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96/301 第一页 上页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就是做事。和谐做人的根本就是和谐做事。
    什么是和谐做事?
    布什总统就职演说中谈到:“我以一位圣人的希望作为我行动的准绳:在紧迫事情上,要团结一致;在重大事情上,要集思广益;在一切事情上,要宽宏大量。”
    这就是和谐做事。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他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了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分稍有点学历的人就不愿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后来,老板又发现他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就是和谐做事。
    文凭、学识、学位、出生、长相、遗传、种族等等都不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和谐做事与身份的协调、和谐做事与做人的和谐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和谐做事中,发挥、发展、展现你的能力,提升你的身价、财富与地位。
    现有的成功学书籍基本上局限于心态这一层面,认为我要成功,我就能成功,因此这些成功学实际上等同于励志学。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作为个人成功的第一步,先树立成功的心态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面的。
    成功是以能力为主导、以性格为核心、以和谐做事为基础、以创造与把握机会为归宿的系统工程。成功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在人生系统中,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都必须协调有序发展。
    如果有人谈起自己虽有成功的愿望,但愿望总是无法实现,或者自己运气太坏,怎样也抓不住机会的时候,本书将建议他们:若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使机会到来,请你赶快和谐做事!如果想得到美好的爱情、婚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请你赶快和谐做事!幸福不属于仅仅思想有准备的头脑,也不属于仅仅有能力的人,而属于有思想准备、有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2004.12.10     本文已收入《和谐做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不知所谓“规范”的学术著作必须列参考书,其逻辑的、历史的依据是什么?
    我不知道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作为一个普通职员,利用业余时间埋头研究相对论时,都是参考了哪些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时,没有列参考书。我也不知道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写作《资本论》时,参考了浩如烟海的书籍,有没有把其目录都列在《资本论》后面。好像老子的《道德经》后面也没有列参考书。
    我认为,任何重大突破的原创性成果,只能是灵感喷发、思如泉涌、一气呵成的产物,其作者不应该能回忆起自己到底参考了哪些书;如果一定要列,也只能是节外生枝。能列得出参考书目的,不可能是原创成果,最起码不可能是重大突破性的原创成果!我认为,列参考书目等学术外在规定性的必要性,同学术成果原创性的程度成反比,正好像学习的自由度同学生的层次、学位的层级成正比一样。原创程度低的学术成果必须列参考书,使人有个参照,相信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对于编著(或者名义上是“著”、实际上只是编著)的书,如果没有列参考书,恐怕还有侵权之嫌;而对于原创程度高的学术成果来讲,要求列参考书只能是削足适履。

    2004.11.12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伴随着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从“四大皆空”到名利双收的观念演化。
  贯穿中国传统观念的基本线索,是从出世到入世,从无为到有为,从做人到做事;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以人为本,义利相通,是它们共同的基本思想,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是一个从义到利、从虚到实的逐步递进过程。市场经济同中国传统观念的基本思想不是排斥的,而是要吸收它们的基本养料,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有首禅诗吟咏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生在世,既一意求取功名,又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就必须做到义利统一。
   老子哲学核心范畴是“道”,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机关算尽大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也是义和利的辨证关系。
    不管社会怎样转轨,观念怎样演化,义利统一都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这是中国观念中的DNA,中国人格修养的DNA。不要自己不该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该干的事。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轻;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算重。做到这一点,无论你是信佛的,还是出道的,是儒生,还是老板,都可以安心做你的人。
    2004.11.10       本文已收入《商道核裂变》,华文出版社出版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员工者得企业。
    怎样得员工?得员工不仅仅是得员工的形体,可以支配员工的肢体,更重要的是得员工的心灵。老板不要以为按时发给工资、多发奖金、多说好话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是复杂的动物,要让员工为你多工作,必须使员工心甘情愿。
    老板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老板自身活动为半径思考,很少会替员工考虑。而老板如果没有为员工着想,企业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所谓考虑员工,并非是迎合员工,而是站在员工的立场来考虑。
    员工的立场是什么?
    据调查,虽然信息社会通迅发达,员工和老板之间真正的沟通很少。员工不便也不愿把内心的隐密告诉老板。
    员工和老板能顺畅的沟通,就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员工和老板双赢的机制。这将给企业带来原子核裂变级数的增长。

    2004.11.9     本文已收入《人格是最大的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商场是否战场,一个取决于目标,一个取决于手段。而目标决定手段。
    当人们把金钱看成是经商的惟一目标,必然把商场看成是战场。当人们把自我实现看成是经商的最高目标,必然把合作看成是经商成功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还不是十分明显,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不高,是把商场看成战场的社会历史根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商场斗争模式,必成为历史的陈迹。任何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大商人,都是善于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手为朋友、化竞争为竞合的高手。在这里,诚信,即是道德范畴,也是科学范畴。一个人讲诚信,不仅仅是为了留下美名,更重要的,是在遵循着经商的客观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7年前渥辛顿公司刚开业时,只是一个10人公司,仅有的股东叫做约翰•麦康纳。20几年来,公司发展迅速,至今渥辛顿已是全美首屈一指的大公司。
    由于麦康纳经营有方,很多企业家都慕名而来,想发掘他成功的秘密。麦康纳说,他的工作哲学无他,惟“推己及人”而已。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须先那么待他才行。
    麦康纳说:“这句话是我们整个公司的工作哲学,也是处世的哲学。其重点在于,只要你能常常跳出自己的想法,站在别人的立场看整件事情,虽然做起来也许不简单,可是很多问题的确都可化为无形。”
  就是这一套简单的哲学把渥辛顿变成一家大公司。当许多投资人都在抛售钢铁股票时,渥辛顿的持股人却不为所动,他们对这家公司有信心。
    麦康纳的哲学也许简单,却很有效。人只要多帮助别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他就可以获得他自己想要的。
所以商场不是战场。
    事实胜于雄辩,理性超越感性。让那些大企业家现身说法。先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再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2004.11.8      本文已收入《和谐商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分页: 296/301 第一页 上页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