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功学(二):什么是成功老板
[
2006/10/01 11:07 | by admin ]

什么是老板?
一般来说,所谓老板,就是人们对私营企业出资人的称谓。
老板这个称谓并不严谨。无论规模大小,也无论是独资、合伙还是股份制,只要拥有所有权的一部分就可以称之为老板;还有些人混淆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区别,把有成就的管理者也称为老板;更有甚者,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同样欣然接受他人谄之为老板。严格意义上,老板和投资者、管理者是不同的。只有那些既投资、又参与管理,并且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才是老板。
什么是成功老板?
成功老板,主要以智力资本投资(实物资本投资不是必要条件),不但是企业最高管理者,而且还是企业主要创办者。正好像职业投资者有资本退出机制,成功老板也有人力资本退出机制。但成功老板去创办其他企业时,他原来的人力资本就以股权的方式存在于原有的企业中。成功老板的职业,就是专门创办、管理企业的老板。这和小业主型的老板、职业经理人是不同的。
德国军事家塞伦凯维茨曾说,军事科学是人类智慧最高的结晶。在和平时期,商战占据了人类智慧的制高点。而成功老板的位置恰如过去的军事家之于战场一样,处在商战的风口浪尖上,现代英雄非成功老板阶层莫属。这就提供了成功老板成就感的精神基础。
既然是商战,当然就肯定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决定事业成败的要素中,除了经济大环境、小环境和机遇这些客观外因之外,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竞争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些主观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优胜劣汰,是自由竞争的公平原则。
我们从成功的老板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素质和修养。
更多的精心策划、小心运作,机敏地捕捉商机、过人的劳心劳力、在焦虑中的等待、不断的付出和牺牲,面对挫折的冷静和不屈不挠的执着,而成功之后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几乎是在同时就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较量之中。
这就是成功老板。
2003.10.28 本文已收入《以老板的心态工作》,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一般来说,所谓老板,就是人们对私营企业出资人的称谓。
老板这个称谓并不严谨。无论规模大小,也无论是独资、合伙还是股份制,只要拥有所有权的一部分就可以称之为老板;还有些人混淆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区别,把有成就的管理者也称为老板;更有甚者,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同样欣然接受他人谄之为老板。严格意义上,老板和投资者、管理者是不同的。只有那些既投资、又参与管理,并且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才是老板。
什么是成功老板?
成功老板,主要以智力资本投资(实物资本投资不是必要条件),不但是企业最高管理者,而且还是企业主要创办者。正好像职业投资者有资本退出机制,成功老板也有人力资本退出机制。但成功老板去创办其他企业时,他原来的人力资本就以股权的方式存在于原有的企业中。成功老板的职业,就是专门创办、管理企业的老板。这和小业主型的老板、职业经理人是不同的。
德国军事家塞伦凯维茨曾说,军事科学是人类智慧最高的结晶。在和平时期,商战占据了人类智慧的制高点。而成功老板的位置恰如过去的军事家之于战场一样,处在商战的风口浪尖上,现代英雄非成功老板阶层莫属。这就提供了成功老板成就感的精神基础。
既然是商战,当然就肯定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决定事业成败的要素中,除了经济大环境、小环境和机遇这些客观外因之外,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竞争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些主观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优胜劣汰,是自由竞争的公平原则。
我们从成功的老板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素质和修养。
更多的精心策划、小心运作,机敏地捕捉商机、过人的劳心劳力、在焦虑中的等待、不断的付出和牺牲,面对挫折的冷静和不屈不挠的执着,而成功之后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几乎是在同时就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较量之中。
这就是成功老板。
2003.10.28 本文已收入《以老板的心态工作》,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成功管理学(三):幸福不是毛毛雨
[
2006/09/25 11:06 | by admin ]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元朝的时候,有个贫穷的农村青年让算命先生给自己测一下将来。那位算命先生对青年说:“你只能一生贫穷,最后孤独地死去。”青年一听这话,立刻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后来,他索性连田也不种了,从早到晚借酒浇愁,变得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他把人生看得颇为消极:“反正再怎么辛苦干活,也无法摆脱穷困的生活。努力不努力,结果都一样。有什么必要对身边的事情看得那么认真,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和尚。他问青年:“你为什么不干活?”青年就重复着算命先生的话说:“命中早已注定,努力也是白费。”于是和尚便对青年说:“你错了!不能听信算命先生骗人的话。”接着,他苦口婆心地解释道:“你完全误解了算卦的含意,算卦并不能预测将来的命运。因为卦本来就代表着变化,如果命运是一成不变的,怎么能用卦算出来呢?所以说,命运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它还能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青年听了和尚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是啊,也许他说得不错。从此,青年一边务农,一边开始发奋读书。他的命运也渐渐发生了转变。因为结识了一位有名望的学者,并且有缘成为他的弟子,青年在学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年以后,他终于通过了严格的科举考试,成功地当上了大官。算命先生给他算过什么时候会死,也没有应验,他活得健康且长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命运完全能够靠自己的心态、能力和行动来加以改变。
这个故事中的心态就是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行动就是结识有名望的学者、学习和科举考试。
现有的成功学书籍基本上局限于心态这一层面,认为“我要成功,我就能成功”,因此这些成功学实际上等同于励志学。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作为个人成功的第一步,先树立成功的心态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面的。
成功是以能力为主导,以性格(心态是其组成部分)为核心,以行动为基础、以创造与把握机会为归宿的系统工程,成功学是一门系统科学。
成功学应从知识准备、目标、心态、能力、敏捷度、领导和执行等要素与层面,系统阐述行动的要素与结构,从主体的内在素质、主体指向客体的微观过程,教人怎样走向实际成功。
作为教人怎样实际走向成功的书,是鼓励人成功的成功学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延伸,体现了成功学的新潮。
如果有人谈起自己虽有成功的愿望,但愿望总是无法实现,或者自己运气太坏,怎样也抓不住机会的时候,本人将建议他们:若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使机会到来,请你赶快行动!如果想得到美好的爱情、婚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请你赶快行动!幸福不属于仅仅思想有准备的头脑,也不属于仅仅有能力的人,而属于有思想准备、有能力又有行动的人。
行动!行动!行动!
你行动了吗?
2003.6.28 本文已收入《行动决定命运》,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管理成功学(一):“木桶原理”与“水桶原理”
[
2006/09/20 11:05 | by admin ]

可以用“木桶原理”与“水桶原理”来形象地说明作为名词的“二次创业”与作为概念的“二次创业”的联系与区别。传统经济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形成“木桶原理”,“木桶原理”的精髓:取长补短,补缺补漏;知识运营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形成“水桶原理”,“水桶原理”的精髓:居高临下,纲举目张。“木桶原理”能过取长补短,平衡发展,取得规模效益。“水桶原理”通过纲举目张,得到超速发展。规模效益缘于不同长短木板之间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自下而上,体现是线型发展原理;超速发展缘于知识对各生产要素的渗透、整合、催化,自上而下,体现的是全息发展、球状发展、非线性发展原理。线性发展造成是人类社会的畸形发展;从大处着眼,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木桶原理”,其平衡作用只是有限的、微观的、相对的,并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只有“水桶原理”,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所以,“水桶原理”包含了“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升华。“木桶原理”不是二次创业,只有“木桶原理”上升为“水桶原理”,才是二次创业。
2003.6.5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2003.6.5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成功管理学(二):能力创造机会
[
2006/09/15 11:03 | by admin ]

拥有能力就能创造机会;提高能力,就是使自己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有一对老夫妇,在结婚五十周年时一同去国外观光旅游,他们平日省吃俭用,有一些积蓄。但他们想,坐飞机太贵,实在不合算,何况他们都喜欢海上的浪漫风光,所以最后决定坐船去。在船上两个星期的行程中,他们不敢到豪华的餐厅用餐,不敢向服务员要咖啡,不敢到游泳池去游泳,不敢看电影,也不敢去舞厅……夫妻俩每天都以面包、方便面、牛奶来度日。在航程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夫妇俩决定到豪华餐厅里享受一顿大餐。他们想,再贵反正也只有这一次啦!餐后,他们找服务员结账,看要付多少钱。这时候,服务员却感到莫名其妙: “难道你们是第一次用餐吗?我的天呀!你们真的不知道船上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买票时这些费用都包括啦!”
有不少人对待自己的能力发挥,其实就像这对夫妇:当机会已经丧失,甚至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本来可以做什么。
许多人总是带着从未演奏过的乐章走进坟墓,不幸的是那些乐章往往是最美妙的旋律。
怎样才能开发利用你的能力呢?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身为人类,我们也必须离开过去那种熟悉的、安全的环境, 向一个未知的领域行进,就像雏鹰们很不情愿离开它们的巢穴一样。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只有当你冲向天空——展 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激发出来!
睁大眼睛吧,看看你身上还有哪些没有开发出来的潜力, 没有利用起来的能力,然后,将其开发出来、利用起来,让它创 造你人生的机会,成为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
2003.5.28 本文已收入《《能力创造机遇》,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有一对老夫妇,在结婚五十周年时一同去国外观光旅游,他们平日省吃俭用,有一些积蓄。但他们想,坐飞机太贵,实在不合算,何况他们都喜欢海上的浪漫风光,所以最后决定坐船去。在船上两个星期的行程中,他们不敢到豪华的餐厅用餐,不敢向服务员要咖啡,不敢到游泳池去游泳,不敢看电影,也不敢去舞厅……夫妻俩每天都以面包、方便面、牛奶来度日。在航程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夫妇俩决定到豪华餐厅里享受一顿大餐。他们想,再贵反正也只有这一次啦!餐后,他们找服务员结账,看要付多少钱。这时候,服务员却感到莫名其妙: “难道你们是第一次用餐吗?我的天呀!你们真的不知道船上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买票时这些费用都包括啦!”
有不少人对待自己的能力发挥,其实就像这对夫妇:当机会已经丧失,甚至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本来可以做什么。
许多人总是带着从未演奏过的乐章走进坟墓,不幸的是那些乐章往往是最美妙的旋律。
怎样才能开发利用你的能力呢?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身为人类,我们也必须离开过去那种熟悉的、安全的环境, 向一个未知的领域行进,就像雏鹰们很不情愿离开它们的巢穴一样。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只有当你冲向天空——展 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激发出来!
睁大眼睛吧,看看你身上还有哪些没有开发出来的潜力, 没有利用起来的能力,然后,将其开发出来、利用起来,让它创 造你人生的机会,成为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
2003.5.28 本文已收入《《能力创造机遇》,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成功管理学(一):成功学怎样成功
[
2006/09/05 11:02 | by admin ]

纵览现在的图书市场,成功学的书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心态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命运,甚至细节也可以决定命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了宏扬人的主体性,摒弃人的惰性、依赖性,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某个要素、环节是必要的,而且这些环节和要素也确实是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这些要素和环节就能决定人的命运。能决定人的命运的,只能是人的整体素质。成功学的生命力,只能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钻所谓“市场空白点”,力求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把某个环节和要素说成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把必要条件夸大为充分条件,有炒作之嫌。这样的成功学并不能真正引领别人成功;而不能使人成功的成功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即使能使人耳目一新,脍炙人口,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从而卖个好价钱,赢个好销量,成了畅销书,上了排行榜,那也只是成功学作者的成功,而不是成功学本身的成功。所以,成功学必须规范和整合。
2003.3.28本文已收入《忠于老板忠于自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2003.3.28本文已收入《忠于老板忠于自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