创造出一个繁荣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提升了多个市场的表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授予经济工程领域的这一杰出实例。”这个“繁荣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主客体对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历来是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以价格经济学(价值与交换价值划等号的经济学)为核心,以配置经济学(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归宿,以还原论线性思维方式和非合作博弈行为方式为特征。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框架和思维方式说明,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整体上只有客体和客体的关系,没有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影子;与之相应的,是只有均衡没有对称,只有博弈没有对策。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注的经济学中心问题,却是如何尽可能适当地匹配不同市场主体。比如,学生必须与学校相匹配,人体器官的捐献者必须与需要移植器官的接受者相匹配。这样的匹配如何尽可能有效地完成?什么样的方法对什么样的人群有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中,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实际上就是对策)方法来研究和对比不同的匹配方法,其关键在于保证配对是稳定的。所谓稳定,指的是不存在这样两个市场主体,他们都更中意于他人,胜过他们当前的另一半匹配对象;也就是说,他们是最佳搭档,他们之间的匹配是“对称”的。而罗斯则意识到了沙普利的理论和计算可以在实践中使市场的运作方式变得更清晰。在一系列的实验性研究中,罗斯和他的同事表明,为了理解某个特定市场制度为何成功,研究其稳定性的匹配关系(即“对称关系”)是关键所在。罗斯后来成功地通过系统的实验室实验支持了前述结论。他们俩人一个在理论上,一个从实践中实际上触及到了市场经济中的对称原理——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稳定匹配理论把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砸了一个窟窿,并势必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西方价格经济学只有等价交换,以及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在西方价格经济学看来,价值无不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任何价值都可以通过价格来换算,所以世界上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用金钱衡量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婚姻家庭的“金钱帝国主义”。而“稳定的配置”只能以价值为前提,所谓“稳定的配置”就是价值均衡,而“价值均衡”在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之外,也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解力之外。宇宙本身就是在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过程中演变、发展、产生万事万物的;由“稳定的配置”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般价格均衡带来的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资源的裂变与再生,所以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的同时,配置经济学也必须让位于再生经济学。稳定的配置理论从经济学层面证明了对称管理。对称管理:定位的准确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满意才是硬道理。最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方经济学家丁伯根的人力分配理论,就接近于对称管理学。当他认为应该将工人分配到其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使工作需求的教育水平与实际用到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达到最小时,他就是在不自觉地运用到对称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的软硬件是对称的。以知识为主导的资产与资产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对称来实现。客体与客体的对称,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为前提。渗透主体性的客体与客体的对称,能产生相当于原子核聚变与裂变的能量。任何一个时期,其经营结构都应该是对称的。工业经济时期,一般知识和资源优化配置相对称;知识经济时期,创新性知识和资源优化再生相对称。稳定的配置说明: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价值,不是绝对价值而是相对价值,而价值只能是相对的,绝对价值只能寓于相对价值之中。金钱不是万能的,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金钱,金钱和人的幸福不能划等号。经济的核心是价值而非价格,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非价格机制;平等——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付出与回报的一致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与市场的核心价值“匹配”, 以往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大蛋糕”政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腐败是市场经济发展润滑剂的市场经济模型必须被抛弃,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而不是“帕累托改进”,市场机制应该根据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重新设计。因此,虽然2012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头脑中没有“对称”这个概念,也没有提出对称经济学的体系框架,所运用的语言(如:“匹配”等)也仍然是西方经济学通用的、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性语言,但毕竟在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内部呈现了对称经济学范式的萌芽,展示了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打开了经济学家在新的经济学范式空间中挥斥方遒的窗口。这就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意义。
当然,任何新的科学范式要能够在理论上成立,并能够为科学界所逐步接受,首先必须提出新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逻辑严密的新的体系,在新的体系中创造出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所有旧的概念、范畴能够得到新的、和同一体系中其他概念范畴相互兼容并首尾一贯的定义。对称经济学就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在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经济学,就是用复杂系统方法来考察社会复杂系统的经济学,就是方法与对象相对称的经济学。只有对称经济学的系统论方法,才能避免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成为对称的“稳定匹配”经济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指导。因此,要使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 “稳定匹配”原理由偶然转变为必然,萌芽成长为大树,就必须首先把“稳定”“匹配”这两个名称、“稳定匹配”这个描述性概念浓缩提升为“对称”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称经济学体系。
那么什么是对称?对称,就是事物内部结构、事物之间的对应平衡、“稳定匹配”关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就是人类性别结构的对称。什么是对称?一方水土一方人, 就是人类性格结构和环境结构的对称。什么是对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人类付出与索取的对称!此外,还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称,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能量与暗能量的对称,阴电和阳电的对称,聚变和裂变的对称,南极和北极的对称……当然,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称。客体的意义要靠主体来赋予。同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主体的价值要靠客体来界定。对牛弹琴,再美妙的旋律也不会得到知音。这就是对称。对称的反面是不对称。我们可以用不对称来理解对称。什么是不对称?“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宝”。财宝放错了位置成了垃圾,财宝和位置之间就是不对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嫁错郎”就是不对称。“好花插在牛粪上”。好花和牛粪之间就是不对称。我们还可以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来理解对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借助支点,人和地球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宇宙在不断演变,社会在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人的观念、人的素质、产品的质量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从不对称转化为对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积极的对称,就是消极的对称。不对称是二者转化的中间环节。消极的对称—不对称—积极的对称。所以对称并不神秘。对称就在你身上,就在你身边——人体结构是对称的。宇宙空间的要素、结构、功能是对称的。人和自然是对称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是对称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对称的。客观本质与科学本质、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是对称的。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理论与实践是对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经济的主体与客体是对称的。社会的公平与效益是对称的。市场的价值与价格是对称的。企业的无形与有形是对称的。管理的战略与细节是对称的。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关系是对称管理的落脚点。经济活动中的对称规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经济活动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对称经济的前提,有没有自觉地按照对称规律开展经济活动,将决定经济活动的成败以及成效的大小、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人类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哲学范式、科学范式、社会发展规律之间也是对称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对称!经济为什么发展?对称!社会为什么进步?对称!不是细节决定成败,不是战略决定成败,而是对称决定成败——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决定成败。对称的程度——定位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对称意味着成功;掌握对称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认清必然、整合偶然,使对称成为习惯、成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
什么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现有世界上经济学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扬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主客体对称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科学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经济学。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稳定匹配”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对称经济学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对称经济学第一次真正把经济规律确立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经济学在对象、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实现了与其他科学的并轨,实现了经济学由学说向科学的转化、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的转化、由阶级的经济学向人类经济学的转化、由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向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的转化,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这是经济学范式的革命。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在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通过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揭示了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的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从辩证法、空间观、逻辑学等,阐明对称经济学的哲学依据;从问题与理论、价值与价格、对称与均衡、对策与博弈等方面,阐明对称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及其同其它经济学范式的本质区别,提出对称经济学的概念与范畴体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原创的基础理论组成。这些原创的基础理论有: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五度空间理论、再生经济学、和谐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运营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创业经济学、名牌经济学、人类二次创业理论、共有制理论等,它们是对称经济学范式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对称经济学范式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新理论作为原创基础理论本身又是由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畴组成。只有理解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才能把握这些新的原创基础理论,而把握这些新的原创基础理论又是把握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必要前提。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范式语境。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决定即使同一个名词也会有不同的内涵,使之成为不同的概念甚至不同的理论。这里语境和概念的内涵是“稳定匹配”的。“市场经济”这个名词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对称经济学范式语境中才是科学的概念;“幸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字眼虽然在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也会见到,但也只有在对称经济学范式中才是科学的概念。对称经济学范式就是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全面发展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在思维方式、理论基础、体系结构、核心价值、实践功能方面同西方经济学范式有本质不同。同样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各个定理之间也是对称与自洽的。一般均衡只能以价格为拐杖,市场要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只能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是“帕累托改进”,以“帕累托改进”为目标只能以GDP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赚更多的钱为人幸福的指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经济增长的途径,以腐败为经济增长的润滑剂。既然理性经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是狼,那么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与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对称的是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时期已经过时,所以必须重新设计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使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对称。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说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为对称经济学范式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电子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评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说,哈佛经济学本科生退课说明了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那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则揭示了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方向。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颁给了两个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上图,1951—),美国经济学家; 罗伊德•沙普利(下图,1923—),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因“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而获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实验性实践一经结合,已创造出一个繁荣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提升了多个市场的表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授予经济工程领域的这一杰出实例。”这个“繁荣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主客体对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历来是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以价格经济学(价值与交换价值划等号的经济学)为核心,以配置经济学(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归宿,以还原论线性思维方式和非合作博弈行为方式为特征。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框架和思维方式说明,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整体上只有客体和客体的关系,没有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影子;与之相应的,是只有均衡没有对称,只有博弈没有对策。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注的经济学中心问题,却是如何尽可能适当地匹配不同市场主体。比如,学生必须与学校相匹配,人体器官的捐献者必须与需要移植器官的接受者相匹配。这样的匹配如何尽可能有效地完成?什么样的方法对什么样的人群有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中,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实际上就是对策)方法来研究和对比不同的匹配方法,其关键在于保证配对是稳定的。所谓稳定,指的是不存在这样两个市场主体,他们都更中意于他人,胜过他们当前的另一半匹配对象;也就是说,他们是最佳搭档,他们之间的匹配是“对称”的。而罗斯则意识到了沙普利的理论和计算可以在实践中使市场的运作方式变得更清晰。在一系列的实验性研究中,罗斯和他的同事表明,为了理解某个特定市场制度为何成功,研究其稳定性的匹配关系(即“对称关系”)是关键所在。罗斯后来成功地通过系统的实验室实验支持了前述结论。他们俩人一个在理论上,一个从实践中实际上触及到了市场经济中的对称原理——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稳定匹配理论把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砸了一个窟窿,并势必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西方价格经济学只有等价交换,以及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在西方价格经济学看来,价值无不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任何价值都可以通过价格来换算,所以世界上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用金钱衡量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婚姻家庭的“金钱帝国主义”。而“稳定的配置”只能以价值为前提,所谓“稳定的配置”就是价值均衡,而“价值均衡”在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之外,也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解力之外。宇宙本身就是在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过程中演变、发展、产生万事万物的;由“稳定的配置”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般价格均衡带来的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资源的裂变与再生,所以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的同时,配置经济学也必须让位于再生经济学。稳定的配置理论从经济学层面证明了对称管理。对称管理:定位的准确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满意才是硬道理。最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方经济学家丁伯根的人力分配理论,就接近于对称管理学。当他认为应该将工人分配到其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使工作需求的教育水平与实际用到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达到最小时,他就是在不自觉地运用到对称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的软硬件是对称的。以知识为主导的资产与资产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对称来实现。客体与客体的对称,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为前提。渗透主体性的客体与客体的对称,能产生相当于原子核聚变与裂变的能量。任何一个时期,其经营结构都应该是对称的。工业经济时期,一般知识和资源优化配置相对称;知识经济时期,创新性知识和资源优化再生相对称。稳定的配置说明: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价值,不是绝对价值而是相对价值,而价值只能是相对的,绝对价值只能寓于相对价值之中。金钱不是万能的,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金钱,金钱和人的幸福不能划等号。经济的核心是价值而非价格,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非价格机制;平等——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付出与回报的一致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与市场的核心价值“匹配”, 以往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大蛋糕”政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腐败是市场经济发展润滑剂的市场经济模型必须被抛弃,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而不是“帕累托改进”,市场机制应该根据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重新设计。因此,虽然2012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头脑中没有“对称”这个概念,也没有提出对称经济学的体系框架,所运用的语言(如:“匹配”等)也仍然是西方经济学通用的、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性语言,但毕竟在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内部呈现了对称经济学范式的萌芽,展示了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打开了经济学家在新的经济学范式空间中挥斥方遒的窗口。这就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意义。
当然,任何新的科学范式要能够在理论上成立,并能够为科学界所逐步接受,首先必须提出新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逻辑严密的新的体系,在新的体系中创造出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所有旧的概念、范畴能够得到新的、和同一体系中其他概念范畴相互兼容并首尾一贯的定义。对称经济学就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在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经济学,就是用复杂系统方法来考察社会复杂系统的经济学,就是方法与对象相对称的经济学。只有对称经济学的系统论方法,才能避免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成为对称的“稳定匹配”经济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指导。因此,要使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中的“对称原理”—— “稳定匹配”原理由偶然转变为必然,萌芽成长为大树,就必须首先把“稳定”“匹配”这两个名称、“稳定匹配”这个描述性概念浓缩提升为“对称”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称经济学体系。
那么什么是对称?对称,就是事物内部结构、事物之间的对应平衡、“稳定匹配”关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就是人类性别结构的对称。什么是对称?一方水土一方人, 就是人类性格结构和环境结构的对称。什么是对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人类付出与索取的对称!此外,还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称,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能量与暗能量的对称,阴电和阳电的对称,聚变和裂变的对称,南极和北极的对称……当然,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称。客体的意义要靠主体来赋予。同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主体的价值要靠客体来界定。对牛弹琴,再美妙的旋律也不会得到知音。这就是对称。对称的反面是不对称。我们可以用不对称来理解对称。什么是不对称?“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宝”。财宝放错了位置成了垃圾,财宝和位置之间就是不对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嫁错郎”就是不对称。“好花插在牛粪上”。好花和牛粪之间就是不对称。我们还可以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来理解对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借助支点,人和地球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宇宙在不断演变,社会在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人的观念、人的素质、产品的质量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从不对称转化为对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积极的对称,就是消极的对称。不对称是二者转化的中间环节。消极的对称—不对称—积极的对称。所以对称并不神秘。对称就在你身上,就在你身边——人体结构是对称的。宇宙空间的要素、结构、功能是对称的。人和自然是对称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是对称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对称的。客观本质与科学本质、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是对称的。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理论与实践是对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经济的主体与客体是对称的。社会的公平与效益是对称的。市场的价值与价格是对称的。企业的无形与有形是对称的。管理的战略与细节是对称的。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关系是对称管理的落脚点。经济活动中的对称规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经济活动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对称经济的前提,有没有自觉地按照对称规律开展经济活动,将决定经济活动的成败以及成效的大小、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人类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哲学范式、科学范式、社会发展规律之间也是对称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对称!经济为什么发展?对称!社会为什么进步?对称!不是细节决定成败,不是战略决定成败,而是对称决定成败——战略与细节的对称决定成败。对称的程度——定位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对称意味着成功;掌握对称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认清必然、整合偶然,使对称成为习惯、成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
什么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现有世界上经济学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扬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主客体对称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科学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经济学。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稳定匹配”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对称经济学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对称经济学第一次真正把经济规律确立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经济学在对象、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实现了与其他科学的并轨,实现了经济学由学说向科学的转化、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的转化、由阶级的经济学向人类经济学的转化、由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向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的转化,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这是经济学范式的革命。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在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通过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揭示了对称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范式的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从辩证法、空间观、逻辑学等,阐明对称经济学的哲学依据;从问题与理论、价值与价格、对称与均衡、对策与博弈等方面,阐明对称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及其同其它经济学范式的本质区别,提出对称经济学的概念与范畴体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原创的基础理论组成。这些原创的基础理论有: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五度空间理论、再生经济学、和谐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运营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创业经济学、名牌经济学、人类二次创业理论、共有制理论等,它们是对称经济学范式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对称经济学范式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新理论作为原创基础理论本身又是由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畴组成。只有理解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才能把握这些新的原创基础理论,而把握这些新的原创基础理论又是把握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必要前提。对称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范式语境。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决定即使同一个名词也会有不同的内涵,使之成为不同的概念甚至不同的理论。这里语境和概念的内涵是“稳定匹配”的。“市场经济”这个名词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对称经济学范式语境中才是科学的概念;“幸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字眼虽然在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也会见到,但也只有在对称经济学范式中才是科学的概念。对称经济学范式就是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全面发展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在思维方式、理论基础、体系结构、核心价值、实践功能方面同西方经济学范式有本质不同。同样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各个定理之间也是对称与自洽的。一般均衡只能以价格为拐杖,市场要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只能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是“帕累托改进”,以“帕累托改进”为目标只能以GDP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赚更多的钱为人幸福的指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经济增长的途径,以腐败为经济增长的润滑剂。既然理性经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是狼,那么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与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对称的是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时期已经过时,所以必须重新设计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使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对称。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说明,西方经济学范式转换为对称经济学范式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电子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