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58/303 第一页 上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数字经济定位的标准化——什么是数字经济的标准化(二)

2、数字经济定位的标准化。从逻辑结构和历史溯源发展脉络两方面来看,数字经济是智慧经济的技术基础,不是独立的经济形态,这是数字经济的标准定位。数字经济也可以表述为智能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是以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为基础、平台和工具,通过信息控制使信息转变为数据、数据提炼为数字使数据精确-结构精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的智慧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突出了智慧经济中人工智能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知识经济形态和信息经济形态的历史衔接,体现了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本质区别。所以智能经济也叫数字经济,是智慧经济的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信息的数据化、数据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规范化-效益化实现规模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活动边际效益,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数字经济定位为独立的经济形态,无法解释数智融合与数实融合,并在数字经济的结构、功能等方面引起一系列的混乱,所以把数字经济定位为农业、工业之后的独立的经济形态,不符合数字经济定位标准化、数字经济标准化的要求。

陈世清:数字经济结构的标准化——什么是数字经济的标准化(三)

3、数字经济结构的标准化。数字经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交互兼容、加工储存、精准配置模型为底层,数据为核心要素,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与核心机制,数字化平台为顶层,闭环经济系统是整体架构,线上线下统一、数智数实融合的层次分明的开放系统,把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抽取出来标之以数字经济都不符合数字经济标准化的要求。

陈世清:用解释学理论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二)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九):案例说理(九十六)@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解释学理论,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活动、后由西方哲学家系统化发展的关于文本的意义的解读、诠释的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人要完全客观、忠实地解读、诠释“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任何人解读、诠释“文本”的意义都会渗透解读者自己的心理背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0个观众会有100个哈姆雷特;也就是鲁迅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解释学也叫文本学。

解释学理论确立了哲学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把康德开始的哲学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实证化的基础上。解释学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就是主客体不可分割;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自然科学都不可能有纯粹的、离开人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只有观测、实验、推理同时成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标准,才能认识和把握不确定的世界。“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万物皆备于我”,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间的全息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五度空间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解释学主客体不可分割的哲学方法论,来证明“姜萍定理”的科学性,证明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的客观真实性。在同一个应试教育范式框架中,作为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和中专数学教材可能属于同一个赛道,但紧贴服装设计学习的姜萍视野中的偏微分方程,由于学习目的、视角、力度不同,所以和作为应试教育的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就不属于一个赛道。也就是说,姜萍手上拿的偏微分方程,和大学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形式上是一本书,内容上不是一本书。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典型的“硬科学”的数学也有主体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当数学被赋予主体性就能实现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数学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哥白尼革命”和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化的“哥白尼革命”重合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效率比应试教育模式中的“高学历学霸”高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是客观真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姜萍定理”可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陈世清:“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八):案例说理(九十五)@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姜萍定理:数学的主体性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需要学习、研究数学,用研究带动创新性学习数学并取得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证明了数学具有主体性。该定理由中国涟水中专学校学生姜萍发现并证明,所以命名为“姜萍定理”或“姜氏定理”。该定理确立了数学的主体性原则,使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换。

由于数学是最后一个被证明具备主体性的领域(此前物理学已经被证明具有主体性),所以数学的主体性可以看成科学主体性的完成,数学的主体性原理——姜萍定理可以看成科学的主体性原理。


“姜氏定理”的证明过程作为学习方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不同于把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作为学科名称的“应用数学”。

作为方法论,“姜萍定理”或“姜氏定理”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和研究领域,而且引起了数学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换、教育由应试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范式转换的两大根本性的范式革命。前面一个范式革命,将使中国的数学发展弯道超车,引领世界;后面一个范式革命,将使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谱写新的画卷,展开新的一页。

陈世清:阿里达摩院应该由“自发的无产阶级”上升为“自觉的无产阶级”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七):案例说理(九十四)@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阿里达摩院的全球数学竞赛要不要继续办?当然要继续办!只是在姜萍事件后,阿里达摩院应该由“自发的无产阶级”上升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把通过全球数学竞赛自发引起的数学领域、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自觉进行到底,引领新风尚,开辟新潮流,给那些对阿里达摩院的全球数学竞赛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数学、教学旧范式的既得利益集团以迎头痛击。同时姜萍也应该把紧贴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学习方法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使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真正的数学家。继续参考拿高分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成为真正的数学家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分页: 58/303 第一页 上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