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73/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在牛顿力学层面的科学观看来,只有纯客观的才是实证的。
    在量子力学的科学观看来,主客体不可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
    在牛顿力学层面的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
    在量子力学层面的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内在一致的。
    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只有彻底抛弃政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桎梏,把经济学从意识形态的束敷中解放出来,才能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经济学,然后又用这种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实践,并使之更快地发展。这种经济理论就是对称经济学。
光明网-新闻中心-经济:
http://www.gmw.cn/content/2009-08/18/content_965682.htm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出版

   记者 李玉生  刊发时间:2009-08-18 15:57:05 光明网




    学者陈世清新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用全新的对称的视角、五度空间观的视野,对中国经济作了全新的解释,把中国经济的解释与重建建立在对称经济学 的全新理论范式基础上。
    作者首创的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与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主导,以再生型经济与配置型经济的区分为基础,以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为核心,以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为脉络,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为框架,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现状与趋向作出中肯的分析与解析,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中国经济发展不能以GDP增长为指标,而只能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共同富裕为指标。
    该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作出了深度分析。他认为原因有四: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这四个方面既有内涵的因果必然性,又有外延的全面系统性,是目前对经济发展成因较为完整的概括。另外该书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规律、原理与模型体系,并对许多旧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赋予新的经济学含义。全新的经济学概念、范畴有:对称发展、再生型经济、配置型经济、对称型调控、货币效率、口袋经济学……
    不破不立,立字当头,破在其中。本书在创立新范式的同时,也对旧范式的基础理论展开批判。批判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展开。例如,本书认为经济存在过热的理论根据是经济发展的\"均衡点\"理论。\"均衡点\"理论是配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那时人们的需求结构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可再生资源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容易\"失衡\";一旦\"失衡\",就会出现所谓经济危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经典的\"均衡点\"理论。然而到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括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带来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无静态的均衡。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无均衡问题。\"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持这种理论只能损害可持续发展。把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看成基本的结构关系,是马克思两大部类生产基本比例关系\"原理\"的引申,是\"范式\"滞后的产物,结果必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如果把绝对的流动性过剩理解成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失衡,那么把通胀归咎于结构失衡是正确的,但把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归咎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把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归咎于消费低迷,就是吃错药乱弹琴。以新范式为参照,本书对西方宏微观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产权理论、经济人理论、博弈论与国内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本质作了深入解剖。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的看法。陈世清先生认为,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与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早在10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陈先生即已撰文指出,当时的金融危机虽非全球化的,然而是全球性的,其宣告了全球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移、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此次金融危机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全球化的,说明旧的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又经过10年的苛延残喘、余热发挥,已经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而陈先生10年前开始提出来的理论,也就得到了1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验证(参见陈世清:《知识运营系列丛书提纲》,《中国经济信息》99年11期;《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据此,陈先生认为,对称经济就是要用生产力发展代替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代替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要阻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使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停止以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做法,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对此次金融危机根源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像陈先生这样用经济学范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来定位并系统全面阐述分析金融危机根源与提出解决方案的并不多见。
    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对理论范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进行正本清源,使一切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在对称经济、再生经济的基础上,是陈先生在此书中追求的目标。陈先生认为,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就业率,都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非目标。如果不是从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解决问题,而是仍然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标,以GDP增速为参照,想通过采取某项具体措施以保证当年GDP增速不低于往年,为GDP而GDP,用GDP救GDP,闹出\"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等笑话,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昙花一现。金融危机本身就是泡沫经济、透支消费造成。根本上,金融危机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来刺激市场、保证GDP增长率,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陈先生指出,市场的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对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对称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什么\"产业化\"。对于GDP增长观的局限性,期间也偶见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像陈先生这样用再生经济学与配置经济学的范式区别来定位并系统全面阐述生产力发展与GDO增长的区别,笔者也是第一次见到。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陈世清先生不但对中国经济的解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视野,而且对中国经济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在本书中,陈先生展开了以再生型与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为目标、以公平与效率的一致为方向、以建立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为途径、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运动为过程的改革开放发展系统工程的模型。
    据作者介绍,《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是作者《对称经济学丛书》中的一本,而该丛书由《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5本书组成。这5本书涵盖了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依据及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丛书形成了陈先生所要建构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基本框架。其中《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与《对称经济学》近日将由同一出版社出版。
    陈先生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持论平稳,逻辑与历史的脉络清晰,不偏激,不走极端,是科学、哲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论;因此它同其他范式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则是对称经济学范式与其他经济学范式区别开来的本质与本质特征。陈先生理论功底深厚、思想活跃、著述甚丰,注重自身著述的理论原创性。他已出版的30多部著作。他把哲学研究看成经济研究的必要前提。他认为,新的经济学范式以新的哲学范式为基础,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能成为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则肯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而他本人也正是在哲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后,才转入经济研究的;他经济学理论的跨学科特点,正是得益于他的先期哲学的原创理论。据了解,陈先生是从真理问题开始哲学研究的。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针对当时流行的\"真理是客观的\"经典定论,提出了\"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的不同观点,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在哲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真理观及随后的意识论的主体性思想,为他后来所创立并坚持的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奠定了扎实的哲学根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天人合一\"中所蕴含的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原理,是被科学最新发展所证明了的宇宙、社会、思维的最一般原理;用对称原理来揭示经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建构一般经济学的范式与理论体系,有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化的依据,算是抓住了经济研究的\"纲\"。抓住了这个\"纲\",使陈世清先生在经济学研究中得以高屋建瓴,在多学科综合平台、边缘地带闲庭信步、游刃有余,轻松吟出\"模式转轨不失风雅,范式转换更具诗心\"这样的诗句。哲学的突破为经济学的突破提供了势如破竹的切入点,陈先生对称哲学的新范式为他对称经济学的新范式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方式,\"顶天立地\"、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研究路径,使陈先生得以上下逢源、左右逢源,新思想、新理论源源不断,多维度、跨学科研究成果信手拈来。在目前浮躁的经济学界乃至整个学界,陈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特立独行不随大流不盲从权威的研究风格与他的原创理论一样使人耳目一新;而在《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一书封面标明的\"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理论\"与\"学术诚信承诺公示--100%的经济学原创理论\"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和较高的可信度。毋庸置疑,对称经济学是高度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全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中所蕴含的理论维度、理论深度、理论张力,相较现有已经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理论,就理论本身而言完全有资格冲击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愿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理论解析力与实际操作力的\"对称经济学\"能实现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国内学者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四个: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转型中的制度融合。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规律、原理与模型体系,并对许多旧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赋予新的经济学含义。
    全新的经济学概念、范畴有:对称发展、再生型经济、配置型经济、对称型调控、有效经济总量、收入效益、货币效率、口袋经济学、政府法人人格化、二次改革、知识市场经济……全新的经济学规律有:对称发展规律、再生型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关系规律……
    全新的经济学原理有:对称发展原理、幸福经济学原理、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原理、市场经济的真正基础是产权明确、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货币永远中性财政永远积极、经济永远不会过热、不存在总量失衡、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市场没有外部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改革的对称性……
    全新的经济学模型有:对称经济学模型、控制经济学模型、对称经济模型、再生经济模型、社会GDP模型、绿色GDP模型、幸福指数模型、增长方式的增长模型、创业工程模型、就业工程模型、交易成本模型、宏观微观调控模型、再生型财政投融资模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结构模型、产业模型、通胀模型、货币功能模型、金融危机防范体系模型、金融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称模型、市场结构模型、经济系统结构模型、改革开放发展系统工程模型、国民创新体系模型、国民创业体系模型……
    对旧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赋予新的经济学含义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GDP、经济人、生产力、生产率、交易成本、充分自由与完全自由、充分竞争与完全竞争、实证性与规范性、增长与发展、配置与再生、对策与博弈……
首页 >> 经济观察

    陈世清:金融危机与对称经济


求是-中国小康网(http://www.chinaxiaokang.com/newsview_xk.asp?lm=2&newsid=8022)
2009-08-10 来源:《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与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在量上,前者的不对称是算术级数,后者的不对称是几何级数;在质上,前者的直接原因是消费不足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矛盾,后者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消费、透支消费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失衡。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中国上世纪58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接下来3年困难时期的情景在全球范围的放大。通过金融工具来放大、并使其披上现代经济学外衣的金融泡沫与“亩产万斤”的“浮夸风”异曲同工;金融泡沫破灭后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困局,与“大跃进”后人民公社的困境殊途同归。从后果来看,实体与实体的不对称只要几经磨合就可搞定;而泡沫与实体的不对称,由于给社会造成诚信危机、给人造成信用恐惧,不可能短期修复。最可怕的是失去人心;一旦人们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必将引起连锁反应。要重整旗鼓,用老办法只能捉襟见肘;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重振雄风。这期间的困惑,恐怕不是只要一个“黑色星期五”即可轻松度过;要见曙光,还要思想家冷静思索。只有冷静思索才能使预期过度造成的主客体的不对称复归对称。
  本书是冷静思索的产物,但不全是对金融危机冷静思索的产物,而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主客体间从不对称到对称运动的冷静思索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也解决不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如果说,早在10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本人即已发文指出,当时的金融危机虽非全球化的,然而是全球性的,其宣告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移、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全球化的,说明旧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又经过10年的苛延残喘、余热发挥,已经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而本人10年前开始提出来的理论,也就得到了1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验证(见陈世清:《知识运营系列丛书提纲》,《中国经济信息》99年11期;《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要用生产力发展代替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代替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要阻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使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停止以GDP增速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做法,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对理论范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进行正本清源,使一切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在对称经济、再生经济的基础上。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就业率,都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非目标。如果不是从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解决问题,而是仍然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标,以GDP增速为参照,想通过采取某项具体措施以保证当年GDP增速不低于往年,为GDP而GDP,用GDP救GDP,闹出“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等笑话,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昙花一现。金融危机本身就是泡沫经济、透支消费造成。根本上,金融危机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来刺激市场、保证GDP增长率,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果说,上世纪58年由于人的预期太高造成接下来3年的国内经济困难,那么这次则是泡沫破灭使人的信心崩溃而使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造成全球化金融危机。全球化金融危机中频频出现的“信心”、“预期”、“政府救市”等字眼,说明了人的理性预期、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以及价格经济学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的破产。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运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转变为现实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主客体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主客体的对称程度决定社会系统有序化程度、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挥程度。而一切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主客体的不对称造成;主客体的不对称程度,决定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的方向,就是使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因此经济学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统一的发展观,就是对称经济发展观。应该通过金融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展开。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投资,投资决定消费。表面上是消费决定投资,根本上是投资决定消费。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以及由对称经济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再生经济学原理。解决内需不足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型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均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摆脱金融危机。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该用税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用财政手段代替银行手段。但问题并不到此为止。
  税率高低那个有利经济发展、税收增减是否有利经济复苏,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是治标还是治本、是否能真正拯救世界经济,取决于政府执政能力强弱。政府执政能力,包括政府清廉度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属经济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使银行手段休息、财政真正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是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上层是传统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中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底层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政府执政能力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综合功能。要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偶然性中看出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从重塑国家经济主体性的必然性中看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国家经济主体性既是这个必然性的产物,也是使这个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必要前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必须统一,当然是在再生经济与再生经济学基础上的统一。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再生发展观。生产力的本质是再生而非配置。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说明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由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回归再生经济的标志。金融危机说明:虚拟经济很容易演变为泡沫经济,但泡沫经济并不仅仅由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也有泡沫经济;实体经济的泡沫经济,也并非仅仅表现在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价格虚高上面。各地各级政府为了GDP数字增长,花样翻新、巧立名目大搞配置经济、口袋经济,造成GDP数字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本脱节,是实体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泡沫经济仅仅理解成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把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仅仅归结为金融投机或者投机,是片面的。这种理解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挤掉泡沫,而且由于转移目标,在挤掉不重要的表面的泡沫的同时,助长深层次的、更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立在再生经济而非配置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才不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分不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配置经济与再生经济的GDP增长观必须让位于以再生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再生发展观。应该通过金融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再生发展观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全球发展观。知识经济带来的全球经济重新洗牌,通过全球金融体制的重新洗牌来实现;全球金融体制的重新洗牌,是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标志,是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核心,也是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主要途径。美元为主导的世界金融体制崩溃、世界多元化经济体系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逻辑前提;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展开。应该通过金融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立体发展观。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救市买单,是经济行为由民间上升到政府的标志,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多元化之间的不对称迫使政府成为经济主体的标志,是美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经济体系必须被打破、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要求世界经济体系立体化的标志,也是世界货币呼之欲出的标志。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催化世界货币的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必须通过世界货币来凝结。必须以世界货币为核心,重建世界金融体制;以重建世界金融体制为核心,各国政府和世界经济组织为主导,建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立体化的历史前提;世界经济立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保证。应该通过金融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全球经济立体化的必然性。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全息发展观。金融危机的全球辐射性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说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只有放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才有可能得到准确定位、合理解释与科学重建。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是微观的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是宏观的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是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的“全息元”;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中所渗透的基本原理,可以整体移植到世界经济的解释与重建中,成为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的一般原理。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转型发展观。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把社会系统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落实到实处,在宏观上靠的就是转型;不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要转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要转型。转型并非单向、直线的,而是传统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双向互补融合。融合是空间时间层次的融合。空间:通过中国来展现世界。时间:通过现在来展现未来。层次:通过特殊来展现一般。中国经济就是通过空间时间层次的转型与融合实现建构与发展。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改革发展观。把社会系统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落实到实处,在微观上靠的就是改革。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不对称惹得祸。金融危机及中国的经济现状说明,完善的市场体制没有宏观调控不行,宏观调控没有廉洁高效的政府不行,廉洁高效的政府没有民主与法制不行,民主与法制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行。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的结构还是改革本身的逻辑,政治体制改革——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都应该迫切摆上议事日程,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官商勾结、腐败横行;贫富与人格两极分化,出现大量的弱势群体;裁判员也是运动员。“运动员”当“裁判员”造成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不对称。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从不对称到对称无限推移的结果,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是对称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腐败与分配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人的积极性,降低了人的素质,损害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不对称滋生出GDP增长同人的发展不对称、客体与主体的不对称,将造成社会不安定,从而不能实现对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深化改革,把社会系统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落实到实处。应该通过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
  

 
编辑:费萍萍
来源:《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发布时间:2009-08-10
分页: 273/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