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45/303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价格的五度空间分析:小商品经济用空间定义价格,工业市场经济用时间定义价格,知识市场经济用层次定义价格。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虽然扩大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然而只是从工业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扩大;这与其说是使经济学帝国主义化,还不如说是使经济学庸俗化;他用工业经济的时间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社会、家庭生活领域,会使社会生活庸俗化。社会生活,如果要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只能是价值经济学;如果是用价格经济学来分析社会生活,则只能使社会生活成为金钱的世界。这对社会生活没有解释力,更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因为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金钱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其中最本质的关系。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价格经济学让价格称王,市场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让价值称王,市场就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的场所。知识经济时期产品、管理方法、营销手段个性化、多样化。要使价格机制成为知识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恐怕勉为其难。目前流行所谓第三方营销(即所谓顾客应支付的服务价格由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顾客用其他的使用价值(资源,如眼球)来换取第三方的价格支付。这说明价值而不是价格是市场的核心体制,价格可以不在,但价值则无处不在。表面上的转移支付,本质上是使用价值与价格的一种换算关系。用电视上的广告来占用观众的享受空间与时间,表面上观众没有为电视节目付费,实际上是付费的——付出的是观众不得不看广告的时空价值。价格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使经济学经常陷入悖论的理论根源。
    价格经济学与价值经济学、知识运营学、对称经济学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前者是适合于小商品经济、工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后者是适合于知识市场经济的人类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它们的定义、定位、性质、方法、功能都具有本质的不同,总体上相互之间根本不能相容。但前者毕竟只是昔日黄花,不管历史多悠久,离被淘汰已为期不远。迄今为止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之所以对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学、知识运营学采取鸵鸟政策,是由于他们是价格经济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理论对知识市场经济没有解释力。在价值经济学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价格经济学那里解决不了,只好用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自欺欺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价格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机制是微观经济学的“拐杖”,但宏观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则只能以价值机制为“正道”。在微观经济领域相对正确的价格经济学,到了宏观经济领域就必然要成为绝对错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由于都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所以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二者的结合是凯恩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体的结合,并未达到宏观经济学的层次,结合的结果并未脱离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宏观理论体系和微观理论体系的真正结合,是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宏观理论体系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微观理论体系的扬弃与升华,使之由局部的真理上升为全局的真理。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以价格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GDP增长观、改革观,在实践中必然带来GDP异化。
    由于土地可以卖钱,各地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GDP数字,争相出卖好地。这是造成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大量的未开发土地,由于开发成本较大、售地价格不高,反而闲置、荒废,造成浪费。现在的所谓“房地产开发”,就是未开发的照样无人开发,已开发的重复开发、深度开发,把重复建设当开发。“开发”的结果不是使土地可再生,而是使土地被垄断;不是增加土地供应,而是反而减少土地供应。这种把良田拿去盖房子的败祖宗家产、断后代良仓的败家子行为却冠冕堂皇地贴上“开发”的标签,“开发”的结果是人为造成土地资源被垄断、土地资源枯竭、土地资源难以再生,是土地“开发”中的异化。同时,出卖耕地,是在社会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医疗产业化,无病要养、小病大养,是在个人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币市泡沫、汇市泡沫,是在个人财富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增加GDP。此类异化还有资源滥采乱挖使大量资源荒废对资源开发的异化,教育产业化演变成文凭产业化、学历泡沫化、学术行政化对国民整体素质、国民创新能力、国民创新体系的异化,营养品保健品内含有毒元素对国民健康的异化,司法部门也搞产业化为 “创收”而造成系统腐败、系列“窝案”对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异化,等等。异化的根源是指导思想错误与政策腐败——以价格为核心机制,市场化演变成一切向钱看;以货币GDP为“发展”目标却无相应的配套措施。异化的结果是货币GDP与绿色GDP、社会GDP冲突。我把这种冲突称为“GDP异化”。
    GDP异化:靠减少耕地、环境污染、口袋经济,百姓生命、健康、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代价来换取GDP数字增长,为官员提高政绩往上爬提供台阶打基础,就是GDP异化;GDP提高并没有同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却总体上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就是GDP异化。GDP异化,就是为了GDP数字增长而把社会所有领域都拿去“产业化”,以致造成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崩溃,使社会法制缺失、诚信丧失,坑蒙拐骗横行、假冒伪劣充斥。GDP异化,就是口袋GDP、污染GDP、腐败GDP、愚民GDP、风气败坏GDP、侵犯人权GDP。这样的GDP本来就不是什么改革的成果,当然也就谈不上为人民分享。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僵化—异化的学术体制与教育体制源于僵化—异化的计划体制,那么目前僵化—异化的学术体制与教育体制则源于僵化—异化的价格机制——教育、学术也要向钱看的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政策导向与市场体制。目前这种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的结果是文凭泡沫化、论文泡沫化,文凭泡沫化、论文泡沫化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国民创新能力下降,教育科研教益递减。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目前这种教育、学术“产业化”遵循的是边际效率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教育、学术成为GDP数据增长源、教师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是教授成叫兽,老师成老板;“大师”靠自封,“大家”靠评奖。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的政策导向与教育学术界的行为方式根源于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的市场理论与市场体制。这说明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的市场经济同知识经济、同国民创新体系不兼容;建立国民创新体系要求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社会价值体系、重新定位所谓的教育、学术“产业化”。只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避免“一切向钱看”,才能真正形成主体性的教育学术体制,使主体性的教育学术体制和主体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接轨,使学术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与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吻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45/303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