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41/303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均衡是从不均衡到均衡;对称是破坏均衡,创造新的均衡。
    均衡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对称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对称是新经济的经济形态,
    从均衡到对称是经济形态的转换。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对称机制为核心机制,市场是完全的,供求是均衡的,知识产品、创新产品的竞争是充分的,市场是出清的。竞争的充分性和市场的有序性、和谐性、对称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新时期的市场机制。以对称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市场机制、真正的市场机制、和谐的市场机制。
    以均衡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平衡,手段是博弈。以对称机制为基础,追求的是发展,手段是对策。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
    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均衡:物与物之间,属于客体范畴;对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属于主客体统一范畴。对称是自觉的,均衡是自发的;对称是高层次、可控涨落的,均衡是低层次、随机涨落的;对称是因势利导,均衡是经济周期。对称:经济周期可以利用、引导,危机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均衡: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危机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偶然的。
    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同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国家干予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依据不同:国家干予主义依据的是价格机制,政府宏观调控依据的是价值机制。手段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热衷运用货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侧重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目标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目标是均衡,具有反周期性质;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目标是对称,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调节过程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是非常态,具有即时性;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过程是常态,具有稳定性。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宏观调控,一个叫国家干予;结果不同: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任何概念都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和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是对称的。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对称经济学通过对对策与博弈、对称与均衡等概念的分离与重新定位,使之内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对称。
    对称与均衡有本质的不同。
    均衡:            对称:
    片面的;         全面的;
    消极的;         积极的;
    静态的;         演化的;
    价格的;         价值的;
    人是非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
    市场不完全;     市场完全;
    模型无效;       模型有效;
    资源配置。       资源再生。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增长方式,均衡,首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后才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后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前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平面的机制;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偶然的,经营是无序的,管理学成了博弈管理学。价值机制是立体的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有序的,管理学成了对称经济学。
    通过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实现自发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有效分配资源,用价格均衡实现要素均衡与市场出清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虽然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但决定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不仅仅是买方或卖方,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价格为计量单位的所谓生产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只是近似值;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决定根本不可能。即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所有生产要素、产品价格及其供给量相适应的均衡数值也根本不存在。西方经济学所谓“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严格证明,只能是无的放失,充其量只是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字游戏。
    马克思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两大部类划分的依据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两大部类平衡的标准却是价格而不是使用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价格同价值是不一致的。那么怎么能靠价格来平衡呢?马克思的均衡理论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均衡理论的共同本质,是把价格看成市场实现均衡的根本机制。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没有走出这个框架。走出悖论的唯一途径,是把价值看成就是使用价值,然后以使用价值作为平衡的依据与标准,以使用价值的再生作为平衡的源泉。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对称的。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和前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的本质区别, 在于自觉和自发、自动实现还是强制实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还是通过博弈来实现。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增长”模式;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增长和发展两种模式。
    就均衡本身来讲,作为发展的均衡,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消极均衡。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
    通过博弈实现的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偶然的;通过对策实现的“均衡”,是积极的、自觉的、必然的。这是由于:博弈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对策的思维方式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
    西方政治经济学是博弈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对策度同信息度成正比,博弈度同信息度成反比。博弈论的历史论根源是工业经济时期,认识根源是传统逻辑,经济学范式属政治经济学,阶级局限性使之一叶障目。对策论的历史观根源是知识经济时期,认识论根源是对称逻辑,经济学范式属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均衡增长方式: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纯粹市场、边际效益递减;帕累托最优是均衡;对称发展模式: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化的市场、边际效益递增;帕累托最优是双赢。只有对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对称是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称,既是效益最大化的原因,又是效益最大化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相对于均衡“发展”观而言。发展与均衡的区别: 均衡实现的是增长,对称实现的是发展。增长是通过均衡实现的“发展”,发展是通过对称实现的“增长”。增长只是客体与客体的均衡,发展则不但包括客体与客体的均衡,而且包括主体与客体的“均衡”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那么对称理论则是新经济学的核心,二者是新旧范式的关系。对称是本,均衡是末;对称是源,均衡是流。一切生产、交换(贸易)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就是实现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对称管理,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41/303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