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44/301 第一页 上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公民监督行政不是“别有用心”“搞事情”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法》(二十五)@全国人大

公民监督行政不是“别有用心”“搞事情”,而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


陈世清:不存在可以不立不裁的“渋政案件”
——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法》(二十四)@全国人大

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形成的案件,不等于所谓的“渋政案件”;任何以所谓“渋政案件”为由对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形成的案件不立不裁,均违背宪法,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其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都必须由不立不裁的始作俑者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陈世清:通过数字化建立全产业链闭环经济系统实现科学招商
——用数字化实现科学招商(二)

产业链数字化是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实现的供应链、生产链、营销链统一的全产业链整合,生产和消费统一的全生态链整合,通过产业链整合形成闭环经济系统,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全产业链,又称全产业链模式,是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加持下,由完整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业链整合完成全产业链生产经营的模式。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融合、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上下游产品衔接,取得规模效益,提高资产附加值;直接融资、上市市盈率高,提高资本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升级,树立品牌,整体提高企业附加值。全产业链模式通过高端全产业链运作实现产业融合与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提高资源、产品、资产、资本附加值,实现企业高盈利与高成长。产业链整合是把不同生产要素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对接以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提高资源、产品、资产、资本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模式。全产业链整合是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的产业链整合。全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整合的目标与动力,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链整合就是全产业链整合。高端全产业链整合是包括文化、理论、理念、品牌、模式在内的全产业链整合。智慧经济时代高端全产业链整合是包括知识运营—资本运营—资产运营—产品运营—资源运营在内的全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和资产并购重组的区别:前者着眼于资产的质量与价值,后者着眼于资产的数量与价格。前者着重产业内容,后者着重产权形式。产业链整合是五维空间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系统性、有序性、有机性、价值性、再生性、开放性,是产业链整合的本质特征。大健康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整合的典型。产业网,是产业链整合的产业形态。

生态产业链,是根据生态原则建构的产业链。生态, 即人类的生存状态。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人类的生存状态通过财富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与人民的幸福感指数体现出来;生态平衡,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包括人类的代际平等,即不能为了这一代人的利益而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使子孙后代处于自然资源枯竭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模式,通过自觉处理生产各要素、产业链各环节、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机性-全息性-循环性-再生性关系,实现经济高效益发展;生态效益,通过自觉处理生产和环境之间的有机性-全息性-循环性-再生性关系,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原则,就是以生态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原则、指导思想、根本方法、出发点和核心架构,实现人类生存状态、生产状态、发展状态的优化。

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建立生态互联网,形成生态化发展模式,用生态效益保障社会效益、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转化。所以生态化程度也是数字经济的新赛道,是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指标和目标。

生态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高级形态,产业互联网的升级版。生态互联网是以生态化为数字化的最高原则、指导思想、根本方法、出发点和核心架构,以生态产业为产业链的龙头产业,通过生态化-精准化-自动化-高效化-增值化,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最大限度实现企业效益、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理论基础是智慧经济学、知识运营学与人类二次创业理论。

智慧生态大农业是生态全产业链的典型形态。智慧生态大农业是智慧经济模式在农业中的运用,是人的智慧在农村生产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通过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建构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产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支柱产业,绿色农业、再生农业为基础产业;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生产使用,农产品废料回收利用开发沼气、有机肥料,美丽乡村建设等为边际产业的农业生态全产业链,实现人的智慧对农村资源的系统整合与产业结构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化、农村生态城镇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分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消除城乡差距,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智慧生态大农业是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的“全息元”,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智慧生态大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必要的技术基础。

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构起来的全产业链是闭环的经济系统。这说明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和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数据经济在范式和模式上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形成闭环的产业互联网和数据经济均不属于数字经济,充其量是扩大的云计算。产业链数字化形成信息对称的无风险的闭环系统,而产业互联网、数据经济(数据要素+)仍然属于信息不对称的“开环系统”。开环系统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闭环系统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确立了信息控制论、对策论及其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对称平衡论、对称管理学、对称逻辑学、信息控制论的科学性,证伪了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理论基础一般均衡论、西方经济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现代企业制度为主体、按照生态原则建构的全产业链与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作为闭环的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体形式,是最好的企业孵化器、最好的企业融资模式,也是最好的政府招商引资模式。

陈世清:通过县域经济和全域数字经济结合实现科学招商
——用数字化实现科学招商(一)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利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者的经济活动,包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提供各种投资优惠政策、构筑各种类型开发区等招商引资平台、到各地开展当地资源特点的宣传推介及相关公关活动、委托投融资专家代理招商等。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发展地方经济的常态化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属于中观经济层面,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产业链招商,是招商引资的有效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产业链招商,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招商的有效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招商引资的基本单元。以县域经济为招商引资的基本单元,进行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链整合,是招商引资的基本模式。科学设计的招商引资模式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招商引资效率,是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转化的端口和途径。

数字经济时代,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数字化平台招商,把招商和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把县域经济和全域数字经济结合起来,是科学招商的有效途径。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县治则国治,县强则国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县域,作为城乡结合部,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建成跨行业的产业链-产业网-产业园-全息产业园,成为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典型基地,成为我国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和枢纽。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基本经济单元,具有全息性、综合性、系统性、特色性、辐射性,是全域数字经济的落脚点。

我国通过县域经济落地全域数字经济的模式:第一层次:以县为单位的数字产业园;第二层次:以镇为单位的数字产业基地;第三层次:以“一村一品”村为单位的数据岛。三大层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通过数字化平台加持的、县域经济+全域数字经济的闭环产业链。

以县域经济为主体建构智慧生态大农业的完整产业链,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建构、理顺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关系,用龙头产业带动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牵动基础产业;边际产业与辅助产业同步进行。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边际产业、辅助产业之间由一元到多元再到多样的项目系列排列组合,根据项目之间的科技含量和知识、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层次关系,通过自上而下、举一反三、纲举目张的运作最大限度实现边际效益与规模效益。以智慧经济与智慧生态大农业模式的知识结构更新带动资本结构更新,用资本结构更新带动资产结构更新,用资产结构更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知识运营为主导、资本运营为核心实现知识、资本、资产、产品运营的统一,建构全域数字经济的“全息元”。

以县域经济为主体建构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县域经济的模板与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园实际上是产业网,是成规模的、利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能够在特定时空实现闭环的产业链。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源流通和资源精准优化配置的闭环产业链,和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经济产业园是跨行业、跨区域的,而工业互联网只局限于工业这个行业。工业互联网不是真正的数字经济,而只是放大的云计算。只有数字高速公路,才使互联网真正上升到数字经济的高度。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工业互联网的升级版,是企业和产业连接数字高速公路、上升到数字经济的枢纽。把数字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利用数字化平台在特定时空实现闭环的产业链-产业网,为数字经济产业园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模式,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完整的落地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园实际上是产业网,是成规模的、利用数字化平台能够在特定时空实现闭环的产业链。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源流通和资源精准优化配置的闭环产业链,和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经济产业园是跨行业、跨区域的,而工业互联网只局限于工业这个行业。工业互联网不是真正的数字经济,而只是放大的云计算。只有数字高速公路,才使互联网真正上升到数字经济的高度。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工业互联网的升级版,是企业和产业连接数字高速公路、上升到数字经济的枢纽。把数字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利用数字化平台在特定时空实现闭环的产业链-产业网,为数字经济产业园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模式,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完整的落地模式。

产业网是通过数字高速公路建立的,由互相衔接、有内在联系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链组成并通过集团化运作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全产业链”——产业链集群。产业网通过提高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和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管理水平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产业网本身属于中观经济形态,但产业网的形成有效实现了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的有机统一,是智慧经济时代通过经济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模式,也是有效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佳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产业网及产业网后面的系统性思维方式是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实现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新旧动能转化的必要途径。产业网和产业群的区别:产业群中各个产业链的关系是外在的,产业网中的各个产业链无论产业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是内在的、有机联系的。产业网把相关、表面上不相关的产业链在产业内容上建立起内在联系,通过集团化运作保证这种联系。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基地和纽带的产业网是传统产业园、产业链、产业集群、现代社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区域经济合作体等的升级版。产业网是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的方向。数字高速公路是产业网的技术基础。

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县域经济连接全域数字经济的纽带。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也叫数字高速公路,是融合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数字化的理念、理论、模式、模型、技术建构完整可控的产业链闭环系统,能够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精准优化配置与再生的数字高速公路。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升级版,是互联网的二次创业,使知识经济升华为智慧经济。各种数据库、信息化管理、APP、云计算、元宇宙等信息端口只有链接到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才有可能成为数字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入围数字经济,真正实现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作用,就是借助于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立闭环的经济系统,极大提高企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形成经济规模的同时,形成规模经济。

数智融合的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解决企业融资难、政府招商难的关键环节。企业融资难、政府招商难的痛点在于: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可控、运作不规范、交易成本高。数字化平台在把产业整合成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成闭环产业链时,使产业得到升级;在使项目形成经济规模时,使产业、企业、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形成规模经济。这可以消除投资方和融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除投资方对项目风险的顾虑,顺利实现投融资双方的有效对接,低成本解决企业融资和政府招商引资的瓶颈,使大量好项目得以顺利落地。通过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招商,把招商和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把县域经济和全域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招商。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可以县域经济为主体建构智慧生态大农业的完整产业链,建成跨行业的产业链-产业网-产业园-全息产业园,成为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典型基地,成为我国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和枢纽。

数智融合的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建构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数字乡村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弯道超车的切入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变现为:土壤改良、种子改良、产品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更加符合安全、健康、幸福的要求。建立完整的、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大健康产业链,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乡村振兴,就是运用数字化的理论、技术、模式和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农村生态化、农业高效化、农民现代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文环境、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城镇化程度、人的幸福感方面实现农村和城市持平并后来居上。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的大农业数智、资源、运营、交易、物流、风控、服务、结算中心,为在全国推广智慧生态大农业提供算力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设作为乡村新基建的范畴,通过信息对称、数据精确、结构精准使农村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源配置优化实现的“乡村振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包括绿水青山、生态土壤、生态种子、生态种植、生态产品、生态循环在内的完整的生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升级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和全域数字经济结合实现科学招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陈世清简介:男,中慧健(厦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   新质生产力是范式转换与模式转轨

建构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招商的纲,纲举目张。

新质生产力是智慧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是以全面创新为动力、理论创新为先导、智慧经济为主导、数字经济为核心、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综合社会各要素形成闭环经济系统的生产力,是系统生产力、综合生产力、社会全要素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以GDP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指标和目标,而以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为宏观经济指标和目标;不以效率为微观经济企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而以效益为微观经济企业发展的指标和目标。创新性、系统性、可控性、生态性、效益性,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新质生产力把理论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首要要素,把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纳入生产力要素并使之释放出巨大生产力;把创新驱动由原来狭隘的技术创新提升为全面创新,更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建构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系统的整体经济功能,使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社会各要素都形成生产力,使我国生产力得到超速发展,是我国数字经济算力的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模式转轨,而且是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范式转换。正是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基础是对称哲学、五维空间理论,经济学基础是对称经济学、对称平衡论,管理学基础是对称管理学和信息控制论。

新质生产力用对称平衡论代替一般均衡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用价格来衡量的使一切商品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即一般均衡状态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西方经济学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与帕累托改进理论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必然要求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因此价格经济学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由于一般均衡理论只能解释静态的供求关系,无法解释动态的经济发展,所以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无法认识经济规律,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般均衡理论、需求供给定律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的需求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的需求。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不是因为市场出清而是因为技术创新,大多数人一年换几款手机不是因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市场而是因为人的需要不断被开发。所以人类经济活动是以主体为主导的创新与需求之间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价值创造活动,“需求供给定律”只是人类经济活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个抽象的环节,构不成一条经济规律,更不能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包括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规律。人类经济活动从来不是按照需求供给曲线所揭示的“一般均衡规律”展开。无论是亚当·斯密的一般均衡思想,还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小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从诞生那一刻起,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就从来没有正确过,即使在小商品经济时期也不完全符合供求关系的实际情况,只是由于小商品经济时代供求结构简单,使之具有近似的真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供求关系越来越复杂,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真理性不断递减。把我国产能过剩看成“经济过热”所以必须减速降温说明,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供求关系完全脱节,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时代发展蜕变为完全的谬误,用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经济现象,更无法解决经济问题;迄今仍然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指导经济只能误导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用对称平衡论代替一般均衡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新质生产力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价值机制: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和依据、使用价值大小决定价格高低、通过边际效益分析取得利益最大化和通过充分竞争实现对称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价格机制:  价格决定价值、通过边际效率分析取得利益最大化和市场完全竞争实现一般均衡的市场运行机制。

新质生产力用发展代替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整体模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即包容性发展,是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与德智体能全面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相对于增长而言。增长狭义指的是按GDP来计算的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全面的。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对称、和谐、协调、融合与可持续进步。



分页: 44/301 第一页 上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