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26/301 第一页 上页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都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前者是因为否认私有制而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后者是因为只承认物质产权而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西方经济学(包括自由主义)和《资本论》都是用科学消解人性,用制度吞并主体。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使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现代科学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不对称,是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范式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离,是西方经济学科学性与主体性脱节的根源。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可以离开价值评价,而价值恰恰是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对称经济学的核心,是主体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西方经济学心目中的经济活动是非创业性的,因而是非主体性的。西方经济学是用科学消解人性,用制度吞并主体。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使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现代科学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不对称,是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范式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抽象有一个“度”,这个“度”的界线,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标准。 就好象量子运动中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就不能分别抽象。如果分别对它们进行抽象没有任何认识意义。社会现象比人类已经认识到的自然现象要更复杂,其复杂的程度最起码相当于量子运动。社会是宇宙发展的特定过程和阶段,可以把它看成是宇宙微观层面的宏观展开。西方经济学用认识宏观自然现象的线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复杂的经济社会,就好象是用牛顿力学的方法来认识量子世界,是方法的错位。武松固然可以用拳头打死老虎,但不可以用拳头打渔。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信息是无序的,知识是有序的;感性是无序的,理性是有序的。人的认识从信息上升到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就是人的“理性”从有限上升到无限、从相对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对界线明确的特定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可以深化,不可以证伪,这就是科学。可以证伪的,是伪科学。用“对称哲学”的眼光看来,自诩“唯一”“科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恰恰就是这样的伪科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本质属性,只能证明它们底气不足。经济学数学化的根源之一,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人的理性行为,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这是把经济学的不可能性结论作为前提,虽然这种做法贴上了“理性”的标签。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形而上学的真谛在于主观对客观的意向性、主体对客体的指向性、思辩与实证的同一性、内在对外在的超越性。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建构任何一门科学的方法都必须具备形而上学的功能。经济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观点和方法必须统一。而数学的抽象性与横断性使之不具备此功能。对于经济学这一非常具体的科学来讲,用抽象的数学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对称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数学化,是因为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而价值不能数学化。能数学化的是价格,而价格只是价值的局部表现。把经济学数学化,是把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的知识硬塞入知性认识的框架,其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悖论。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出现大量悖论的根源。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26/301 第一页 上页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