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影响力评估中的GDP思维
[
2011/05/17 20:57 | by admin ]

价值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比较,但前提是先把它们还原为共同的本质或属性,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参照系中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蚂蚁重量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但我们不能说全世界蚂蚁的威武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因为“威武”本来不是蚂蚁的属性。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即使充满猫腻,但中国任何一个教授——哪怕他是叫兽——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都肯定要超过韩寒。我们可以说郭敬明的影响力不如韩寒,可以说一百个郭敬明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也可以说全中国小说家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但说全中国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就和说全世界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罗纳尔多一样,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废话——因为教授的专业影响力本来就不是通过受众面广来体现。当然不排除中国某些教授也尽力把自己打扮成明星,但不能由此断定明星的影响力就是教授影响力的标准,成为明星就是中国教授群体追求的目标。
韩寒是利用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和话语制高点,说了一些当下年青人想说不敢说、无处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这就是成功的“复利法则”——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成功,通过某种介质、渠道、手段,很容易移植为另一方面的成功。反过来,他的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又可以促进他的书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意见”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成功的“复利法则”,也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媒体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媒体通常都是“火上加油”的,火上加油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同时,人的从众心理也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在此信息时代的多方互动中,“复利法则”得以倍增。但韩寒的“意见”缺乏理论功底与思想深度;他是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家和“意见领袖”,不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比喻为当代鲁迅是不恰当的。他的“影响力”仍然属于娱乐明星层面,总体上是视觉影响力而非思想影响力,和赵本山、李宇春、徐静蕾、章子怡、小沈阳们没有本质的不同。请记住:当下是新旧道德体系青黄不接、信仰缺失、崇尚金钱与感官享受的明星时代而不是思想家时代;但思想家时代很快会代替明星时代。但愿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现象的背后,是这种时代转化的躁动。
总之,对韩寒影响力的评估渗透了当前主流经济学通行的线性思维——把一切不同质的东西都还原为同一量化指标的GDP思维方式;既然经济学上有总供给、总需求、经济总量等评估经济增长速度的通用指标,那么用博客点击率来评估一个人的影响力也肯定没错。
韩寒是利用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和话语制高点,说了一些当下年青人想说不敢说、无处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这就是成功的“复利法则”——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成功,通过某种介质、渠道、手段,很容易移植为另一方面的成功。反过来,他的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又可以促进他的书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意见”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成功的“复利法则”,也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媒体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媒体通常都是“火上加油”的,火上加油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同时,人的从众心理也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在此信息时代的多方互动中,“复利法则”得以倍增。但韩寒的“意见”缺乏理论功底与思想深度;他是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家和“意见领袖”,不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比喻为当代鲁迅是不恰当的。他的“影响力”仍然属于娱乐明星层面,总体上是视觉影响力而非思想影响力,和赵本山、李宇春、徐静蕾、章子怡、小沈阳们没有本质的不同。请记住:当下是新旧道德体系青黄不接、信仰缺失、崇尚金钱与感官享受的明星时代而不是思想家时代;但思想家时代很快会代替明星时代。但愿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现象的背后,是这种时代转化的躁动。
总之,对韩寒影响力的评估渗透了当前主流经济学通行的线性思维——把一切不同质的东西都还原为同一量化指标的GDP思维方式;既然经济学上有总供给、总需求、经济总量等评估经济增长速度的通用指标,那么用博客点击率来评估一个人的影响力也肯定没错。
通货膨胀是怎样造成的
[
2011/05/13 09:02 | by admin ]

同样是通货膨胀,既有可能是滥发纸币引起,也有可能是投融资结构失衡造成。经济衰退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结构失衡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宏观调控来弥补。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是供给不足、货币效率降低、通货通胀的根源。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而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既有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过度投机的因素。
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数字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使各级政府官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要提高GDP数字(当然不是指在统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似乎只要全国13亿人每人花一万元买一张本科文凭(当然是正规院校的正规文凭,因而地下经济不在此列),国民经济总值就增加了13万亿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经济急速膨胀,无效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使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
只知道个人利益最大化、奉行价格拜物教、不能从理论上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支配下的发展观、发展战略,也是过度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过度投机的结果又反过来造成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而由投机造成的“过热”,不是真正的“过热”,而只是病人的“发烧”;要退热不在于“紧缩”,而在于改变发展战略;通过宏观调控,提高经济主体性、再生型经济比重与改善经营环境,以增加产出,并不给投机及国际炒家以可趁之机。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机。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就是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抑制货币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股市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产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房市投机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是抑制投机之本,加强监管、规范银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本,那么所谓“加强监管”、控制上市指标,只是强化上市公司的上市垄断地位、“规范”地大量圈钱的手段;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权力寻租。
降低物价、抑制通胀的根本措施是根本上改变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经济主体性,提高再生型经济比重。
以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货膨胀就是经济泡沫膨胀的结果;抑制通货膨胀不但要挤掉泡沫,而且要挖掉产生泡沫的根源——泡沫GDP。
腐败是怎样造成通货膨胀的?
腐败降低货币效率拉高物价。腐败权力侵蚀银行造成的呆坏账靠滥发纸币来填补,降低货币效率。政策腐败滥发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与银行坏账降低货币效率。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口袋经济造成货币增量过高降低货币效率。“增长率”腐败,片面追求货币GDP数字相对再生经济造成货币增量过高降低货币效率。重复建设低质建设结构失衡建设降低货币效率。由于操纵股市银行货款膨胀助长投机形成泡沫降低货币效率。腐败降低产品质量,降低货币效率。提高有效产出不但要平衡结构而且要提高产品质量。“豆腐渣”工程自然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也可以提高经济总量,然而不能提高社会效率,也不能提高货币效率,甚至只能降低货币效率。这样的“经济总量”增加越快,只能造成泡沫经济,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腐败人为拉高物价。腐败奢侈消费造成浪费抬高物价。腐败霸占物品抬高物价。权力寻租型虚拟经济无实物产出货币虚转抬高物价。腐败人为垄断抬高成本,从而拉高物价。腐败制造行业垄断,提高进入门槛,限制竞争,垄断价格,哄抬物价。支柱产业因腐败人为抬高物价会对其他产业物价起牵动作用。
腐败恶化投资创业坏境,减少产出和供给,从而拉高物价。
腐败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减少有效产出,从而拉高物价。
腐败是货币经济发展的润滑济,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的润滑剂。腐败带来的经济发展只能是泡沫经济发展,泡沫发展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物价高低与反腐力度大小成反比。
放开价格与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非价格机制,“完全的市场经济”与“完全放开价格”二者间不能划等号。完全的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意味着无序竞争,无序竞争意味着垄断产生,垄断产生意味着不充分竞争。要充分竞争就必须控制垄断。能否放开价格,要看放开的是什么价格。如果是平等竞争的价格,当然应该放开;如果是垄断价格,则应当禁止。不加限制地讲完全竞争、放开价格,是为哄抬价格、通货膨胀开绿灯。打着完全竞争旗号的价格垄断,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的价格双轨制,表面上是逐步放开价格,实际上是人为制造垄断价格,限制自由平等竞争价格,从而走向控制价格(控制垄断价格)的反面,也走向放开价格(放开自由竞争价格)的反面;从而既背离了计划经济,也背离了真正的市场经济,与所谓“渐进式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实践说明:双轨制是人为制造价格垄断、非公平竞争、从而制造权力寻租空间的始作俑者,也是让一部分人通过原罪“先富起来”的肥沃土壤。中国所有腐败都是“双轨制”的衍化、延伸形态,或都是双轨制的变种;中国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是靠着双轨制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先富起来的,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非公平竞争的“先富起来”,埋下了日后制造垄断、投机炒作、寻租造租、贫富分化的运作模式,蕴含了使市场经济改革向权贵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雏形;其所孕育的“官倒”也是通货膨胀、两级分化的源头之一。清算“原罪”总体上就是清算双轨制带来的不法所得,清除其所造成的对人的素质与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完善的市场体制从本质意义上就是清除双轨制及其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土壤,在平等起点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用双轨制的“成就”来证明“完全放开价格”,在双轨制已经制造垄断的基础上“完全放开价格”,是让羊和狼平等竞争,是从错到错、将错就错的循环论证,并无说服力。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有二万多亿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高,政府未能把增发货币回购企业外汇的钱拿去进口货品、增加投资以填补国内供给的缺口,是造成国内通货膨胀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货币效率原理,除非把国家外汇转变成国计民生需要的商品,否则外汇储备数量相当于滥发货币数量,使货币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通货膨胀。二万多亿外汇储备相当于滥发了13万亿人民币, 13亿人平均每人承但1万多元;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从外汇储备造成的通货膨胀中被缩水1万多元钱。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个人的消费品支出中,可以计算出仅外汇储备一项造成的通货膨胀率。除非国家收购外汇的人民币是正常的财政予算内资金。而从如此之高的外汇储备来看,运用财政予算来收购外汇只能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所以巨额外汇储备只能是央行滥发纸币的结果。
而且央行收购外汇而多印出来的钱是高能货币,是可以在市面上多次流通的“原始货币”。正象可以在股市上滥价好几倍发行的“原始股”,其造成的人民币贬值效应是几何级数而不是算术级数。这又把前面讲的按人头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放大了好几倍。
因此,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国内货币发行体系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当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国家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国内人民财富的“转移支付”而形成,其结果是国富民穷。增加产品供给,最快的途径是用两万多亿外汇储备进口大量国内民生与建设的紧缺用品;从长远来看是投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国内市场与增加国内供给。
结构失衡与通货膨胀
要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通货紧缩”与“货币增值”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货币贬值,既可以因为通货膨胀引起,也可以因为战争、自然灾害、决策失误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衰退引起。如果是前者,固然要靠通货紧缩来均衡,如果是后者,则恰恰要靠加速发展来对称。同样,货币增值,既可以是因为通货紧缩造成,也可以是经济增长率高于货币增长率造成。如果是前者,会影响增长速度;如果是后者,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正常状态。
因此,同样是通货膨胀,既有可能是滥发纸币引起,也有可能是投融资结构失衡造成。投资结构失衡,造成无效投资,自然会使货币增长量超过供给增长量;融资结构失衡,造成贷款膨胀,也同样会使货币流通量超过实际需求。如果说,经济衰退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那么,结构失衡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宏观调控来弥补。至于“通货紧缩”,如果真的会造成货币增值,则应皆大欢喜;但如果影响发展速度,则要适当放宽。总的来讲,货币增值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并不是因为本人口袋里有多少现金,妄想靠其不劳而获,而是为芸芸众生的钱包安全着想。
预期与通胀
如果消费预期不但高于供给,而且高于供给预期,就会造成通胀。但如果供给或供给预期高于消费和消费预期,物价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只要出台增加供给的切实有力的政策,提高人们对增加供给的信心指数,并形成物价下降的预期,物价就会下降。就如房地产,只要国家出台通过基本建设来增加土地供给政策和抑制房地产投机政策,使人们相信土地(土地是可再生资源)供给并非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房地产价格就会应声而降,并带动其它产品价格下降。
预期以供给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只要一有加工资的消息,物价马上应声而涨,其原因与其说是人们的通胀预期,还不如说是工资增长并非建立在供给增加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承兑某项诺言的基础上。由于承兑某项诺言并无真正的实物基础,所以给增加的只是名义上的工资而非实际上的工资。如果仅仅是通胀预期是不可能弄假成真的,市场供给竞争的结果会使其回到物价上涨前的出发点。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是供给不足、货币效率降低、通货通胀的根源。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而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既有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过度投机的因素。
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数字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使各级政府官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要提高GDP数字(当然不是指在统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似乎只要全国13亿人每人花一万元买一张本科文凭(当然是正规院校的正规文凭,因而地下经济不在此列),国民经济总值就增加了13万亿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经济急速膨胀,无效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使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
只知道个人利益最大化、奉行价格拜物教、不能从理论上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支配下的发展观、发展战略,也是过度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过度投机的结果又反过来造成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而由投机造成的“过热”,不是真正的“过热”,而只是病人的“发烧”;要退热不在于“紧缩”,而在于改变发展战略;通过宏观调控,提高经济主体性、再生型经济比重与改善经营环境,以增加产出,并不给投机及国际炒家以可趁之机。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机。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就是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抑制货币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股市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产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房市投机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是抑制投机之本,加强监管、规范银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本,那么所谓“加强监管”、控制上市指标,只是强化上市公司的上市垄断地位、“规范”地大量圈钱的手段;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权力寻租。
降低物价、抑制通胀的根本措施是根本上改变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经济主体性,提高再生型经济比重。
以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货膨胀就是经济泡沫膨胀的结果;抑制通货膨胀不但要挤掉泡沫,而且要挖掉产生泡沫的根源——泡沫GDP。
腐败是怎样造成通货膨胀的?
腐败降低货币效率拉高物价。腐败权力侵蚀银行造成的呆坏账靠滥发纸币来填补,降低货币效率。政策腐败滥发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与银行坏账降低货币效率。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口袋经济造成货币增量过高降低货币效率。“增长率”腐败,片面追求货币GDP数字相对再生经济造成货币增量过高降低货币效率。重复建设低质建设结构失衡建设降低货币效率。由于操纵股市银行货款膨胀助长投机形成泡沫降低货币效率。腐败降低产品质量,降低货币效率。提高有效产出不但要平衡结构而且要提高产品质量。“豆腐渣”工程自然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也可以提高经济总量,然而不能提高社会效率,也不能提高货币效率,甚至只能降低货币效率。这样的“经济总量”增加越快,只能造成泡沫经济,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腐败人为拉高物价。腐败奢侈消费造成浪费抬高物价。腐败霸占物品抬高物价。权力寻租型虚拟经济无实物产出货币虚转抬高物价。腐败人为垄断抬高成本,从而拉高物价。腐败制造行业垄断,提高进入门槛,限制竞争,垄断价格,哄抬物价。支柱产业因腐败人为抬高物价会对其他产业物价起牵动作用。
腐败恶化投资创业坏境,减少产出和供给,从而拉高物价。
腐败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减少有效产出,从而拉高物价。
腐败是货币经济发展的润滑济,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的润滑剂。腐败带来的经济发展只能是泡沫经济发展,泡沫发展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物价高低与反腐力度大小成反比。
放开价格与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非价格机制,“完全的市场经济”与“完全放开价格”二者间不能划等号。完全的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意味着无序竞争,无序竞争意味着垄断产生,垄断产生意味着不充分竞争。要充分竞争就必须控制垄断。能否放开价格,要看放开的是什么价格。如果是平等竞争的价格,当然应该放开;如果是垄断价格,则应当禁止。不加限制地讲完全竞争、放开价格,是为哄抬价格、通货膨胀开绿灯。打着完全竞争旗号的价格垄断,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的价格双轨制,表面上是逐步放开价格,实际上是人为制造垄断价格,限制自由平等竞争价格,从而走向控制价格(控制垄断价格)的反面,也走向放开价格(放开自由竞争价格)的反面;从而既背离了计划经济,也背离了真正的市场经济,与所谓“渐进式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实践说明:双轨制是人为制造价格垄断、非公平竞争、从而制造权力寻租空间的始作俑者,也是让一部分人通过原罪“先富起来”的肥沃土壤。中国所有腐败都是“双轨制”的衍化、延伸形态,或都是双轨制的变种;中国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是靠着双轨制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先富起来的,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非公平竞争的“先富起来”,埋下了日后制造垄断、投机炒作、寻租造租、贫富分化的运作模式,蕴含了使市场经济改革向权贵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雏形;其所孕育的“官倒”也是通货膨胀、两级分化的源头之一。清算“原罪”总体上就是清算双轨制带来的不法所得,清除其所造成的对人的素质与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完善的市场体制从本质意义上就是清除双轨制及其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土壤,在平等起点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用双轨制的“成就”来证明“完全放开价格”,在双轨制已经制造垄断的基础上“完全放开价格”,是让羊和狼平等竞争,是从错到错、将错就错的循环论证,并无说服力。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有二万多亿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高,政府未能把增发货币回购企业外汇的钱拿去进口货品、增加投资以填补国内供给的缺口,是造成国内通货膨胀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货币效率原理,除非把国家外汇转变成国计民生需要的商品,否则外汇储备数量相当于滥发货币数量,使货币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通货膨胀。二万多亿外汇储备相当于滥发了13万亿人民币, 13亿人平均每人承但1万多元;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从外汇储备造成的通货膨胀中被缩水1万多元钱。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个人的消费品支出中,可以计算出仅外汇储备一项造成的通货膨胀率。除非国家收购外汇的人民币是正常的财政予算内资金。而从如此之高的外汇储备来看,运用财政予算来收购外汇只能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所以巨额外汇储备只能是央行滥发纸币的结果。
而且央行收购外汇而多印出来的钱是高能货币,是可以在市面上多次流通的“原始货币”。正象可以在股市上滥价好几倍发行的“原始股”,其造成的人民币贬值效应是几何级数而不是算术级数。这又把前面讲的按人头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放大了好几倍。
因此,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国内货币发行体系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当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国家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国内人民财富的“转移支付”而形成,其结果是国富民穷。增加产品供给,最快的途径是用两万多亿外汇储备进口大量国内民生与建设的紧缺用品;从长远来看是投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国内市场与增加国内供给。
结构失衡与通货膨胀
要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通货紧缩”与“货币增值”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货币贬值,既可以因为通货膨胀引起,也可以因为战争、自然灾害、决策失误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衰退引起。如果是前者,固然要靠通货紧缩来均衡,如果是后者,则恰恰要靠加速发展来对称。同样,货币增值,既可以是因为通货紧缩造成,也可以是经济增长率高于货币增长率造成。如果是前者,会影响增长速度;如果是后者,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正常状态。
因此,同样是通货膨胀,既有可能是滥发纸币引起,也有可能是投融资结构失衡造成。投资结构失衡,造成无效投资,自然会使货币增长量超过供给增长量;融资结构失衡,造成贷款膨胀,也同样会使货币流通量超过实际需求。如果说,经济衰退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那么,结构失衡造成的通货膨胀要靠宏观调控来弥补。至于“通货紧缩”,如果真的会造成货币增值,则应皆大欢喜;但如果影响发展速度,则要适当放宽。总的来讲,货币增值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并不是因为本人口袋里有多少现金,妄想靠其不劳而获,而是为芸芸众生的钱包安全着想。
预期与通胀
如果消费预期不但高于供给,而且高于供给预期,就会造成通胀。但如果供给或供给预期高于消费和消费预期,物价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只要出台增加供给的切实有力的政策,提高人们对增加供给的信心指数,并形成物价下降的预期,物价就会下降。就如房地产,只要国家出台通过基本建设来增加土地供给政策和抑制房地产投机政策,使人们相信土地(土地是可再生资源)供给并非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房地产价格就会应声而降,并带动其它产品价格下降。
预期以供给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只要一有加工资的消息,物价马上应声而涨,其原因与其说是人们的通胀预期,还不如说是工资增长并非建立在供给增加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承兑某项诺言的基础上。由于承兑某项诺言并无真正的实物基础,所以给增加的只是名义上的工资而非实际上的工资。如果仅仅是通胀预期是不可能弄假成真的,市场供给竞争的结果会使其回到物价上涨前的出发点。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GDP经济学批判(十六):GDP经济学是对抗经济学
[
2011/05/11 11:57 | by admin ]

GDP经济学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就是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重灾区。有钱人杀人赔钱、没钱人杀人偿命的法规,我把它称之为GDP司法。GDP司法使法律不是保护平等而是制造、维护、强化、扩大不平等。仇富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就是这样激发的。GDP经济学成为中国主流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人思想的正统经济学、主导国家政策的官方经济学,以此GDP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产生出来的GDP法规、GDP办案、GDP教育、GDP学术、GDP出口、GDP物价、GDP消费、GDP医疗、GDP工程、GDP政绩等是中国两极分化、贫富对立与对抗的根源。
币值与汇率要以不变应万变——评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
[
2011/05/10 19:13 | by admin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此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本人认为,货币政策以不变应万变,是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方法之一,汇率浮动与币值稳定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汇率的浮动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汇率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他国币值的变化,而不是己方币值的变化;汇率变化的幅度和他国币值的变化幅度是等比的,因而变化前后币值是等价的。汇率的浮动性是现象,汇率的稳定性是本质。汇率的稳定性体现了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币值既不是以黄金储备为根据,也不是盯住美元,而是自身的国民有效经济实际增长率。只要坚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与相应等值的汇率的浮动性,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必能保证要素流动的对称性,使之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质和量都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今天看来可以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过一段可能就不行,反之亦然。在浮动汇率体制下,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国内币值是否稳定。只要国内币值是稳定的,即使实施浮动汇率,财政政策仍然有效。而浮动汇率,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内货币贬值或升值。这里,要区分货币的相对值与绝对值。相对值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绝对值(国内购买力)并不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进口与出口最终要通过实物来补偿,所以如果货币对外升值对内也升值,那么货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影响出口;只有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才会影响出口。而对内币值是否稳定完全操之在我,不随汇率变动而变动。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本国货币对内升值。蒙特尔认为在浮动汇率体系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影响出口,会使财政政策无效这一判断无理论与实践根据。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人认为,货币政策以不变应万变,是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方法之一,汇率浮动与币值稳定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汇率的浮动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汇率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他国币值的变化,而不是己方币值的变化;汇率变化的幅度和他国币值的变化幅度是等比的,因而变化前后币值是等价的。汇率的浮动性是现象,汇率的稳定性是本质。汇率的稳定性体现了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币值既不是以黄金储备为根据,也不是盯住美元,而是自身的国民有效经济实际增长率。只要坚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与相应等值的汇率的浮动性,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必能保证要素流动的对称性,使之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质和量都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今天看来可以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过一段可能就不行,反之亦然。在浮动汇率体制下,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国内币值是否稳定。只要国内币值是稳定的,即使实施浮动汇率,财政政策仍然有效。而浮动汇率,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内货币贬值或升值。这里,要区分货币的相对值与绝对值。相对值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绝对值(国内购买力)并不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进口与出口最终要通过实物来补偿,所以如果货币对外升值对内也升值,那么货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影响出口;只有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才会影响出口。而对内币值是否稳定完全操之在我,不随汇率变动而变动。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本国货币对内升值。蒙特尔认为在浮动汇率体系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影响出口,会使财政政策无效这一判断无理论与实践根据。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一致性
[
2011/05/10 14:27 | by admin ]

评GDP经济学“经济学不讲道德”的理论基础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变态经济学。GDP经济学就是一切向钱看经济学,一切向钱看是以金钱主导一切、以金钱衡量一切、以金钱换算一切、以金钱摆平一切的经济学,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观、丛林法则的社会观、金钱至上潜规则的行为准则的根源,是潜规则、道德沦丧、司法腐败、逆选择与干部人事制度腐败的根源。当整个社会只认钱,以至善恶是非真假智愚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崩溃时,GDP经济学就成了变态经济学。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丛林经济学。GDP经济学的要害:GDP经济学主张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步西方近代史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阶段,再经历一次血和泪的洗礼;他们认为,中国要重演近代史,要重头再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要成为西方资本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世界工厂。他们有一副典型的洋奴嘴脸。实践证明:GDP经济学的“科学观”就是线性观,GDP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就是线性发展观。在GDP经济学那里,腐败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中国之所以只能做世界工厂,大量国有资产之所以可以容许流入少数人的腰包,是因为这是科学,是规律,是提高效率的需要,是帕累托最优的需要,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经济规模最大化的需要!而公平?只是效率的补充,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他们之所以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把中国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以西方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标准模本,在理论上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等号,把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作为以经济为中心的目标。GDP经济学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经济学,其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弱肉强食,并形成阶级对立。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其理论基础是GDP经济学家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
本人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我国理论界曾经有过人道主义是否历史观的争论。本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曾经阐述的唯物史观而言,人道主义确实只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历史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开放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终结真理,而且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没有封闭历史观真理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哲学,唯物史观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历史观。就人类哲学或人类历史观而言,人道主义和历史观并不矛盾,甚至没有差别——人道主义是历史观的深层次本质。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作出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概括,但并不影响我们这些后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作出这样的概括。如果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个人主义历史观,那么作为人类哲学的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人类历史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宇宙发展完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宇宙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及个体从结果来看是神秘的,从起源和过程来看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规律、人道的规律,然而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局部表现,同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主客体相互关系构成的人道时空、社会时空与自然界的时空同源、同构、同质、同功。对称哲学,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科学与道德是完全统一的:科学直接就是道德,道德直接就是科学。而在其他学科,科学与道德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背离。对称经济学的最重要功能,就在于使其他科学同道德统一起来。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就在于经济学有君临一切的整合力,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去整合各门科学,包括历史观。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核心和纽带就是对称,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对称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以前者为主导。如果在有些人那里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发生了不一致,那只是这些人头脑里的道德观念绝对化了的结果,而不是二者本性上的不一致。
资产阶级有人道主义,并不等于人道主义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如果说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那么人道主义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人类普世的道德价值观就是人类的历史观。人类普世的价值——人类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道德价值。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人道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主体的活动组成,是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必然性联系。所以历史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只能是历史退步,而不是历史的进步。历史进步以道德进步为标准,道德进步以历史进步为根本、动力、基础。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认为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不一致是由于把道德看成是全面的,而把真理看成是片面的。实际上片面的真理对应于片面的道德,全面的道德要求全面的真理,二者在本性上是一致的。
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础,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一方面,社会的本质是人;另方面,人又不在社会之外,或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在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和人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好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事物的部分一样。任何事物,都由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部分组成。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那种认为否认人是社会的本质、把人看成只是社会的奴隶的观点,又要反对那种认为人在社会之上,人可以随心所欲创造社会历史的观点,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
社会——人——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本质部分,它是社会的最深层本质、最后的动力,而人是社会和主体的中介。在这里,只要把人上升为主体,把道德观上升到主体论,人道主义历史观和规律论历史观、规范历史观和实证历史观就可以得到统一。对称经济学既是规范经济学也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统一就是真(科学)、善(道德)、美(真与善在人的情感中的对称与直觉)的统一。
规范经济学
世界怎样: 真(科学)
对称经济学 世界应当怎样:善(道德)
应当怎样去做:美 按美的规律来建构,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实证经济学
法律
强制执行 社会 规范经济学
显规则 制度(行政)
美的规则 非强制执行:道德 组织 对称经济学
潜规则
美的规律——客观规律 实证经济学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变态经济学。GDP经济学就是一切向钱看经济学,一切向钱看是以金钱主导一切、以金钱衡量一切、以金钱换算一切、以金钱摆平一切的经济学,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观、丛林法则的社会观、金钱至上潜规则的行为准则的根源,是潜规则、道德沦丧、司法腐败、逆选择与干部人事制度腐败的根源。当整个社会只认钱,以至善恶是非真假智愚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崩溃时,GDP经济学就成了变态经济学。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是因为GDP经济学是丛林经济学。GDP经济学的要害:GDP经济学主张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步西方近代史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阶段,再经历一次血和泪的洗礼;他们认为,中国要重演近代史,要重头再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要成为西方资本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世界工厂。他们有一副典型的洋奴嘴脸。实践证明:GDP经济学的“科学观”就是线性观,GDP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就是线性发展观。在GDP经济学那里,腐败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中国之所以只能做世界工厂,大量国有资产之所以可以容许流入少数人的腰包,是因为这是科学,是规律,是提高效率的需要,是帕累托最优的需要,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经济规模最大化的需要!而公平?只是效率的补充,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他们之所以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把中国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以西方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标准模本,在理论上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等号,把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作为以经济为中心的目标。GDP经济学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经济学,其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弱肉强食,并形成阶级对立。
GDP经济学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其理论基础是GDP经济学家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不一致的。
本人认为,科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是一致的。我国理论界曾经有过人道主义是否历史观的争论。本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曾经阐述的唯物史观而言,人道主义确实只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历史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开放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终结真理,而且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没有封闭历史观真理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哲学,唯物史观的发展结果就是人类历史观。就人类哲学或人类历史观而言,人道主义和历史观并不矛盾,甚至没有差别——人道主义是历史观的深层次本质。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作出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概括,但并不影响我们这些后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作出这样的概括。如果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个人主义历史观,那么作为人类哲学的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人类历史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宇宙发展完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宇宙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及个体从结果来看是神秘的,从起源和过程来看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规律、人道的规律,然而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局部表现,同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主客体相互关系构成的人道时空、社会时空与自然界的时空同源、同构、同质、同功。对称哲学,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科学与道德是完全统一的:科学直接就是道德,道德直接就是科学。而在其他学科,科学与道德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背离。对称经济学的最重要功能,就在于使其他科学同道德统一起来。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就在于经济学有君临一切的整合力,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去整合各门科学,包括历史观。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核心和纽带就是对称,使科学和道德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对称经济学。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以前者为主导。如果在有些人那里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发生了不一致,那只是这些人头脑里的道德观念绝对化了的结果,而不是二者本性上的不一致。
资产阶级有人道主义,并不等于人道主义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如果说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那么人道主义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人类普世的道德价值观就是人类的历史观。人类普世的价值——人类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道德价值。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人道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主体的活动组成,是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必然性联系。所以历史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只能是历史退步,而不是历史的进步。历史进步以道德进步为标准,道德进步以历史进步为根本、动力、基础。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认为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不一致是由于把道德看成是全面的,而把真理看成是片面的。实际上片面的真理对应于片面的道德,全面的道德要求全面的真理,二者在本性上是一致的。
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础,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一方面,社会的本质是人;另方面,人又不在社会之外,或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在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和人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好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事物的部分一样。任何事物,都由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部分组成。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那种认为否认人是社会的本质、把人看成只是社会的奴隶的观点,又要反对那种认为人在社会之上,人可以随心所欲创造社会历史的观点,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
社会——人——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本质部分,它是社会的最深层本质、最后的动力,而人是社会和主体的中介。在这里,只要把人上升为主体,把道德观上升到主体论,人道主义历史观和规律论历史观、规范历史观和实证历史观就可以得到统一。对称经济学既是规范经济学也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统一就是真(科学)、善(道德)、美(真与善在人的情感中的对称与直觉)的统一。
规范经济学
世界怎样: 真(科学)
对称经济学 世界应当怎样:善(道德)
应当怎样去做:美 按美的规律来建构,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实证经济学
法律
强制执行 社会 规范经济学
显规则 制度(行政)
美的规则 非强制执行:道德 组织 对称经济学
潜规则
美的规律——客观规律 实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