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一):市场是立体的,而均衡是平面的
[
2010/09/29 12:47 | by admin ]
2010/09/29 12:47 | by admin ]
作为政治经济学出发点的所谓“均衡”,是供给与消费的均衡,因而是分配意义上的而非生产意义上的,是二级的而非一级的,是消极的、静态的,而非积极的、动态的;作为调节这种均衡的机制,是价格而非价值,因而市场是无效的、人是“非理性”的。政治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原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整体上的稳定框架,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经济化相伴随的,是知识功能化、市场立体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所谓主流经济学,却要把经济学搞成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的非功利主义的纯粹“科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经济学方法与内容、科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不对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经济化相伴随的,是知识功能化、市场立体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所谓主流经济学,却要把经济学搞成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的非功利主义的纯粹“科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经济学方法与内容、科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不对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二律背反”与“三元悖论”
[
2010/09/26 21:54 | by admin ]
2010/09/26 21:54 | by admin ]
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体制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不到统一,被称为金融 “三元悖论”。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社会金融体制仍然以间接投融资为主时,社会大量游资不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转变成投机和无序运动,并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的“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什么叫泡沫?不正常的溢价本身就是泡沫。股价溢价上市,股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股市泡沫是盘剥中小投资者的陷阱,是大企业圈钱的渠道,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照样蕴含金融危机。这说明,市场是立体的,市场体制的结构是对称的而非均衡的;各个要素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在大量游资存在的今天,必须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体制,直接投融资中创业投融资必须占主导。政府应该适时地引导创业投融资,而不仅是股市投融资。以对称经济学为基础、体现知识运营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为主导、直接投融资为主体、创业潮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论”,使社会大量游资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使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以统一;从根本上避免金融泡沫与金融危机,使各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九):实践中只是成为投机行为的理论依据
[
2010/09/25 13:48 | by admin ]
2010/09/25 13:48 | by admin ]
马克思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既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证明,也没有得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实践的证明,只不过倒可以成为投机行为的理论依据。根据“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这一一般均衡理论的原理,价格和价值一致是偶然的,价格和价值不一致是必然的,因此投机、垄断、哄抬物价等均是正常行为;投机是零和博弈,今天从市场上赚到的 “不义之财”,明天会还给市场;投机者总体上只是从中赚得一种冒险的刺激与娱乐,而对社会总体上不但无害而且还会促进市场车轮的运转。但我们一旦发现,市场经济价格本来反映价值;价格反映价值是常态,价格背离价值是非常态,那么就会发现人为造成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投机就和赌博一样,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而且投机者也不是什么零和博弈,而是负和博弈;他们通过兴风作浪、空手套白狼,从社会套走的真金白银,不可能从其他途径以其他方式回报社会。如果说他们的所得同社会的所失相抵,那对于他们来讲是正和,对于社会来讲是负和。如果说,这样的零和博弈可以增加GDP的总量,那么这样的 GDP总量增加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这说明:《资本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价格经济学;而以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要么是计划体制的传统社会主义,要么通过改革开放演变成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以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悖论。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以价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能以价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重建以价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逻辑,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社会发展的阶段,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西方的承认。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八):过时的理论
[
2010/09/24 10:06 | by admin ]
2010/09/24 10:06 | by admin ]
一般均衡理论是配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那时人们的需求结构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可再生资源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容易“失衡”;一旦“失衡”,就会出现所谓经济危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经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然而到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括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带来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无静态的均衡。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无均衡问题。“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持这种理论只能损害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七):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之间不兼容
[
2010/09/23 09:28 | by admin ]
2010/09/23 09:28 | by admin ]
以配置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参照系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因为均衡是消极的、低层次的,因而很容易出现所谓的“过热”状态。只有对称,才是积极的、高层次的,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论依据。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只要有非自愿失业存在,就不存在“经济过热”问题,都说明生产潜力未被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源在于宏观调控。政府有责任安排每个人就业,除了自愿失业。不应该把解决就业问题的责任推给企业。就业,就个人和企业来讲,是微观经济问题;但开辟就业渠道,在于宏观经济,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要在理论和政策上抛弃“过热”观念。把失业问题归因于经济过热,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产物,理论基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它们的配置经济学范式中,只有“均衡”没有“对称”、只有“就业”没有“创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永远不兼容,只好把理论解决不了的“就业悖论”归咎于“过热”。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只要有非自愿失业存在,就不存在“经济过热”问题,都说明生产潜力未被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源在于宏观调控。政府有责任安排每个人就业,除了自愿失业。不应该把解决就业问题的责任推给企业。就业,就个人和企业来讲,是微观经济问题;但开辟就业渠道,在于宏观经济,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要在理论和政策上抛弃“过热”观念。把失业问题归因于经济过热,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产物,理论基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它们的配置经济学范式中,只有“均衡”没有“对称”、只有“就业”没有“创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永远不兼容,只好把理论解决不了的“就业悖论”归咎于“过热”。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