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70/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展开。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投资,投资决定消费。表面上是消费决定投资,根本上是投资决定消费。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以及由对称经济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再生经济学原理。解决内需不足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型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均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摆脱金融危机。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防止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也不是如陈志武先生说的,靠金融衍生品促使“中国经济从目前的投资型驱动转为消费型驱动”。投资永远主导消费;投资型驱动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再生型财政投融资的基础上,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牵动创业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产业链延伸两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和通过扶持创业工程解决就业问题两方面。从量来看,基本建设投资的投资拉动市场是几何级数,消费拉动市场是算术级数。从质来看,是靠投资拉动市场还是靠消费拉动市场,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市场是再生经济学原理,靠消费拉动市场是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要求。从后果来看,靠投资拉动市场,其作用是永久的;靠消费来拉动市场,其效果只是暂时的。
    此外,是靠投资拉动市场还是靠消费拉动市场,还要区分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卖方与买方这几对范畴。
    这里要把“消费需求”与“消费”区别开来。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并非消费决定投资。在再生经济学范式里,消费需求本身属于投资的范畴。总体上,投资决定消费而非相反。
    当然,在配置经济学范式里,消费需求本身属于消费的范畴,因此可以作出截然相反的解析。但我们从图式中可以看出:需求决定供给,同投资决定供给并不矛盾。这里,关键的是在于要把“需求”同“消费”区别开来。
    社会以需求为主导,并非等于以消费为主导;因为投资既创造供给,也创造消费,而且只有投资,才既创造供给、也创造消费。市场可以由卖方为主导转向以买方为主导,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会因此而由投资为主导转为以消费为主导。不管市场怎样变化、商场怎样发展、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怎样争锋,投资永远主导消费而不是相反。认为经济发展有投资导向型与消费导向型,是混淆了供给与需求、买方与卖方这两对范畴同投资与消费这对范畴的关系,认为既然供给与需求可以交替、买方与卖方可以转换,投资与消费也可以位移。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带来忽视投资、鼓励消费的严重后果,与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同时;认为限制投资反而会带来经济上的增长,也会搞乱人们的思想,使经济学似乎披上一层有悖常理的神秘外衣,使芸芸众生无所适从。只要不是造成结构失衡,投资永远不会太快;如果资金运用得当,储蓄率高无异为投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总体上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鼓励与扶持民间直接投融资,而不是鼓励消费。为了追求GDP增长而豉励分光吃光,是一种愚民政策。
    所以,需求主导供给,不等于消费主导投资。投资永远主导消费,既使买方市场也一样。
    投资本身既是需求,又是满足需求的手段,正好象就业本身既是需求,本身也是满足需求的手段一样。投资和消费相比,永远占主导。把需求为主导和买方市场理解成消费为主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将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如果说投资为主导与消费为主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投资主导与需求主导则是内在的统一。需求首先是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其次是客体对客体的需求。需求未满足就是不对称,对称,就是需求的满足。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防止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不是像宋鸿兵先生说的,要回到金本位、银本位,而是靠提高货币效率。
    什么是货币效率?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因此货币效率就是社会经济效率。要改变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以再生型而不是配置型经济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货币总量控制不是根据社会经济总量增长值来同步增加货币供应量,而是根据社会有效经济总量增长值来同步增加货币供应量,即在提高货币效率的前提下,根据社会有效产出来等比增加货币供应量。
要平衡社会经济结构。要用“效益”统驭“效率”,“社会效率”统驭“企业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货币效率。
     “货币效率”与“资金效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前者是宏观经济范畴,后者是微观经济范畴;前者不仅指生产资金,而且指消费资金,而后者仅指生产资金。
    技术革命(如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商务)会造成生产效率、流通效率的提高,也会相应提高货币效率。“中性”货币政策在考虑经济增长率时也应考虑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货币本身效率的提高,并作为决定货币发行量的参数之一。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原理使货币传导功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也会大大提高货币本身效率。如果货币发行当局在发行货币数量的时候未充分考虑到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情况,就有可能使货币发行高于实际需求量而造成货币效率降低和通货膨胀。
    不能把货币效率仅仅理解为货币周转速度。有人提出要把性产业合法化,这样可以快速增加GDP总量。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泡沫GDP。按照 口袋经济学的这种“左袋”搬“右袋”的统计口径,我国GDP总量一夜之间就可以超过美国——只要人为增加 “流通”与“交易”环节,从而人为增加货币流通环节、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频度,就可以增加国民所得,增加GDP总量。这说明:货币效率不仅指货币周转数量,而且包括货币周转质量——是再生型周转还是配置型周转。
    如果是再生型周转,其所带来的GDP数量增加有意义;如果是配置型周转,其所带来的GDP总量增加无价值。因此“货币效率”属于再生经济学范式,而非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金融属于经济系统的高端;金融衍生品的远期合约、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信用约束、风险回避功能,说明市场越来越立体化、系统化、主体化、自觉化,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越来越让位于自觉调控。
    金融衍生品本身是经济系统的整合器、经济系统功能的催化剂,而不是投机的工具。把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而片面长足畸形发展,必将形成金融泡沫,而走向金融衍生品功能的反面。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回避投资性风险,但不能回避投机性风险。由于它的融资杠杆作用,可以通过强化、扩大泡沫来扩大与强化投机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多样与多元化,同鼓励投机是两码事。不能把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与风险逥避功能归功于投机。投机是配置经济学中“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理论的产物,本身是强化风险、制造风险的催化剂,而不是逥避风险;这和本质上控制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功能上是对立的。投机行为和金融衍生品功能相互抵消,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1-2两本书中,正确地看到了金融危机背后的根源是投机,但他却把投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鼓吹要回到金本位、银本位,这不但如陈志武先生说的,是开错了药方,而且是开历史倒车。但陈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却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仅仅定位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消费,促使“中国经济从目前的投资型驱动转为消费型驱动”,也同样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金融衍生品是中性的,既可以拿来投机,也可以拿来投资。如果拿来投机,只能扩大风险、并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产生经济危机。如果拿来投资,就可以回避、分散风险,通过杠杆原理以小博大、融通资金。是投机还是投资,要看它的根扎在投机还是投资上面。
    要使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其稳定型经济的作用,避免其成为投机的工具,必须使其建立在再生型经济基础上。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成为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化的环节,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是仅仅成为促进消费的手段。
    如果说,宋鸿兵先生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的投机根源,陈志武先生也只看到投机根源背后的“制度结构”,即“金融化水平超出了制度架构所能支持的容量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而这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交易链条过长、CDS市场太过分散等原因造成的”。他们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就他们二人都停留在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都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来讲,他们二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

[不指定 2009/09/13 12:47 | by admin ]
    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机。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就是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抑制货币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股市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产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房市投机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是抑制投机之本,加强监管、规范银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本,那么所谓“加强监管”、控制上市指标,只是强化上市公司的上市垄断地位、“规范”地大量圈钱的手段;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权力寻租。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70/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