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转型经济学(一):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经济学范式的转换
[
2010/10/11 12:39 | by admin ]

真正的转型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资本运营转为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真正的转型经济学应该包含二者。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因而是典型的转型经济。对其进行典型分析,可以建立科学的转型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黄枬森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09日 06 版)
[
2010/10/09 11:50 | by admin ]

陈世清同志携其新作《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书的打印稿,邀我写序。乍一看,我对书名颇感奇怪,看了导论,才知作者所说的不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而是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形而上学,也就是本体论。
哲学在古代曾经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随着分科研究的发展,一门门学科按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样,哲学研究的领域似乎就一天天缩小了。有人预言,长此以往,哲学将归于消逝。实际上哲学研究的领域并没有缩小,而是一天天明确起来了,因为分科研究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哲学不应是知识的总汇,不应是百科全书,不应是一切学科的总和,而应是一切学科的总结和概括,是对世界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研究。哲学是世界观,即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知识的总和,无疑是一种综合,作为总和的哲学消逝了,代之而起的作为总结和概括的哲学仍然是一种综合,而且是更高的综合。不仅如此,每一门科学中,综合也是不可须臾分离的,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综合。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理论界兴起了一种综合研究的领域,那就是应用哲学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应用哲学”不是指研究哲学应用的理论,而是指把哲学(世界观)应用于各门科学而形成的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即哲学与科学的交叉研究或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外还有几门哲学,如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传统哲学亦然,除本体论外,还有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近年来出现的部门哲学甚多,有数学哲学、物理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陈世清同志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经济哲学,也属于部门哲学的范畴。
在分科研究盛行的今天,这种综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陈世清同志的探索是有益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或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是推动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为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本书作者认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原理不能成立,统一才是绝对的,斗争只是相对的。因此,作者不使用矛盾概念,而采用了对称概念来概括这种无所不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于斗争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统一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已争论多年,本书无意进一步展开争论,本书的特点是详细探索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表现。这种探索无疑是可取的。这种探索一方面使哲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另一方面使经济学原理更好理解、更便于运用。据我所知,关于经济学与哲学的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无疑会推动经济学和哲学的发展。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陈世清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哲学在古代曾经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随着分科研究的发展,一门门学科按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样,哲学研究的领域似乎就一天天缩小了。有人预言,长此以往,哲学将归于消逝。实际上哲学研究的领域并没有缩小,而是一天天明确起来了,因为分科研究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哲学不应是知识的总汇,不应是百科全书,不应是一切学科的总和,而应是一切学科的总结和概括,是对世界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研究。哲学是世界观,即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知识的总和,无疑是一种综合,作为总和的哲学消逝了,代之而起的作为总结和概括的哲学仍然是一种综合,而且是更高的综合。不仅如此,每一门科学中,综合也是不可须臾分离的,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综合。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理论界兴起了一种综合研究的领域,那就是应用哲学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应用哲学”不是指研究哲学应用的理论,而是指把哲学(世界观)应用于各门科学而形成的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即哲学与科学的交叉研究或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外还有几门哲学,如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传统哲学亦然,除本体论外,还有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近年来出现的部门哲学甚多,有数学哲学、物理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陈世清同志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经济哲学,也属于部门哲学的范畴。
在分科研究盛行的今天,这种综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陈世清同志的探索是有益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或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是推动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为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本书作者认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原理不能成立,统一才是绝对的,斗争只是相对的。因此,作者不使用矛盾概念,而采用了对称概念来概括这种无所不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于斗争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统一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已争论多年,本书无意进一步展开争论,本书的特点是详细探索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表现。这种探索无疑是可取的。这种探索一方面使哲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另一方面使经济学原理更好理解、更便于运用。据我所知,关于经济学与哲学的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无疑会推动经济学和哲学的发展。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陈世清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八):有缺陷的平衡
[
2010/10/07 10:39 | by admin ]

从宇宙学的观点看来,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均衡,首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后才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前一个均衡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后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平面的机制;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主体与客体的对称是偶然的,经济学成了博弈经济学。价值机制是立体的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主体与客体的对称是必然的,经济规律本来就是人们不同方向作用力的总和,个人预期的不确定性不能否认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经济学因而成了对称经济学。
对称与发展的经济学: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强调主体意识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平衡发展。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称是根本的对称,其他如积累和消费的对称、两大部类生产的对称均源于此。离开主体与客体的均衡讲均衡,是片面的。对称概念比均衡概念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前者是立体的,后者是平面的、线性的。仅仅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的“均衡”概念,和“对称”概念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与发展的经济学: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强调主体意识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平衡发展。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称是根本的对称,其他如积累和消费的对称、两大部类生产的对称均源于此。离开主体与客体的均衡讲均衡,是片面的。对称概念比均衡概念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前者是立体的,后者是平面的、线性的。仅仅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的“均衡”概念,和“对称”概念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七):低级的平衡
[
2010/10/06 10:35 | by admin ]

经济的对称有低层次高层次之分。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对称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的主导地位所带来的资源的创造,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与生产效率的几何级数增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政治经济学出发点的所谓“均衡”,是供给与消费的均衡,只讲供求平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衡;因而是分配意义上的,而非生产意义上的;是二级的而非一级的;是消极的、静态的;而非积极的、动态的;作为调节这种均衡的机制,是价格而非价值,因而市场是无效的、人是“非理性”的。从对称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政治经济学的非均衡实际上就是一种均衡——是一种微观的均衡;量子力学是微观均衡论的基础:在量子力学看来,许多不对称的东西实际上是对称的。经典力学是宏观均衡论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均衡就是宏观的均衡。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六):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
[
2010/10/05 10:53 | by admin ]

均衡是从不均衡到均衡;对称是破坏均衡,创造新的均衡。
均衡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对称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对称是新经济的经济形态,
从均衡到对称是经济形态的转换。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对称机制为核心机制,市场是完全的,供求是均衡的,知识产品、创新产品的竞争是充分的,市场是出清的。竞争的充分性和市场的有序性、和谐性、对称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新时期的市场机制。以对称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市场机制、真正的市场机制、和谐的市场机制。
以均衡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平衡,手段是博弈。以对称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发展,手段是对策。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
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均衡:物与物之间,属于客体范畴;对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属于主客体统一范畴。对称是自觉的,均衡是自发的;对称是高层次、可控涨落的,均衡是低层次、随机涨落的;对称是因势利导,均衡是经济周期。对称:经济周期可以利用、引导,危机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均衡: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危机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偶然的。
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同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国家干予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依据不同:国家干予主义依据的是价格机制,政府宏观调控依据的是价值机制。手段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热衷运用货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侧重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目标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目标是均衡,具有反周期性质;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目标是对称,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调节过程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是非常态,具有即时性;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过程是常态,具有稳定性。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宏观调控,一个叫国家干予;结果不同: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均衡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对称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对称是新经济的经济形态,
从均衡到对称是经济形态的转换。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对称机制为核心机制,市场是完全的,供求是均衡的,知识产品、创新产品的竞争是充分的,市场是出清的。竞争的充分性和市场的有序性、和谐性、对称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新时期的市场机制。以对称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市场机制、真正的市场机制、和谐的市场机制。
以均衡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平衡,手段是博弈。以对称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发展,手段是对策。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
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均衡:物与物之间,属于客体范畴;对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属于主客体统一范畴。对称是自觉的,均衡是自发的;对称是高层次、可控涨落的,均衡是低层次、随机涨落的;对称是因势利导,均衡是经济周期。对称:经济周期可以利用、引导,危机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均衡: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危机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偶然的。
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同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国家干予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依据不同:国家干予主义依据的是价格机制,政府宏观调控依据的是价值机制。手段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热衷运用货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侧重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目标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目标是均衡,具有反周期性质;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目标是对称,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调节过程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是非常态,具有即时性;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过程是常态,具有稳定性。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宏观调控,一个叫国家干予;结果不同: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