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34/301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二):
     经济学第一次真正以经济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对称经济学第一次以经济规律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称经济学范式产生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中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
    知识经济、经济全化与人类二次创业呼唤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范式就是对称的范式、五度空间的范式、主体性和客体性对称的的范式。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后面,是实践模式的转轨与哲学范式的转换。对称哲学使哲学内在于实践之中,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一种模式。对称哲学是人类创业实践模式产生出来的哲学。
    前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利用为前提。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研究生产关系或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使人们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生产本身,研究资源如何优化再生;不但研究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研究生产中的线性关系,而且研究生产中的非线性关系---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关系,研究知识经济与资源再生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知识与经济的重新洗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称经济学的五度空间范式应运而生,只有在对称经济学的五度空间范式中,才能使经济规律成为经济学的对象,从而实现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使经济学成为科学。
 



     以上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7

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0-11/11/content_1381253.htm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一):

      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以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不可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凡是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都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有以一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依据,这就要求不能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目的是扬弃政治经济学,为吸收人类经济思想发展中有益成份、为建立人类一般经济学进行理论准备。
    只有一般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才以一般经济规律为对象,因而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系统的功能,功能同系统之间无所谓适合不适合问题;有什么样的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大小),说明有什么样的系统。只有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结构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才有是否适合、是否对称的问题。如果适合、对称,功能就发挥得好;如果不适合、不对称,功能就发挥得不好。因此,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从系统论的眼光看来,只有对称经济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称运动规律,而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系统中,矛盾是相对的,对称则是绝对的。既然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对称与否,对生产力功能发挥程度关系重大。但如果把其中一个要素——比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夸大到不应有的高度,势必破坏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平衡,而损害生产力的发挥。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结果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对称、生产力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公有制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某种特定的公有制形态不是其中必要的环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不是经济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幸福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个本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致命缺陷。西方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格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是主体性与客体性分裂的经济学。一方面,他们强调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金钱至上、货币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结。“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
    西方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科学性与主体性相对立,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解决“幸福悖论”的根本途径,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因此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对称经济学是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的对称。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作为主体经济学的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从所渗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学范式。
    幸福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幸福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正好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代替一样,西方经济学范式被对称的、系统的、五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幸福经济学范式或中国经济学范式所代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http://big5.yunnan.cn/2008page/ynjjrb/html/2010-08/13/content_1305078_2.htm

          雲南經濟日報
     
http://www.ynjjrb.com  發布時間 2010-08-13 11:23:42 星期五



      “再生”的本意,首先是生物學上的概念,是指生命體死而復生,也指機體的一部分在損壞、脫落或截除後重新生長,就像壁虎的尾巴斷了還可以再長。後來延伸到材料領域,是指加工廢舊物品,使其恢復原有性能,成為新產品。
      長期以來,在經濟領域中,“再生”一般是指資源而言,叫再生資源,還沒有直接叫再生經濟的。再生資源在我們過去的理解中,就是指那些用了還可以再生利用的材料,指廢舊物資利用。這是狹義的可再生資源概念。
      將“再生”和“經濟”聯系起來,最早見于2005年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陳世清所著的《再生型經濟》,但所指概念完全不同。該書認為經濟學應該是資源優化再生和優化配置相結合的學說,對以往一味強調“優化資源配置”作了很好的矯正。陳世清先生所說的“再生型經濟”基本上是強調“創新型經濟”,認為“企業創新和再造”就是“再生型經濟”,與我們提出的全面建立在“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再生經濟”,有著本質的不同。此書屬于案例分析性的管理和營銷學著作。
    “范式”这个范畴虽然系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但任何概念都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明确。在库恩那里,“范式”这个范畴存在许多概念模糊之处。本人认为,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科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哲学范式与科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方法是理论的功能,和理论之间不是层次关系。虽然由于认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整作用,在同一个范式基础上会产生学术观点基本相同、学术荣誉等既得利益和学术目标基本一致的“科学共同体”,对共同体外的学说和学者会产生“异体排斥”,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进步,都最终要表现为范式的转换。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不同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能否做到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科学范式的不同层次、发展的不同阶段。“范式”理论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定位、相互关系、发展规律、发展趋向的钥匙。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致命缺陷。西方经济学范式被对称的、系统的、五度空间理论模式的中国经济学范式所代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以上内容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丛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分页: 234/301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