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76/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对称经济学》内容提要

[不指定 2009/07/20 22:51 | by admin ]
    本书运用作者首创的对称方法与“五度空间”方法与模式,以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与基本线索,指出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契机与时代背景,对称经济学的对象、性质、方法、结构、本质、功能、意义方面,阐述了对称经济学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提出了对称经济学的概念,建立了对称经济学的范畴及范畴体系。对称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经济学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以对称规律为核心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进行整合的框架,以价值规律为核心对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进行融合的模式,以经济学为核心对哲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的方法,确立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规范与推动了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称经济学与幸福经济学  经济模式与经济学范式  政治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   科学性与主体性   理论经济学与实践经济学
    本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学者的分析力度和畅销书的写作风格结合起来,把解决热点问题和理论体系创新有机结合、把热点问题的解决建立在深层次理论分析基础上, 力求做到原创性、科学性、价值性、操作性、系统性、艺术性的统一。
    本书的读者对象: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经济学爱好者,关心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社会大众。
    对称经济学是对迄今为止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扬弃,是科学、哲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论;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符合经济学发展的逻辑。用对称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经济,是人类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相互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本书运用作者首创的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与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主导,以再生型经济与配置型经济的区分为基础,以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为核心,以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为脉络,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为框架,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现状与趋向作出中肯的分析与解析,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不能以GDP增长为指标,而只能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指标;力图为中国经济的解析与重建、中国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基础,同时也为对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典案例与可行的实践模式,从而充分显示了对称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再生型经济   配置型经济   GDP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有效经济总量  收入效益  货币效率  口袋经济学  土地可再生  土地国有化   国富民穷   再生型创业  政府法人人格化  二次改革  效率与公平  增长与发展
    本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学者的分析力度和畅销书的写作风格结合起来,把解决热点问题和理论体系创新有机结合、把热点问题的解决建立在深层次理论分析基础上, 力求做到原创性、科学性、价值性、操作性、系统性、艺术性的统一。
    本书的读者对象: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经济学爱好者,关心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社会大众。
    在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不到统一,被称为金融 “三元悖论”。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社会金融体制仍然以间接投融资为主时,社会大量游资不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转变成投机和无序运动,并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的“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走出金融悖境靠建立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
    应建立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如果说,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然而非全球化的,那么此次美国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则不但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化的——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使其金融危机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有实际意义——美国的金融危机将通过其世界性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波及全球。这将标志着国际旧金融体系——以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苛延残喘十年后已走向全面崩溃;直接投融资将主导国际金融新秩序。中国政府应该自觉顺应这一趋势,用扶持再生型、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代替扶持圈钱型“直接投融资”,把救市——救股市、救房市、救银行的政策资源,转为扶持再生性创业工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体系,能源、原材料、粮食安全体系是基础,科技安全体系是主导,金融安全体系是核心。金融安全体系-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由经济学范式、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经营模式组成的系统工程。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核心是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背后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不到统一,被称为金融 “三元悖论”。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而市场仍然以价格机制作为自身的核心机制时,必然使价格与价值脱节,并进而造成游资与投资、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产生价格与价值、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的“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金融悖境会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走出金融悖境要厚积厚发。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泡沫经济、透支消费造成。根本上,金融危机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通过鼓励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来刺激市场、保证GDP增长率,只能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果说,上世纪58年由于人的预期太高造成接下来3年的国内经济困难,那么这次则是泡沫破灭使人的信心崩溃而使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造成全球化金融危机。
    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展开。需求与供给的对称关系:消费需求决定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投资,投资决定消费。表面上是消费决定投资,根本上是投资决定消费。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以及由对称经济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再生经济学原理。解决内需不足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型政策如果仅仅采取配置型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均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摆脱金融危机。走出民间投资消费双疲软、供给需求双不足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再生型财政投资搞基本建设,鼓励和扶持创业。目前基本建设的重点应是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产业化、环保产业化、能源材料再生化、交通高速化、技术核心化建设。应把住房、教育与医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果断停止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投融资与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并重,并使它们有机结合。只有政府再生性长线投资与民间短线投资并举,以前者为主导,以后者为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就业率,都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非目标。如果不是从根本指导思想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解决问题,而是仍然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标,以GDP增速为参照,想通过采取某项具体措施以保证当年GDP增速不低于往年,为GDP而GDP,用GDP救GDP,闹出“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等笑话,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昙花一现。(待续)


    在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不到统一,被称为金融 “三元悖论”。
    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与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在量上,前者的不对称是算术级数,后者的不对称是几何级数;在质上,前者的直接原因是消费不足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矛盾,后者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消费、透支消费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失衡。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中国上世纪58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接下来3年困难时期的情景在全球范围的放大。通过金融工具来放大、并使其披上现代经济学外衣的金融泡沫与“亩产万斤”的“浮夸风”异曲同工;金融泡沫破灭后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困局,与“大跃进”后人民公社的困境殊途同归。从后果来看,实体与实体的不对称只要几经磨合就可搞定;而泡沫与实体的不对称,由于给社会造成诚信危机、给人造成信用恐惧,不可能短期修复。最可怕的是失去人心;一旦人们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必将引起连锁反应。要重整旗鼓,用老办法只能捉襟见肘;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重振雄风。这期间的困惑,恐怕不是只要一个“黑色星期五”即可轻松度过;要见曙光,还要思想家冷静思索。只有冷静思索才能使预期过度造成的主客体的不对称复归对称。
    知识经济时期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对称,而市场过度投机必然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并进而造成游资与投资、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产生价格与价值、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的“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金融悖境会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走出金融悖境要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回归对称。(待续)

分页: 276/301 第一页 上页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